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往后也不容易尝到工作的成就和喜乐感。即使真的当了公务员,也不会是尽责、有创意,能为社会服务的人。我接著说:

  “那么,喜欢当公务员,就好好去考高普考吧!”

  “我考不上。”他无奈地笑一笑。

  “那么你会什么,就先去找你会做的事。”我举一些不需要特别专长的工作,如商店的售货员、送货员等等。他顿了顿,告诉我说:

  “这些工作我不喜欢。”

  喜欢某种工作是一种奢望,而是真正能把它做好的冲动和企图心,这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。这位年轻人所想的工作,只是一种消极心态的投射,他并非真正喜欢当公务员。

  工作是一种现实,它不可能尽如人意。因此对工作要有一个信念:认清自己工作的价值,投以热忱,从中学习成长,就会有成就感。这才能够把工作和生活融合起来,形成积极的态度,过实现的生活。也只有这样,事业才会成功,生活才觉得丰足欢喜。

  你现在做什么工作,就得设法去喜欢它,只有喜欢才令你心甘情愿,工作才会带劲,生活才觉得幸福。一位建筑工对我说:“喜欢也要工作,不喜欢也要工作,为什么要抱著不喜欢的心情上工呢?你看,我白天在工作中有说有笑,回家则与家人共享天伦乐,然后我享受一夜酥甜的睡眠。这已让我得到满足,并得到阿弥陀佛的嘉许。”

  工作是无分轩轾的,有人做管理的工作,有人做技术性的工作;有人劳心,有人劳力;有人出资,有人出力。这社会有偌多的工作机会,无论你投入什么工作,要努力去做,要学会从工作中看到价值和欢喜。工作必然是艰辛的,但辛苦之后,可要用欢喜的态度去生活,去领略生活的无尽意义。

  6信念左右命运

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信念,它就像电脑里的软体,在处理我们日常生活的讯息,它能载舟,亦能覆舟,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。

 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,抱持一套基本信念,它就是唯识论所说的胜解。

  它衍生成价值判断的依据,以及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。比如人一旦相信别人随时会伤害自己,那么冷漠、防卫、敌意和操纵等行为,就会成为他的生活方式;情绪上的不安和焦虑,自然浮现出来。反之,则表现出爱与温和的态度。

  人总是用自己的信念,去处理生活。如果认为有价值的东西,是从外头追求来的,是从别人的肯定中表现出来的,这个人就有了外控的行为。反之,认为有价值的东西,是来自内在的肯定,那是内控型的人。前者喜欢往外追逐,后者乐于坚持自己的想法。前者期望博得别人的喝采,容易跟著别人走;后者则倾向自己的肯定,容易自以为是,孤芳自赏。

  从另一个角度看,有些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是操纵,他喜欢演控制戏,用各种心机和手段,来博取别人的信任、肯定、同情和支持,他不能自得其乐。有些人则表现出实现的态度,他们把人和生活当成目的,也能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受,他能体验当下生活的现实性,无需做虚伪的操控和掩饰。

  有些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是对立,发展成敌意,以利害关系来评断彼此的互动。有些人则从爱出发,乐于支持别人,与人分享欢喜,能在生活之中体验真实的生活。疏离和爱两种胜解,在生活上有很大的分野。有什么样的胜解,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和感受,它影响人生殊大。《成唯识论》上说:

  “云何胜解?

  于决定境,

  印持为性,

  不可引转为业。”

  胜解是什么,行动和心境就会是什么;碰到任何情境,如果胜解没有变,他的行为和情绪状况(二者都是业)也大抵不变。

  一位优心忡忡,来自乡下的中年男子,对我谈起他的困扰。他说,他们的宗族祖坟,每年依房序轮流扫墓祭拜,今年轮到他们扫墓祭祖。未料,另一房子孙已经偷偷抢先扫了墓,祭拜完竣。“为此,我非常优心,据说,祖墓被偷拜了,就会有霉运,就会衰落。”看他优心的样子,令我感到意外,想著这样一件事,竟能引起心理恐慌。在听完他的倾诉之后,我说:

  “你认为你们的祖先会很小气吗?只保佑扫墓的人,不保佑没有扫墓的子孙吗?”

  “大概不是吧,据我所知他们生前都是公平的。”

  “好,那就不用担心了。请你再想想,如果你的祖先有知,在你还没去扫墓之前有人先去扫墓,帮它打扫得干干净净,抢著尽孝道,你认为那是坏事吗?”

  “应该不是。可是我有霉运呀!”

  “什么霉运?你的祖先会处罚你准时扫墓?或者因为另一房的人抢先去扫墓而处罚你?你的祖先是专找子孙麻烦的吗?”

  “应该不是这样吧!”他茫然地松动原先的想法。

  “那么应该是怎么样才合理?为什么要扫墓。”

  “我想是为了慎终追远,为了不数典忘祖,尽一点后代子孙的孝道吧!”

  “那么你的族人先去扫了墓,有什么不好?”

  “他抢了头功,我心里不安。”

  “那是你的想法,而这个想法跟扫墓的目的并不相干,不能把它们混在一起。你何不换个想法:“啊!我祖先真有福气,后代子孙争著要孝顺他们,为他们扫墓祭拜。””

  “老师!你是说这事情不会造成霉运?”

  “既然它是好事,何来霉运!”

  “他们抢著先去扫墓祭拜,居心不良,不是吗?”

  “那是他们的事,由他们来承担。你要从你的善良去看这件事,一切都会变得光明,变得欢喜。”他坦然松了一口气。

  乡下有许多生活上的禁忌,原先只是因时制宜的规范。日子久了,变成了一种危言耸听的大忌讳,于是造成恐惧和焦虑。有时,这些禁忌会衍生更多穿凿附会的传说,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障碍,使理性的思考遭到严重压抑。佛陀在《阿含经》中所谓戒禁取见,所指的就是这类障碍理性思考的观念。

  胜解必须建立在般若自性上,要用理性来觉察和观照,要用正见去看人与事,才不会迷失,做了错误的判断,造成烦恼和痛苦。正确的信念,就是觉观的态度,它让我们保持了分明,不沦陷于无明。唐朝的神会大师说:

  “知之一学,

  众妙一门。”

  胜解要建立在智慧的觉察与观照上,而不是建立在囫囵吞枣,穿凿附会上。事业碰到难题,要检讨原因,设法改善,而不是归因于风水和运气。身体有疾病,要了解原因,治疗病症,改正生活作息,调整饮食习惯,这才是正确的胜解。

  胜解的基本信念,如果建立在“知之一字”,就能解决问题,累积正确的经验,从而发展智慧。生活就朝著光明面发展,思考自然清楚,对种种挑战的回应能力亦随之提高,这就叫佛日增辉,就能福慧增长,因为福报与智慧分不开。

  惧怕的情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,但是如果惧怕和自我防卫,成为生活的主要信念,那么紧张、敌意和焦虑,将充斥你的心灵世界,你的想法和行动,会变得痛苦、退却和悲观,甚至产生不健康的人生。如果你认清人生的本质,是为了实现这一段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,那么你会放下惧怕,改用迎接的态度生活,喜乐和充实感也就增加。所以说:

  “惧怕一字,

  众恶之源。”

  当惧怕控制了人的心理世界,一切生活事件都变得紧张焦虑,这不但压抑了创意,同时也是心理疾病的肇因。佛洛伊德说:惧怕是世界的门——人若惧怕就会把门关上,而退缩在自己的碉堡里;若勇于了解、尝试和实现,美丽的世界就在眼前。

  人越是惧怕,越怀抱敌意、自私和自我中心,则碰到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焦虑,心理失常,判断错误。越是看清现实,越能把想像力用在了解事物和创意的实现上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胜解,它就像电脑里的软体,在处理我们日常生活的讯息,它能载舟,亦能覆舟,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。

  

《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