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尋找著力點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清醒度越高,越不容易遺忘。此外,保持較好的健康狀況,清醒的尺度也會提高。有些人睡眠太少,精神不佳,注意力不免受到影響,當然記憶效果亦會打折扣。

  ·善用聯想:對于所要記憶的素材,要與已經熟習的觀念或事件,做一些聯想,則能構成較好的記憶效果。在某一領域裏,你所擁有的知識和觀念越多,聯想的機會也越大,記憶的效果亦越強。有時,透過有趣的聯想,能達到良好的記憶效果。

  ·資訊的聯結:如果把要記憶的素材,做一系統的聯結,想成一個故事或事件來記憶,則不容易遺忘。或者把它聯結成一個圖形,亦能記得牢靠。

  ·透過替代字詞來記憶:如果你有好幾個因素或原則,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,要把每一個大項的關鍵字列出來,加以排組,構成一個容易記的簡單句子,則能長期記住那些重要資訊。

  關于記憶,行爲學家研究發現,如果學習一項新的東西,在二十四小時內,不加以練習或複習,則80%可能被遺忘。因此,學會某些活用的觀念和能力時,要保持持續的練習。剛開始時,練習次數要密集,慢慢再改爲間歇性的練習,這樣能記得更牢。

  生活在一個資訊社會裏,每一個人都必須學會運用資訊的能力。不過,有一部分的資訊和能力,必須長期的記憶,否則就無法有效處理生活與工作的事務。不過,每一筆資訊都必須由完整的觀念組成,如果觀念是空洞的,就不能形成類化,重組新觀念,衍生新知識。

  學習“學習的能力”,是現代人必須重視的課題。因此每一個人都應從觀察、分析和思考,累積更多“活的觀念”,以解決生活和工作的問題。這個不斷發展活的觀念的曆程,是人類心智成長和精神生活的核心。

  3獲取叁種實用的知識

  生活中最重要的實用知識包括思考、活力和良好習慣。知識要廣,活用爲妙;學習要勤,創新爲竅。

  人必須學習實用的知識,做爲解決生活難題的工具,並據以發展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。

  有些人讀的是死知識,記誦它,研究它,只能當文字的遊戲,對自己的生活未見改善,心智得不到成長,工作亦無特殊表現。有些人既能讀書又能做事,善于學習、創造和工作。

  知識不應該被割裂成零碎的片段,以致失去實用的效能。零碎的知識不能用來解決問題,亦不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。

  我相信一個活潑、健康、有創意的人,通常是很善于掌握實用知識的人。掌握一項實用的知識,比你記誦十則刻板無用的知識,要來得有價值。實用知識對生活與工作直接産生作用,能給自己帶來殊多好處。生活中最重要的實用知識包括思考、活力和良好習慣。

  首先,要培養觀察、思考和求證的能力。這能使所掌握的資訊確實可信。傳說、臆測和一廂情願的瞎猜,往往令人走錯路。學習實用知識,以應付變遷社會中的需要,是未來人類努力的重要課題。《第五項修練》一書的作者彼得·聖吉(Perter M·Senge)說,“認清自己的願望,集中精力,培養耐心,並客觀地觀察現實,就是精熟自我功能的修練。”其實,只要對任何事情保持客觀的觀察和思考,就能使自己不斷成長,變得聰慧能幹。

  本世紀初心理學家威廉·詹姆斯是提倡求真求實的一代大師,同時也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。一九0六年四月十八日上午,舊金山發生大地震,並引起大火,成千上萬的災民逃離焚燒中的城市。這位目光銳利的教授,即刻身赴災區,手持筆記,東奔西跑,詳問驚慌失措的災民:

  “地震開始時,你感覺怎麼樣?情緒如何?”

  “當時你最先想到什麼?你的心是否跳得比較快?”

  他問了許多人的心情、感受及當時的反應等等,一一記錄。這位心理學家的著述,所以能那麼啓迪人心,給後人留下求真的楷模,是不言可喻了。

  一般人雖非科學家,但是求真求實的學習精神仍不可或缺。我們能在工作中不斷觀察、檢討、記錄、分析,以尋求新知,就能隨著社會脈動,繼續改進和成長。能不斷學習的人或團體,是立足現代社會的必要條件。從財經資訊中發現:一九七0年代名列《財星》(Fortune)雜志五百大排行的公司,到了八0年代,有叁分之一消聲匿迹。因爲他們缺乏實用的新知,他們的學習與成長陷于無能,于是創意枯萎,成長的動力衰竭。

  個人的生涯發展,能否順利走出自己的天空,端看其學習的態度。學習常被一般人誤認爲是吸收知識,其實,吸收新知只是學習的一小部分,真正重要的是主動發現新知。在生産力中心舉辦的將帥營研習會上,一位企業經理人談道:

  “面對偌多新知,到底該學些什麼?哪些才是下一步需用的知識呢?”我還沒有回答,另一位經理人說:

  “我認爲最重要的知識,是從自己工作和周遭中,發現新的趨勢,領會新的經營方法。”另一位接著說:

  “如果沒有接觸到大環境的資訊,就可能是聾子。如果不能領會自己和大環境的真實關系,就會漸漸失去好眼光。又倘使不能從工作中發現新技術和機緣,那就會失明。我最擔優的是失明。”他接著問我:

  “老師你覺得如何?”我說:

  “每個人注定要在經驗中領悟,在工作中學習第一手的新知。跟著別人走,行動已經慢了一步,等別人把訣竅攤開來說明白,再去吸收它,那就只能拾人牙慧。”

  “這也是禅機嗎?”

  “你沒有聽過禅家說:

  “從門入者不是家珍,

  隨緣得者始終成壞。”

  經過別人咀嚼過,再送給你吃的,便失去新鮮的味道。隨著他人聽聞來的知見,充其量只是膚淺的表皮,而不是骨髓裏的精華。”

  知識要廣,活用爲妙;學習要動,創新爲竅。

  其次,要有經營活力的知識。古人常說:“業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毀于隨。”要做一個成功的人,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活力。人的活力,與自己作息習慣、運動、營養均衡等等有關。不過,影響活力的主要根源,大部分還是心理因素,你務必對它有所了解。如果你想獲致這方面實用知識,不妨試試下述方法:

  (1)用行動來培養情緒性活力。如果你希望有好心情做事,就要以好的態度去面對同事,要懷著高興的心情去面對工作。你只要縱空自己去發愁和憤怒,不采取行動改善,不肯去運動或做點休閑,就會越來越頹廢。請問:

  “你想高興點嗎?”我知道你的答案是肯定的。那麼建議你:

  “要高高興興地待人,高高興興地看事物,要像很開心那樣去表現你的舉止,接著就真的高興起來。”

  “你想表現得有自信嗎?”我的建議是:

  “提醒自己,讓自己的言行看來像有自信的樣子;即使你有些心虛,只要你做出自信滿滿的表情,就會有自信的風采,別人也會確信你很有信心,態度堅毅肯定。”

  (2)要克服怠倦。懶與怠倦沒有什麼不同,你感覺疲倦正是懶的思想在發酵作怪。我們要認清,在長期工人之後或許真累了,那該休息,尋求恢複體力。不過,大多數人其實並不那麼累,只是嘴裏說累,想著累,而真的産生疲勞的感覺。我年輕時,當過建築工,那是很粗重的勞力工作。到了午休,只要靠在樹下蔭涼處,即刻睡著。有一次,午休結束要上工時,我自言自語地說:

  “啊!真疲累,快累死了!”我的堂兄即刻阻止說:

  “做什麼工作都可以說累,那會使你真的累垮了!”

  現在回想起來,堂兄說的話,是很有心理學依據的。心理學研究指出:如果你在工作完結時,表現出精疲力竭,走起路來無精打采,那麼,你的倦容就級引發疲憊不堪的結果。因此,你要打起精神,隨時隨地提醒自己,不要被消極的念頭綁架。

  (3)努力工作有益于活力。無論你做什麼工作,努力以赴,集中精神去幹,不但效率提高,創意和精力都會源源不絕而來。每當我全神投入、奮力以赴從事寫作時,都會有令人滿意的豐收。我也常發現,假期過後,許多孩子變得懶洋洋的,學校的健康中心,周一的病床總是滿滿的。我訪問學生:

  “假期玩得太累了嗎?”

  “不,我在家裏休息,並沒有出去玩!”

  我發現有不少同學的答案是一樣的。後來,我更從輔導教師那兒得知,寒暑假一過,剛開學的頭兩周,總有不少學生振作不起來,原因是他們長期生活在缺乏挑戰的假期裏。

  其叁,好習慣即是一種寶貴的實用知識。人的命運,是好是壞,都是自己塑造的。每一個行爲,經過重複之後,就在神經系統中留下痕迹,形成習慣。如果每天培養兢兢業業的工作習慣,精神集中,意志堅強,能自我控製,一旦形成習慣,就能有效對抗環境的變遷。每當物換星移時,那些沒有堅強毅力的人,會像糠屑一般,不堪疾風的掃蕩,而受到淘汰。一位已建立壯碩精神力、有良好生活與工作習慣的人,則能巍然屹立。

  我們必須注意,每一絲善意和善行,都會留下習慣,帶來光明的機運。所以,不能因善小而不爲,不能因惡小而不在意。習慣是我們的自動控製系統,如果你能讓他有效執行任務,發揮維生和成長的功能,那麼就有更多馀力,去創造新的事物。有年輕人問:

  “你怎麼能在百忙中,維持寫作不辍?”

  “想寫作就得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。”我說。

  “什麼是良好的寫作習慣?”

  “隨時記下你的觀察和發現,找時間整理、思索和寫作。還有,努力寫下去就是良好的習慣。”

  懂得培養好習慣,當然也要知道如何戒除習慣;能戒除惡習的人,就能避開厄運。在課堂上,學生問道:

  “怎麼革除壞習慣?”

  “別通融它,千萬不要對自己說“這次不算”,就能戒除惡習。”

  “怎麼嚴格執行革除惡習的計畫?”

  “向親友公開宣布你准備革除某種惡習,就能令你有恒心去完成它。你總不願意在親友面前漏氣吧!就用他們的力量,強迫你完成革除惡習的行爲目標。”

  好習慣一旦養成,就能形成自動自發的功效,其實每一個人的性格或…

《尋找著力點 第叁篇 新觀念與活知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