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找著力点
郑石岩
第三篇 新观念与活知识
[篇头语]
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,丰富的知识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条件。
我们透过学习和生活经验,不断累积知识,并促成知知识的不断改造,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。
我们心中所储存的知识、观念和讯息,唯识论称它叫念。并认为个人会随时忆起过去所学过的经验和知识,而定著于所面临的情境或事件,产生思考的作用。所以《成唯识论》上说:
“云何为念?
于曾习境,
令心明记不忘为性,
定依为业。”
人曾经学过的东西,都会储存在记忆里,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。人类的经验和知识,能不断传递和累积,是由于“念”的记忆作用。
个人所学习的知识和观念,随著情境的变迁,可能会失去它的功用。因此,要维持它的效能,必须不断学习新知和新观念。从唯识心理学的观点看,生活的情境是无常的,是不断变化的,过去的知识不能保证有用。因此要用智慧,不断重新检讨和发现新的解决问题方法。
于是,新观念和新知识,成为有效面对新挑战的工具。
知识是有结构性的,构成“知识体”的因素是一个个具体的观念。而每一个观念,不但要有清楚的内涵,还要明示实例、属性和功效,这才使观念具体化。具体化的观念才能构成有用的知识。至于臆测、囫囵吞枣的知识,不求甚解的空洞观念,在现实生活中,是没有什么价值的。本篇主要的重点包括:
第一是注意你的脑袋里装的是什么。有些人装的是活用的知识,储存得有条理,提取和运用方便;他们的头脑清楚能干,而且不断扩大吸收新知,生活效能良好。有些人脑袋里装的是臆测,或杂乱无章的资讯,既不容易有效提取和运用,又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,就不能有效解决生活和工作的问题。
此外,就学习新知的态度而言,防卫性高和自我中心重的人,学习的阻抗作用强,他们经常把重要的警讯忽略带过,而造成严重的挫败。因此,在这一章里,特别提出如降低自己的防卫机制和培养聆听的技巧。
其次是把握活用的观念。除了清楚地解释具体观念的构成要素之外,特别重视活用的观念。我们从书本中所获得的知识,往往不能活用于生活和工作上;必须透过实务、工作和经验的磨练,才能发展活用的知识。所以说,“只要你觉得自己有相当的能力,便可投身于一种职业,而在工作中学习。”更具体的说,“一切事理的真实性,并非可以成套学来,所以要在行动中,在尝试试验中,去发现它的真实性。”当然,越是真实性的知识,也越具有实用和活用的价值。
学习有用的知识,未必尽是快乐的。我们不能对 “快快乐乐的学习”抱著太高的期望。真正学习的动力是激励和练习,等到学会它,能活用它,自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。至于学习活用知识和记忆的技巧,本章亦做重点提示。
其三是获取三种实用的知识。你想有个成功的人生,就得获取实用的知识。掌握一项实用的知识,比你记诵十则刻板的知识,要来得有价值。它能在生活与工作中,直接产生作用,能给自己带来殊多好处。生活与工作中最重要的实用知识,包括思考、活力和习惯,它们是:
·培养观察、思考和求证的能力。
·要有经营活力的知识。
·培养好习惯。
特别是经营活力部分,更要从行动中培养良好情绪的活力,从克服倦怠中激发潜能,从努力工作中孕育活力。
生活在现代社会里,若非靠著思考的能力,很难有效适应社会的快速变迁。缺乏活力则无以应付繁杂、竞争和讲求效率所造成的压力。如果没有养成好习惯,能力和知识都不能化为行动。
其四是要懂得人情世故。人情世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。它常被误解为送礼、乡愿、奉承和迎合权威等行为特质,以致许多人置它于不顾,结果在待人接物上,反面显得自大,不通人情。
其实,人情世故的知识,能给别人带来自尊和自信;自己占了上风,却能给别人台阶下;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时,能给别人机会回旋;在拒绝别人时,会婉转而不伤情面。要做好人情世故,必须注意:
·觉察别人的角色和立场。
·为自己负责也能为别人负责。
·学习包容的雅量。
懂得人情世故,能结合许多人的力量,众志成城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人情味,这种情趣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关怀,是发展爱心的基础。
第五是学习新知要有伴才好。透过团体动力,大伙儿一起学习,比单独一个人学习效果要高。它能激发兴趣和动机,引起彼此的讨论和启发。研究发现,越是孤单的人,学习往往越有困难;独学而无友的人,往往是孤陋寡闻的落寞者。
因此一个人必须有好学的朋友,才能引发自己进步;一人企业机构必须是学习型的组织,才能引发创意,开拓新局;一个家庭必须是学习的小团体,才能激发进步好学的气氛。学习固然是由个人主动去做,但是团体或小组的动力,却能维持高动机和高效率。
最后是提防错误的知见。有些人以为自己知识丰富,一向能干,脑子清楚。其实,只稍疏忽,聪明的人一样会干出傻事来。我们在生活中所学的知识,在失察之下,会误用,而做出糊涂事。因此,在生活中要提防:
·孤注一掷的冲动。
·心存成见的敌意。
·陷入刻板的思考。
·以偏概全的想法。
·钻进恶劣情绪的死胡同。
这一篇的重点是观念与知识的学习。它是生活与工作的工具,有了它就能适应变迁的现代社会,有了它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。
1注意脑袋里装什么
为了避免自己脑袋里装的都是旧货,必须保持倾听、观察和接触现实的习惯。这是不断更新资讯,确保良好适应能力的良方。
知识是生活的工具,也是成功的凭藉。
每个人的脑袋里,都装了一堆资讯。有些人装的是有用的知识,储存得有条有理,提取和运用方便;他们头脑清楚能干,而且不断扩大吸收新知,保持心智成长,生活效能表现良好。有些人脑袋里装的是臆测,或纷乱无章的资讯,既不易有效提取和运用,又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;他所记忆的资讯,在生活现实里不能发挥功能,也不能效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。前者我们称它叫正念,后者称它叫邪念。
念就唯识论的观点言,就是人所记忆的资讯。人若能有效记忆、储存、提取和运用正确的资讯,心智功能就健全,基本生活就没有问题。反之,如果资讯是错误和紊乱,适应环境当然发生困难。《成唯识论》上说:
“云何为念?
于曾习境,
令心明记不忘为性,
定依为业。”
人所接触过的人、地、事、物,乃至思考的方式和判断,都是记忆的资讯。这些资讯经过整理,便成为观念和待人接物的原理原则,乃至成为生活的基本胜解(信念)。资讯构成观念,据为解决问题的工具。错误不实的资讯,会带来生活适应上的困难和挫败。
从谘商个案中,可以发现父母所说、所做、所表现的亲子关系,对孩子的人格和智能,具有决定性的影响。观察那些被疏忽、被虐待的孩子,其焦虑、退缩或攻击性特质,几乎非常牢固,定著在扭曲、僵化和非理性的错乱之中。等他们到了青少年时期,想改变其行为或观念,困难度则甚高。
有些人从幼儿开始,父母或亲人就没有给他爱、给他欢笑和教导,遑论教给他好的习惯和生活规范。他定著在冷酷、敌意或杂乱无章的行为模式里,学校的老师、心理辅导者和谘商专家,都会对这些孩子,特别感到棘手。
相对的,那些受到良好教养和爱的孩子,他们拥有丰富的资讯,具备良好的习惯和自我功能。这些孩子就幸运多了,因为他们适应好,能累积更多成功的资讯,在心智成长,自然表现得杰出。杰克·卡尼(Jack Kearney)曾描述他们一家人成长的过程说:父亲身无恒产,为人耕种棉花田。但父母亲鼓励十七个孩子上大学,结果十五个完成大学毕业。他们带著孩子一起努力,孩子们从小就能帮父母亲的忙,即使是帮了倒忙,父母亲也带著他们一起认真做事和学习。
杰克的父母亲在下工之后,边做家事,边教孩子唱歌、唱圣诗,并念文章给孩子听,解释报章中的新闻,帮助他们学习。他们教给孩子生活的能力,也教给他们期望。父亲对老大说:
“等你上大学时,你就是我们家的开路先锋。”
孩子们也因此学会此相鼓励,共同期望美丽的未来。他们在一起工作时,很自然流露出彼此的共同信念。有一天,杰克光著脚,拖著一把大人用的锄头,跟著上棉田去工作。姐姐在途中对他说:
“杰克!等你上大学时,我就已经拿到学位了,到时候我会帮助你。”
当然,他们一家人的成就,并不是轻易得来的。我在阅读这篇故事中,深受感动。因为这个家庭正是现代人所谓的学习型家庭。他们不断创造正确的生活经验,在交谈中给予每一个子女正确的态度,而形成稳定强大的精神力量。在这个家庭中你看不到不切实际的奢望,看到的都是脚踏实地,一步一步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实践精神。
一个家庭若能恒常保持高品质资讯沟通,这个家必然会活泼、健康、开展出幸福的花朵。一个企业或团体也是一样,如果每一个成员,都有良好的工作观念、正确的资讯和不断发现新知的能力,成长和效率是很自然的事。
有一次,我应邀参加一个团体的工作讨论会。负责人主持会议,连同颁奖和讨论议案,总共二十分钟就就结束了。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,觉得莫名其妙。在这个会议中,主持人既没有带动组织气氛,也没有激励士气,更没有把工作理念和重要讯息传递给成员。我发现这个团体之所以还能表现得好,不是靠这位冷漠的主持人,而是少数几个成员的热情可感;在开过会后,他们自动讨论,把工作推动起来。
个人和团队所表现的适应力,在本质上并无不同,缺乏资讯和…
《寻找著力点 第三篇 新观念与活知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