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尋找著力點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

  尋找著力點

  鄭石岩

 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

  [篇頭語]

  知識是解決問題的工具,豐富的知識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條件。

  我們透過學習和生活經驗,不斷累積知識,並促成知知識的不斷改造,使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。

  我們心中所儲存的知識、觀念和訊息,唯識論稱它叫念。並認爲個人會隨時憶起過去所學過的經驗和知識,而定著于所面臨的情境或事件,産生思考的作用。所以《成唯識論》上說:

  “雲何爲念?

  于曾習境,

  令心明記不忘爲性,

  定依爲業。”

  人曾經學過的東西,都會儲存在記憶裏,成爲解決問題的工具。人類的經驗和知識,能不斷傳遞和累積,是由于“念”的記憶作用。

  個人所學習的知識和觀念,隨著情境的變遷,可能會失去它的功用。因此,要維持它的效能,必須不斷學習新知和新觀念。從唯識心理學的觀點看,生活的情境是無常的,是不斷變化的,過去的知識不能保證有用。因此要用智慧,不斷重新檢討和發現新的解決問題方法。

  于是,新觀念和新知識,成爲有效面對新挑戰的工具。

  知識是有結構性的,構成“知識體”的因素是一個個具體的觀念。而每一個觀念,不但要有清楚的內涵,還要明示實例、屬性和功效,這才使觀念具體化。具體化的觀念才能構成有用的知識。至于臆測、囫囵吞棗的知識,不求甚解的空洞觀念,在現實生活中,是沒有什麼價值的。本篇主要的重點包括:

  第一是注意你的腦袋裏裝的是什麼。有些人裝的是活用的知識,儲存得有條理,提取和運用方便;他們的頭腦清楚能幹,而且不斷擴大吸收新知,生活效能良好。有些人腦袋裏裝的是臆測,或雜亂無章的資訊,既不容易有效提取和運用,又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,就不能有效解決生活和工作的問題。

  此外,就學習新知的態度而言,防衛性高和自我中心重的人,學習的阻抗作用強,他們經常把重要的警訊忽略帶過,而造成嚴重的挫敗。因此,在這一章裏,特別提出如降低自己的防衛機製和培養聆聽的技巧。

  其次是把握活用的觀念。除了清楚地解釋具體觀念的構成要素之外,特別重視活用的觀念。我們從書本中所獲得的知識,往往不能活用于生活和工作上;必須透過實務、工作和經驗的磨練,才能發展活用的知識。所以說,“只要你覺得自己有相當的能力,便可投身于一種職業,而在工作中學習。”更具體的說,“一切事理的真實性,並非可以成套學來,所以要在行動中,在嘗試試驗中,去發現它的真實性。”當然,越是真實性的知識,也越具有實用和活用的價值。

  學習有用的知識,未必盡是快樂的。我們不能對 “快快樂樂的學習”抱著太高的期望。真正學習的動力是激勵和練習,等到學會它,能活用它,自然感受到學習的快樂。至于學習活用知識和記憶的技巧,本章亦做重點提示。

  其叁是獲取叁種實用的知識。你想有個成功的人生,就得獲取實用的知識。掌握一項實用的知識,比你記誦十則刻板的知識,要來得有價值。它能在生活與工作中,直接産生作用,能給自己帶來殊多好處。生活與工作中最重要的實用知識,包括思考、活力和習慣,它們是:

  ·培養觀察、思考和求證的能力。

  ·要有經營活力的知識。

  ·培養好習慣。

  特別是經營活力部分,更要從行動中培養良好情緒的活力,從克服倦怠中激發潛能,從努力工作中孕育活力。

  生活在現代社會裏,若非靠著思考的能力,很難有效適應社會的快速變遷。缺乏活力則無以應付繁雜、競爭和講求效率所造成的壓力。如果沒有養成好習慣,能力和知識都不能化爲行動。

  其四是要懂得人情世故。人情世故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知識。它常被誤解爲送禮、鄉願、奉承和迎合權威等行爲特質,以致許多人置它于不顧,結果在待人接物上,反面顯得自大,不通人情。

  其實,人情世故的知識,能給別人帶來自尊和自信;自己占了上風,卻能給別人臺階下;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時,能給別人機會回旋;在拒絕別人時,會婉轉而不傷情面。要做好人情世故,必須注意:

  ·覺察別人的角色和立場。

  ·爲自己負責也能爲別人負責。

  ·學習包容的雅量。

  懂得人情世故,能結合許多人的力量,衆志成城。更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們人情味,這種情趣能增進彼此的了解和關懷,是發展愛心的基礎。

  第五是學習新知要有伴才好。透過團體動力,大夥兒一起學習,比單獨一個人學習效果要高。它能激發興趣和動機,引起彼此的討論和啓發。研究發現,越是孤單的人,學習往往越有困難;獨學而無友的人,往往是孤陋寡聞的落寞者。

  因此一個人必須有好學的朋友,才能引發自己進步;一人企業機構必須是學習型的組織,才能引發創意,開拓新局;一個家庭必須是學習的小團體,才能激發進步好學的氣氛。學習固然是由個人主動去做,但是團體或小組的動力,卻能維持高動機和高效率。

  最後是提防錯誤的知見。有些人以爲自己知識豐富,一向能幹,腦子清楚。其實,只稍疏忽,聰明的人一樣會幹出傻事來。我們在生活中所學的知識,在失察之下,會誤用,而做出糊塗事。因此,在生活中要提防:

  ·孤注一擲的沖動。

  ·心存成見的敵意。

  ·陷入刻板的思考。

  ·以偏概全的想法。

  ·鑽進惡劣情緒的死胡同。

  這一篇的重點是觀念與知識的學習。它是生活與工作的工具,有了它就能適應變遷的現代社會,有了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。

  1注意腦袋裏裝什麼

  爲了避免自己腦袋裏裝的都是舊貨,必須保持傾聽、觀察和接觸現實的習慣。這是不斷更新資訊,確保良好適應能力的良方。

  知識是生活的工具,也是成功的憑藉。

  每個人的腦袋裏,都裝了一堆資訊。有些人裝的是有用的知識,儲存得有條有理,提取和運用方便;他們頭腦清楚能幹,而且不斷擴大吸收新知,保持心智成長,生活效能表現良好。有些人腦袋裏裝的是臆測,或紛亂無章的資訊,既不易有效提取和運用,又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;他所記憶的資訊,在生活現實裏不能發揮功能,也不能效解決生活和工作問題。前者我們稱它叫正念,後者稱它叫邪念。

  念就唯識論的觀點言,就是人所記憶的資訊。人若能有效記憶、儲存、提取和運用正確的資訊,心智功能就健全,基本生活就沒有問題。反之,如果資訊是錯誤和紊亂,適應環境當然發生困難。《成唯識論》上說:

  “雲何爲念?

  于曾習境,

  令心明記不忘爲性,

  定依爲業。”

  人所接觸過的人、地、事、物,乃至思考的方式和判斷,都是記憶的資訊。這些資訊經過整理,便成爲觀念和待人接物的原理原則,乃至成爲生活的基本勝解(信念)。資訊構成觀念,據爲解決問題的工具。錯誤不實的資訊,會帶來生活適應上的困難和挫敗。

  從谘商個案中,可以發現父母所說、所做、所表現的親子關系,對孩子的人格和智能,具有決定性的影響。觀察那些被疏忽、被虐待的孩子,其焦慮、退縮或攻擊性特質,幾乎非常牢固,定著在扭曲、僵化和非理性的錯亂之中。等他們到了青少年時期,想改變其行爲或觀念,困難度則甚高。

  有些人從幼兒開始,父母或親人就沒有給他愛、給他歡笑和教導,遑論教給他好的習慣和生活規範。他定著在冷酷、敵意或雜亂無章的行爲模式裏,學校的老師、心理輔導者和谘商專家,都會對這些孩子,特別感到棘手。

  相對的,那些受到良好教養和愛的孩子,他們擁有豐富的資訊,具備良好的習慣和自我功能。這些孩子就幸運多了,因爲他們適應好,能累積更多成功的資訊,在心智成長,自然表現得傑出。傑克·卡尼(Jack Kearney)曾描述他們一家人成長的過程說:父親身無恒産,爲人耕種棉花田。但父母親鼓勵十七個孩子上大學,結果十五個完成大學畢業。他們帶著孩子一起努力,孩子們從小就能幫父母親的忙,即使是幫了倒忙,父母親也帶著他們一起認真做事和學習。

  傑克的父母親在下工之後,邊做家事,邊教孩子唱歌、唱聖詩,並念文章給孩子聽,解釋報章中的新聞,幫助他們學習。他們教給孩子生活的能力,也教給他們期望。父親對老大說:

  “等你上大學時,你就是我們家的開路先鋒。”

  孩子們也因此學會此相鼓勵,共同期望美麗的未來。他們在一起工作時,很自然流露出彼此的共同信念。有一天,傑克光著腳,拖著一把大人用的鋤頭,跟著上棉田去工作。姐姐在途中對他說:

  “傑克!等你上大學時,我就已經拿到學位了,到時候我會幫助你。”

  當然,他們一家人的成就,並不是輕易得來的。我在閱讀這篇故事中,深受感動。因爲這個家庭正是現代人所謂的學習型家庭。他們不斷創造正確的生活經驗,在交談中給予每一個子女正確的態度,而形成穩定強大的精神力量。在這個家庭中你看不到不切實際的奢望,看到的都是腳踏實地,一步一步去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實踐精神。

  一個家庭若能恒常保持高品質資訊溝通,這個家必然會活潑、健康、開展出幸福的花朵。一個企業或團體也是一樣,如果每一個成員,都有良好的工作觀念、正確的資訊和不斷發現新知的能力,成長和效率是很自然的事。

  有一次,我應邀參加一個團體的工作討論會。負責人主持會議,連同頒獎和討論議案,總共二十分鍾就就結束了。我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,覺得莫名其妙。在這個會議中,主持人既沒有帶動組織氣氛,也沒有激勵士氣,更沒有把工作理念和重要訊息傳遞給成員。我發現這個團體之所以還能表現得好,不是靠這位冷漠的主持人,而是少數幾個成員的熱情可感;在開過會後,他們自動討論,把工作推動起來。

  個人和團隊所表現的適應力,在本質上並無不同,缺乏資訊和…

《尋找著力點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