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寻找著力点 第三篇 新观念与活知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热忱,必然导致错误和颓废。人如果不了解别人的需要、感受和兴趣,就无法领略行事的正确信息,到头来抱残守缺,死咬住自己的成见,就会陷入困境。所以,人要随时保持接收资讯,了解问题,让自己脑袋里装的是正确的资讯。

  为了避免自己脑袋里装的都是旧货,必须保持倾听、细心观察和接触现实的习惯。这是不断更新资讯,确保良好适应能力的良方。为了获得丰富的正确资讯,建议你:

  首先要防范阻抗作用。有时,我们会把重要的忠告当耳边风,根本没有听进去,那就是阻抗的心理在作祟。我们经常对瞧不起、看不惯的人,或者你不喜欢的人,不假思索地排斥其意见。尤其自我中心强的人,更容易被阻抗的心理所害。一位驯马师对骑师说:

  “这匹马在开始时,要紧跟在后,最后阶段才策马加鞭。”

  “喔!”:骑师根本没有听进去,倒是把眼光放在另一匹马身上,“我一定要赢那一匹马!”比赛结果他惨败,因为他没有听进去正确的讯息。

  阻抗使人听进忠言,也失去学习新知的兴致。这时会被过去的观念所左右,缺乏应付情境的新知,以致落败。我看过偌多青少年,他们不听老师规劝,不接受父母的管教,他们的阻抗情结很强;阻抗越严重,越容易铤而走险。

  阻抗来自长期的厌恶性管理,比如体罚、羞辱和责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。父母师长对孩子的管教是必要的,但若方法失当,造成敌意时,就形成孩子封闭的心理作用,以致对新的知识和学习,有了抗拒和逃避现象。这在管教孩子上,殊值注意。

  不过,成人就不应该像青少年一样,停留在反叛的行为模式里。必须练习集中精神去听、去思考和分析事理。这能使自己接收到新知和正确的观念,从而养成理性的行为模式。

  其次是聆听。善于聆听,能引发别人对自己说真话。人要广开言路,该听到的讯息很多。你不能只听老板的话,只听下属的话,或只听同事的话,人要像顺风耳一样,自然的聆听,专注地聆听,明白个中的弦歌雅意。

  如果你是冷漠的人,不曾真心去关怀别人,不曾跟别人交心地相处、打招呼,不习惯出奇制胜和地攀谈几句,那么有话想跟你说的人,会在你面前欲言而止。一位主管对部属说:

  “我们像大家庭,有话随时来跟我说。”说话时表情严肃刻板,语调冷峻,更谈不上热情的笑容。这时,全场鸦雀无声。主管熬不住这种寂寞,说:

  “好!各位有意见,可以随时到办公室找我。”然后走开。主管才走出办公室,同事开始窃窃私语,好像有什么建议。同事甲说:

  “刚刚为什么不向老板建议?”

  “你也是知道的,刚刚你为何不说。”两人相顾失笑!

  这位老板想广开言路,但他没有铺设网路,想听也听不到别人的建言。其实沟通的网路,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热心建立起来的。

  我们可透过观察、阅读、听闻等各种管道得到正确的讯息,但聆听的技巧却非常重要。我认为聆听必须把握:

  ·把说话的人放在眼里,尊重他,专注地听,不打岔。

  ·提出问题请教,把别人想说的事弄清楚。即使看法不同,意见相左,也不采取辩驳。

  ·切忌妄下结论;聆听别人的意见,并非要照单全收,也非不容异己,而是帮助自己了解事理,解决问题。无论如何,聆听时要表示谢意和恰当的恭维。

  ·透过情谊和信赖,容易得到真心话,较能掌握事务的推动。

  脑子里所装的资讯,都会存在记忆库里,经常提取出来使用。因此,装的资讯必须正确,必须不断更新,这是维持良好生活适应之道。儒家说要“非礼勿视”“非礼勿听”,要“温故”又要“知新”,别让自己的脑袋腐朽了,而要让自己日新又新。

  2把握活用的观念

  一个完整的观念至少包括名称、事例、属性和效能或价值。人的心智发展是否良好,是否能有效学习和解决问题,端视其观念是否清楚完整。

  人的思考和创造历程,有其基本的运作单位,那就是观念。观念清楚,思考就缜密,不容易出错。观念严谨,脑子显得灵光,容易举一反三。

  观念是归纳许多记忆片段,形成一个具体缜密的组合。我们用它来观察、分析、推论和解决问题。当然也用它继续延伸,发展新的观念和原理原则,以开展新知的领域。有些人脑子里装的观念是死的,或是不完整的,所以不能类推、衍生新知。

  每一个观念,我们都会给它一个名称,例如礼貌、信用、负责等等。但观念必须有内涵才行,否则就流于空洞,即使把它记在脑里,仍不免囫囵吞枣,虽能琅琅上口,但用不出来。比如说,我们教孩子把礼、义、廉、耻的定义背诵起来,把礼定义为“规规矩矩的态度”,义定义为“正正当当的行为”等等,孩子们把它背得滚瓜烂熟,但他们的行为却表现不出来。很明显地,所学的观念不具体,便无不化作行动。

  一个完整的观念,涵括著一定属性的内涵,这些属性都可举出实例或事件,并知道这个观念所蕴涵的用途与价值。比如说礼貌这个观念,它的属性需做清楚的界定。举出行为的实例,并对它的作用及影响,清楚的了解。其实,礼貌这个观念是归纳得来的,例如:

  ·与人见面时打招呼,彼此问好。

  ·在别人还没有把话说完之前,不插嘴。

  ·服装仪容要得体。

  ·注意谈吐的风度和仪态。

  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礼貌的事例,来表示良好的人际互动,让交往的对方感到被尊重,并有著欢喜的感觉。归纳这些事例,才建构出礼貌的完整观念。因此,一个完整的观念,至少包括名称、事例、属性和效能或价值。

  在心智活动上,观念越清楚,就越能有效思考和推论;观念越空洞,就越不能活泼运用。因此,教育首要在于教导孩子获得具体的观念。人的心智发展是否良好,是否能有效学习和解决问题,端视其观念是否清楚完整。

  有些人思考笨拙,未能预防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形,是因为他的观念里,缺乏足够的事例,来定义严谨的内涵。这对于学习新知,往往发生障碍;对于日常问题的防范及解决,亦易疏忽或错误。于是我们发现:

  ·生活经验越缺乏,文化刺激越少的人,观念越空洞,其临机反应、思考类推能力也受到限制。

  ·基础的知识和思维逻辑越不扎实,观念也越不精确。

  ·光靠书本的知识,很难有效培养社会知识和人际能力。必须在生活中学习,透过行动、归纳、讨论,才能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观念。

  ·活用的观念,其主干是事例,其定义和属性,是归纳的结果。因此,学会寻找事例和归纳,比死记定义重要。

  人若想在生活与工作方面,有较好的表现,不能只靠读书。读书当然可以吸收许多观念,但如果不能从实务、工作和经验中磨练,很难发展出扎实的观念和可以活用的知识。心理学家威廉·詹姆斯(William James)说:

  “我相信只要你觉得自己有相当的能力,便可投身于一种职业;而在工作中学习。”他对于实用的知识,有进一步精辟的解释:

  “一切事理的真实性,并非可以成套学来。所以要在行动中,在尝试试验中,去发现它的真实性。”其实,我们是在行动、试验和观察中,不断找出新的事例和效能,才归纳出新知和它的观念。活用的观念,是从现有的结构性定义中,重新归纳得到新观念的思考过程。

 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,学习和成长是一个观念的重组。哲学家杜威(John Dewey)说,“学习与成长就是知识的不断重组和改造。”不过,他认为学习和成长,是发自人的兴趣,是为满足好奇心,才乐于试探和学习。对于这一点,我的看法则不尽相同。我认为学习未必都是快乐的,许多学习必须建立在“勉力为之”上,当努力过后看到成果时,才产生快乐和接下去努力的兴趣。

  人们要有发奋图强的斗志,努力克服困难,获得更多活用的观念,才能建立兴趣和求知的喜乐。现在有许多父母,一厢情愿相信:孩子必须快乐的学习,而疏于鼓励孩子勉力为之,是孩子们学习成绩低落的重要因素。或许有人会说:

  “学校采取勤奋教学,虽然教会孩子些什么,但却因为养成被动的态度,日后成绩表现不佳。”对于这件事情,请容我做解释:

  勤奋教学并没有错,它能发激发斗志,努力学习。但问题的关键是:他们的教学是否在于建立活的观念。如果一味采取填鸭,或者由老师咀嚼好了之后,再塞给学生记下,那就是品质低劣的教育。我相信勤能补拙,只要把重点放在活的观念的学习,勤奋学习不失为良好的教育。

  即使是最聪明的学生,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学习都有兴趣。因此,只有透过激励其发奋图强的精神,才能打好基础。给学生多一些练习,督促他们努力,是老师的重要职责,关键是你给他什么练习和作业。

  活的观念,有一部分来自记忆,有一部分来自不断的寻找事例而重组。因此,记忆基本的活用观念,也是提升实力、增加解决问题能力,所必须的重要过程。人类不断发展新知,获得更多新的观念,但我们不可能事必恭亲。为了有效学习活用观念,必须采取以下方法:

  ·把观念和新知加以组织,使它成为一个系统,而易于记忆和活用。

  ·让自己有时间做练习,从而学得运用的本事。

  ·要不断吸收别人已发展出来的新知,并参加必要的研讨会。

  ·学习时必须与自己现有的程度衔接,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。

  学习新知和观念,与记忆有密切的关系。绝大部分的人,都以为记忆是天生的;有些人记性好,有些人记性差。其实,心理学家的研究,已经解开部分的迷底:记忆可以透过努力而增强。罗茵和卢卡斯(Harry Lorayne &J·Lucas)的研究指出:想增强记忆,必须注意以下四个原则:

  ·保持清醒:在记忆任何东西之前,必须注意并保持专注。对于所学做细心的观察,是引发清醒和专注的直接方法。…

《寻找著力点 第三篇 新观念与活知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