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尋找著力點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往後也不容易嘗到工作的成就和喜樂感。即使真的當了公務員,也不會是盡責、有創意,能爲社會服務的人。我接著說:

  “那麼,喜歡當公務員,就好好去考高普考吧!”

  “我考不上。”他無奈地笑一笑。

  “那麼你會什麼,就先去找你會做的事。”我舉一些不需要特別專長的工作,如商店的售貨員、送貨員等等。他頓了頓,告訴我說:

  “這些工作我不喜歡。”

  喜歡某種工作是一種奢望,而是真正能把它做好的沖動和企圖心,這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滿足感。這位年輕人所想的工作,只是一種消極心態的投射,他並非真正喜歡當公務員。

  工作是一種現實,它不可能盡如人意。因此對工作要有一個信念:認清自己工作的價值,投以熱忱,從中學習成長,就會有成就感。這才能夠把工作和生活融合起來,形成積極的態度,過實現的生活。也只有這樣,事業才會成功,生活才覺得豐足歡喜。

  你現在做什麼工作,就得設法去喜歡它,只有喜歡才令你心甘情願,工作才會帶勁,生活才覺得幸福。一位建築工對我說:“喜歡也要工作,不喜歡也要工作,爲什麼要抱著不喜歡的心情上工呢?你看,我白天在工作中有說有笑,回家則與家人共享天倫樂,然後我享受一夜酥甜的睡眠。這已讓我得到滿足,並得到阿彌陀佛的嘉許。”

  工作是無分軒轾的,有人做管理的工作,有人做技術性的工作;有人勞心,有人勞力;有人出資,有人出力。這社會有偌多的工作機會,無論你投入什麼工作,要努力去做,要學會從工作中看到價值和歡喜。工作必然是艱辛的,但辛苦之後,可要用歡喜的態度去生活,去領略生活的無盡意義。

  6信念左右命運

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信念,它就像電腦裏的軟體,在處理我們日常生活的訊息,它能載舟,亦能覆舟,關鍵在于它是否正確。

  每個人對于自己的生活,抱持一套基本信念,它就是唯識論所說的勝解。

  它衍生成價值判斷的依據,以及待人接物的基本態度。比如人一旦相信別人隨時會傷害自己,那麼冷漠、防衛、敵意和操縱等行爲,就會成爲他的生活方式;情緒上的不安和焦慮,自然浮現出來。反之,則表現出愛與溫和的態度。

  人總是用自己的信念,去處理生活。如果認爲有價值的東西,是從外頭追求來的,是從別人的肯定中表現出來的,這個人就有了外控的行爲。反之,認爲有價值的東西,是來自內在的肯定,那是內控型的人。前者喜歡往外追逐,後者樂于堅持自己的想法。前者期望博得別人的喝采,容易跟著別人走;後者則傾向自己的肯定,容易自以爲是,孤芳自賞。

  從另一個角度看,有些人的基本生活態度是操縱,他喜歡演控製戲,用各種心機和手段,來博取別人的信任、肯定、同情和支持,他不能自得其樂。有些人則表現出實現的態度,他們把人和生活當成目的,也能真誠地表露自己的感受,他能體驗當下生活的現實性,無需做虛僞的操控和掩飾。

  有些人的基本生活態度是對立,發展成敵意,以利害關系來評斷彼此的互動。有些人則從愛出發,樂于支持別人,與人分享歡喜,能在生活之中體驗真實的生活。疏離和愛兩種勝解,在生活上有很大的分野。有什麼樣的勝解,就有什麼樣的生活和感受,它影響人生殊大。《成唯識論》上說:

  “雲何勝解?

  于決定境,

  印持爲性,

  不可引轉爲業。”

  勝解是什麼,行動和心境就會是什麼;碰到任何情境,如果勝解沒有變,他的行爲和情緒狀況(二者都是業)也大抵不變。

  一位優心忡忡,來自鄉下的中年男子,對我談起他的困擾。他說,他們的宗族祖墳,每年依房序輪流掃墓祭拜,今年輪到他們掃墓祭祖。未料,另一房子孫已經偷偷搶先掃了墓,祭拜完竣。“爲此,我非常優心,據說,祖墓被偷拜了,就會有黴運,就會衰落。”看他優心的樣子,令我感到意外,想著這樣一件事,竟能引起心理恐慌。在聽完他的傾訴之後,我說:

  “你認爲你們的祖先會很小氣嗎?只保佑掃墓的人,不保佑沒有掃墓的子孫嗎?”

  “大概不是吧,據我所知他們生前都是公平的。”

  “好,那就不用擔心了。請你再想想,如果你的祖先有知,在你還沒去掃墓之前有人先去掃墓,幫它打掃得幹幹淨淨,搶著盡孝道,你認爲那是壞事嗎?”

  “應該不是。可是我有黴運呀!”

  “什麼黴運?你的祖先會處罰你准時掃墓?或者因爲另一房的人搶先去掃墓而處罰你?你的祖先是專找子孫麻煩的嗎?”

  “應該不是這樣吧!”他茫然地松動原先的想法。

  “那麼應該是怎麼樣才合理?爲什麼要掃墓。”

  “我想是爲了慎終追遠,爲了不數典忘祖,盡一點後代子孫的孝道吧!”

  “那麼你的族人先去掃了墓,有什麼不好?”

  “他搶了頭功,我心裏不安。”

  “那是你的想法,而這個想法跟掃墓的目的並不相幹,不能把它們混在一起。你何不換個想法:“啊!我祖先真有福氣,後代子孫爭著要孝順他們,爲他們掃墓祭拜。””

  “老師!你是說這事情不會造成黴運?”

  “既然它是好事,何來黴運!”

  “他們搶著先去掃墓祭拜,居心不良,不是嗎?”

  “那是他們的事,由他們來承擔。你要從你的善良去看這件事,一切都會變得光明,變得歡喜。”他坦然松了一口氣。

  鄉下有許多生活上的禁忌,原先只是因時製宜的規範。日子久了,變成了一種危言聳聽的大忌諱,于是造成恐懼和焦慮。有時,這些禁忌會衍生更多穿鑿附會的傳說,帶來許多心理上的障礙,使理性的思考遭到嚴重壓抑。佛陀在《阿含經》中所謂戒禁取見,所指的就是這類障礙理性思考的觀念。

  勝解必須建立在般若自性上,要用理性來覺察和觀照,要用正見去看人與事,才不會迷失,做了錯誤的判斷,造成煩惱和痛苦。正確的信念,就是覺觀的態度,它讓我們保持了分明,不淪陷于無明。唐朝的神會大師說:

  “知之一學,

  衆妙一門。”

  勝解要建立在智慧的覺察與觀照上,而不是建立在囫囵吞棗,穿鑿附會上。事業碰到難題,要檢討原因,設法改善,而不是歸因于風水和運氣。身體有疾病,要了解原因,治療病症,改正生活作息,調整飲食習慣,這才是正確的勝解。

  勝解的基本信念,如果建立在“知之一字”,就能解決問題,累積正確的經驗,從而發展智慧。生活就朝著光明面發展,思考自然清楚,對種種挑戰的回應能力亦隨之提高,這就叫佛日增輝,就能福慧增長,因爲福報與智慧分不開。

  懼怕的情緒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,但是如果懼怕和自我防衛,成爲生活的主要信念,那麼緊張、敵意和焦慮,將充斥你的心靈世界,你的想法和行動,會變得痛苦、退卻和悲觀,甚至産生不健康的人生。如果你認清人生的本質,是爲了實現這一段獨一無二的生命曆程,那麼你會放下懼怕,改用迎接的態度生活,喜樂和充實感也就增加。所以說:

  “懼怕一字,

  衆惡之源。”

  當懼怕控製了人的心理世界,一切生活事件都變得緊張焦慮,這不但壓抑了創意,同時也是心理疾病的肇因。佛洛伊德說:懼怕是世界的門——人若懼怕就會把門關上,而退縮在自己的碉堡裏;若勇于了解、嘗試和實現,美麗的世界就在眼前。

  人越是懼怕,越懷抱敵意、自私和自我中心,則碰到任何事情都會變得焦慮,心理失常,判斷錯誤。越是看清現實,越能把想像力用在了解事物和創意的實現上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勝解,它就像電腦裏的軟體,在處理我們日常生活的訊息,它能載舟,亦能覆舟,關鍵在于它是否正確。

  

《尋找著力點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