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尋找著力點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熱忱,必然導致錯誤和頹廢。人如果不了解別人的需要、感受和興趣,就無法領略行事的正確信息,到頭來抱殘守缺,死咬住自己的成見,就會陷入困境。所以,人要隨時保持接收資訊,了解問題,讓自己腦袋裏裝的是正確的資訊。

  爲了避免自己腦袋裏裝的都是舊貨,必須保持傾聽、細心觀察和接觸現實的習慣。這是不斷更新資訊,確保良好適應能力的良方。爲了獲得豐富的正確資訊,建議你:

  首先要防範阻抗作用。有時,我們會把重要的忠告當耳邊風,根本沒有聽進去,那就是阻抗的心理在作祟。我們經常對瞧不起、看不慣的人,或者你不喜歡的人,不假思索地排斥其意見。尤其自我中心強的人,更容易被阻抗的心理所害。一位馴馬師對騎師說:

  “這匹馬在開始時,要緊跟在後,最後階段才策馬加鞭。”

  “喔!”:騎師根本沒有聽進去,倒是把眼光放在另一匹馬身上,“我一定要贏那一匹馬!”比賽結果他慘敗,因爲他沒有聽進去正確的訊息。

  阻抗使人聽進忠言,也失去學習新知的興致。這時會被過去的觀念所左右,缺乏應付情境的新知,以致落敗。我看過偌多青少年,他們不聽老師規勸,不接受父母的管教,他們的阻抗情結很強;阻抗越嚴重,越容易铤而走險。

  阻抗來自長期的厭惡性管理,比如體罰、羞辱和責罵都會對孩子産生不利的影響。父母師長對孩子的管教是必要的,但若方法失當,造成敵意時,就形成孩子封閉的心理作用,以致對新的知識和學習,有了抗拒和逃避現象。這在管教孩子上,殊值注意。

  不過,成人就不應該像青少年一樣,停留在反叛的行爲模式裏。必須練習集中精神去聽、去思考和分析事理。這能使自己接收到新知和正確的觀念,從而養成理性的行爲模式。

  其次是聆聽。善于聆聽,能引發別人對自己說真話。人要廣開言路,該聽到的訊息很多。你不能只聽老板的話,只聽下屬的話,或只聽同事的話,人要像順風耳一樣,自然的聆聽,專注地聆聽,明白個中的弦歌雅意。

  如果你是冷漠的人,不曾真心去關懷別人,不曾跟別人交心地相處、打招呼,不習慣出奇製勝和地攀談幾句,那麼有話想跟你說的人,會在你面前欲言而止。一位主管對部屬說:

  “我們像大家庭,有話隨時來跟我說。”說話時表情嚴肅刻板,語調冷峻,更談不上熱情的笑容。這時,全場鴉雀無聲。主管熬不住這種寂寞,說:

  “好!各位有意見,可以隨時到辦公室找我。”然後走開。主管才走出辦公室,同事開始竊竊私語,好像有什麼建議。同事甲說:

  “剛剛爲什麼不向老板建議?”

  “你也是知道的,剛剛你爲何不說。”兩人相顧失笑!

  這位老板想廣開言路,但他沒有鋪設網路,想聽也聽不到別人的建言。其實溝通的網路,是透過對人與事的熱心建立起來的。

  我們可透過觀察、閱讀、聽聞等各種管道得到正確的訊息,但聆聽的技巧卻非常重要。我認爲聆聽必須把握:

  ·把說話的人放在眼裏,尊重他,專注地聽,不打岔。

  ·提出問題請教,把別人想說的事弄清楚。即使看法不同,意見相左,也不采取辯駁。

  ·切忌妄下結論;聆聽別人的意見,並非要照單全收,也非不容異己,而是幫助自己了解事理,解決問題。無論如何,聆聽時要表示謝意和恰當的恭維。

  ·透過情誼和信賴,容易得到真心話,較能掌握事務的推動。

  腦子裏所裝的資訊,都會存在記憶庫裏,經常提取出來使用。因此,裝的資訊必須正確,必須不斷更新,這是維持良好生活適應之道。儒家說要“非禮勿視”“非禮勿聽”,要“溫故”又要“知新”,別讓自己的腦袋腐朽了,而要讓自己日新又新。

  2把握活用的觀念

  一個完整的觀念至少包括名稱、事例、屬性和效能或價值。人的心智發展是否良好,是否能有效學習和解決問題,端視其觀念是否清楚完整。

  人的思考和創造曆程,有其基本的運作單位,那就是觀念。觀念清楚,思考就缜密,不容易出錯。觀念嚴謹,腦子顯得靈光,容易舉一反叁。

  觀念是歸納許多記憶片段,形成一個具體缜密的組合。我們用它來觀察、分析、推論和解決問題。當然也用它繼續延伸,發展新的觀念和原理原則,以開展新知的領域。有些人腦子裏裝的觀念是死的,或是不完整的,所以不能類推、衍生新知。

  每一個觀念,我們都會給它一個名稱,例如禮貌、信用、負責等等。但觀念必須有內涵才行,否則就流于空洞,即使把它記在腦裏,仍不免囫囵吞棗,雖能琅琅上口,但用不出來。比如說,我們教孩子把禮、義、廉、恥的定義背誦起來,把禮定義爲“規規矩矩的態度”,義定義爲“正正當當的行爲”等等,孩子們把它背得滾瓜爛熟,但他們的行爲卻表現不出來。很明顯地,所學的觀念不具體,便無不化作行動。

  一個完整的觀念,涵括著一定屬性的內涵,這些屬性都可舉出實例或事件,並知道這個觀念所蘊涵的用途與價值。比如說禮貌這個觀念,它的屬性需做清楚的界定。舉出行爲的實例,並對它的作用及影響,清楚的了解。其實,禮貌這個觀念是歸納得來的,例如:

  ·與人見面時打招呼,彼此問好。

  ·在別人還沒有把話說完之前,不插嘴。

  ·服裝儀容要得體。

  ·注意談吐的風度和儀態。

  我們可以舉出更多禮貌的事例,來表示良好的人際互動,讓交往的對方感到被尊重,並有著歡喜的感覺。歸納這些事例,才建構出禮貌的完整觀念。因此,一個完整的觀念,至少包括名稱、事例、屬性和效能或價值。

  在心智活動上,觀念越清楚,就越能有效思考和推論;觀念越空洞,就越不能活潑運用。因此,教育首要在于教導孩子獲得具體的觀念。人的心智發展是否良好,是否能有效學習和解決問題,端視其觀念是否清楚完整。

  有些人思考笨拙,未能預防可能發生的不利情形,是因爲他的觀念裏,缺乏足夠的事例,來定義嚴謹的內涵。這對于學習新知,往往發生障礙;對于日常問題的防範及解決,亦易疏忽或錯誤。于是我們發現:

  ·生活經驗越缺乏,文化刺激越少的人,觀念越空洞,其臨機反應、思考類推能力也受到限製。

  ·基礎的知識和思維邏輯越不紮實,觀念也越不精確。

  ·光靠書本的知識,很難有效培養社會知識和人際能力。必須在生活中學習,透過行動、歸納、討論,才能發展正確的社會行爲觀念。

  ·活用的觀念,其主幹是事例,其定義和屬性,是歸納的結果。因此,學會尋找事例和歸納,比死記定義重要。

  人若想在生活與工作方面,有較好的表現,不能只靠讀書。讀書當然可以吸收許多觀念,但如果不能從實務、工作和經驗中磨練,很難發展出紮實的觀念和可以活用的知識。心理學家威廉·詹姆斯(William James)說:

  “我相信只要你覺得自己有相當的能力,便可投身于一種職業;而在工作中學習。”他對于實用的知識,有進一步精辟的解釋:

  “一切事理的真實性,並非可以成套學來。所以要在行動中,在嘗試試驗中,去發現它的真實性。”其實,我們是在行動、試驗和觀察中,不斷找出新的事例和效能,才歸納出新知和它的觀念。活用的觀念,是從現有的結構性定義中,重新歸納得到新觀念的思考過程。

  從這裏也可以看得出來,學習和成長是一個觀念的重組。哲學家杜威(John Dewey)說,“學習與成長就是知識的不斷重組和改造。”不過,他認爲學習和成長,是發自人的興趣,是爲滿足好奇心,才樂于試探和學習。對于這一點,我的看法則不盡相同。我認爲學習未必都是快樂的,許多學習必須建立在“勉力爲之”上,當努力過後看到成果時,才産生快樂和接下去努力的興趣。

  人們要有發奮圖強的鬥志,努力克服困難,獲得更多活用的觀念,才能建立興趣和求知的喜樂。現在有許多父母,一廂情願相信:孩子必須快樂的學習,而疏于鼓勵孩子勉力爲之,是孩子們學習成績低落的重要因素。或許有人會說:

  “學校采取勤奮教學,雖然教會孩子些什麼,但卻因爲養成被動的態度,日後成績表現不佳。”對于這件事情,請容我做解釋:

  勤奮教學並沒有錯,它能發激發鬥志,努力學習。但問題的關鍵是:他們的教學是否在于建立活的觀念。如果一味采取填鴨,或者由老師咀嚼好了之後,再塞給學生記下,那就是品質低劣的教育。我相信勤能補拙,只要把重點放在活的觀念的學習,勤奮學習不失爲良好的教育。

  即使是最聰明的學生,也不可能對所有的學習都有興趣。因此,只有透過激勵其發奮圖強的精神,才能打好基礎。給學生多一些練習,督促他們努力,是老師的重要職責,關鍵是你給他什麼練習和作業。

  活的觀念,有一部分來自記憶,有一部分來自不斷的尋找事例而重組。因此,記憶基本的活用觀念,也是提升實力、增加解決問題能力,所必須的重要過程。人類不斷發展新知,獲得更多新的觀念,但我們不可能事必恭親。爲了有效學習活用觀念,必須采取以下方法:

  ·把觀念和新知加以組織,使它成爲一個系統,而易于記憶和活用。

  ·讓自己有時間做練習,從而學得運用的本事。

  ·要不斷吸收別人已發展出來的新知,並參加必要的研討會。

  ·學習時必須與自己現有的程度銜接,才能構成有意義的學習。

  學習新知和觀念,與記憶有密切的關系。絕大部分的人,都以爲記憶是天生的;有些人記性好,有些人記性差。其實,心理學家的研究,已經解開部分的迷底:記憶可以透過努力而增強。羅茵和盧卡斯(Harry Lorayne &J·Lucas)的研究指出:想增強記憶,必須注意以下四個原則:

  ·保持清醒:在記憶任何東西之前,必須注意並保持專注。對于所學做細心的觀察,是引發清醒和專注的直接方法。…

《尋找著力點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