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么跟别人交往,别人才会喜欢我。他把人际关系解释成要“得到别人喜欢”;于是在“讨好的行动”中,显得跟别人不能契合,从而产生挫折和人际惧怕。一位疑心病者,认为别人会出卖自己,所以很沮丧地退却下来,绝望地不再交朋友。

  一位年轻人来晤谈,他相信别人会不断地出卖他,所以不敢说真话,不愿意跟朋友亲密的来往。他成为一位孤独、没有友情的困扰者。在谈话中,陈述自己的经验:他原是一位热心的人,在同侪之中有说有笑。后来,同侪朋友对他有了怨言,甚至批评责骂他说了别人的坏话。他说:

  “我服务他们,说真话,并没有丝毫恶意,为什么他们会把我当成眼中钉,说我的不是?我对人真诚,说了真话,他们却出卖我。”

  “你说了什么真话?能否说得具体些?”

  “比如说,有一位同学打算跟某甲合作写研究报告,我告诉他有关某甲的缺点,没想到这话传开来,得罪了朋友,别人也跟著责备我。”

  “只为这件事情吗?或者还有类似的事件。”

  “就这么一件事情,已经弄得众叛亲离了。”

  “就因为这件事情,你就不敢再相信别人了?请注意,你用一次不愉快的经验,来推论所有的朋友都不可靠,你认为合理吗?固然不错,这一次经验给你的打击很大,但只这一次,就认为所有的人都不可靠,都不能接近,这样的推论科学吗?”

  “啊!是不科学,但我总认为如此。因为我很窘,很在意这个不愉快经验。虽然只这么一次!”

  “你认清了它只有一次,所以现在你要打破原有的推论,努力去粉碎它的不合理,要设法去证明它是错误的判断。”我停了停,看他正在沉思,接著问他:

  “现在,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?”

  “把错误的观念抛弃,试著跟大家来往,但要小心自己的说话。”

  于是,我们花了许多时间讨论人际沟通。我教给他人际互动的原则。最后,我要他归纳讨论的要点,他说:

  ·要相信绝大部分的人是善良的;不过,对于少数的例外,要用宽恕的心来看待它。

  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经营来的,不是自然得到的;经营的要领是给人关怀,给人协助,尊重对方,多了解体谅对方。人需要时间相处,要有机会接触才能建立人际关系。

  ·谈话的要领,要注意多著眼于事,少伤及人;多谈正务,少涉及闲话,这样就可以远离是非。

  ·多欣赏和赞美你的朋友,但必须真实,而非灌迷汤;不做人身的批评攻讦,但可私下做善意的规劝。

  最后,我建议他去参加一次人际互动的团体聚会,从中可以学习到较好的感受性,知道如何正确回应别人。在他离开时,我告诉他,“任何生活中发生的挫折,都是带给你智慧和成长的天使,要迎接它,理性思考它,不宜以偏盖全,做错误的推断和归因。”

  宗教与文化对人的观念,影响尤其深远。透过极权宗教的型式,用恐吓威胁的手段,强制信徒服从,如有违背将受天谴雷诛,这样的信仰方式,使人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。人要行善是值得肯定的,但人不可能十全十美,这种信仰方式,容易造成道德强迫症。这使人每天生活在惧怕之中,惧怕自己不道德,惧怕被神祗处罚。这种现象是迷信,而非正信的宗教。

  有一次,一位大学生来找我晤谈。他怯生生地说,“老师!我有了宗教信仰,以为这可以解除我的空虚。但现在信仰却给我很大的恐惧。”我看他焦虑的眼神,缺乏精神力的仪态,大感惊讶。他说:

  “我得到祂的印心,将永远是祂的信徒,不能违背祂,离开祂。如果离开祂,就会受到天谴,不得好死。我越来越不喜欢这种信仰,知道祂违背常理,想脱离祂,但很怕祂会来找我报复。”

  “你想会吗?祂说的道理,连通过你理性思考的检验都有问题,你相信祂会报复你吗?”

  “我不是相信,但我会害怕。”

  “既然不相信它是真的,为何害怕!”

  “心里毛毛的。你能给我一点指导吗?”

  “我不可能给你什么,因为你已觉醒,只是还留有错误的信解,而影响你的心态,如此而已。建议你,当你在担心惧怕时,只要念著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即可免于受难!”

  于是,我教他念佛。告诉他这句话的意思:“归依无量光明的正等正觉,同时也是永远慈悲,能启发你步向幸福人生,看出人生价值的一尊佛。”他有了正信之后,渐渐卸下他的惧怕,努力学习当一位有智慧的觉者。

  信念如果是正确的,则能给我们毅力,去实现目标,完成健全的心智成长。信念若是错误的,它将带给人错误的执著,误导其人生走向歧途。所以,我们要注意检讨,要用般若智慧来觉照,人生才会有光明和幸福。

  5工作与生活的平衡

  成功者不但会工作,也会休闲,更知道家庭之乐。喜欢自己的工作,以及多方面的生活,是最主要的关键。

  人要维持生计就得工作。工作能使生活充实、有意义、有价值;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,更恰当的说,工作即是生活。

  当工作过度投入,脱离生活常轨,而成为工作狂时,生活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。反之,生活于享乐,或者浑浑噩噩过日子,不肯从工作中体验成就感的人,也会变得精神空虚,造成心理困扰。

  于是,过度辛勤的工作狂,不知道休闲,不懂得放松,没有心情享受家庭之乐。他看起来孜孜不倦,急急忙忙,情绪总是急躁或冷漠。这些人容易失掉创意,事业不易有好的发展,其身心健康亦大受影响。抱持这种态度的人,大都是A型性格的人(tape.A personality)。他们极端苦干,把家庭生活完全抹煞。他们即使早年成功,但往后则缺乏创意,精神力不继,不免步上挫败之路。

  工作狂的性情急,情绪浮躁,自我中心强,难得接受别人的建议。他不容易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想法,所以得不到爱与支持,往往是一个冷漠的人。由于长期不眠不休,强迫自己工作和追求,因此显得匆忙、敌意和不耐烦。他牺牲了生活情趣,缺乏生活的快乐。如果你有了这种工作态度,必须设法改正,要学习从容、幽默和友善,在生活中培养情趣,并注意培养欣赏别人和支持别人的雅兴。

  与工作狂相对的是游手好闲的人,他们不爱工作,拈轻怕重,耽于享乐。他们为自己的不情愿工作,提出辩护说:生活应该是快乐的,辛苦的工作,何苦来哉。这些人即使谋得一职,也会敷衍塞责,不肯投入。平时表现唯唯诺诺,不肯用心工作。我看过许多这种人,他们按章办事,准时上班,准时下班,目的就是讨一碗饭吃。在一般机构里,可以看到这样的人,他们不但对该机构有害,对自己一样有损。

  拈轻怕重者或许会说,“我的家庭和嗜好,比工作更能给我满足。”实际上这些人性情未必高雅,待人未必慈悲,生活也未必真有情趣。他们往往意志消沉,家庭生活也受到负面影响。因为,他对家人也抱著同样不负责的态度。

  拈轻怕重的生活信念,对于精神生活有害。那些工作不力,平时有亏职守的人,特别容易消沉和失眠。有时为了躲避无聊,只好沉迷于声色之娱或赌博。他们生活在堕落之中,却安慰自己乐在生活;陷入消沉的泥淖,却强作欢颜说不必把人生看得太严肃。

  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,在富裕社会中长大,习惯于安逸,不习惯于辛苦。可是现实摆在眼前:生活是一个艰辛的历程,必须承担责任,更要辛勤付出,然后才能享有丰富的人生。现实的挑战和拈轻怕重的习性,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。

  这两种信念或态度,对于精神生活,构成严重的威胁。因此,我们不禁要问,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才正确?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查尔斯·加菲尔(Charles Garfield)曾研究过一千多位各行各业成就非凡的人,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特质,兹归纳如下:

  ·懂得过多方面发展的生活:虽然他们努力工作,但不会被工作绑住,知道如何轻松,重视家庭生活,与朋友交往。

  ·喜欢自己的工作:选择喜欢的工作,较能发挥自己的天赋长才;但工作未必全是喜欢的,你必须去调适它。

  ·投注于工作:凡事要做准备,预先想好怎么做,就能得心应手。工作的态度是专心做好它,但不以十全十美来苛求自己。

  ·肯冒险:只求安全,惧于冒险一试的人,很难突破事业的僵局。冒险时,要想像可能的最坏情形,问自己怎么办?受得了吗?受得了就去做。

  ·不低估自己:专注于自己的感觉、能力和企图,并培养信心。

  ·要与自己竞赛,不与他人竞赛:能结合更多的人,群策群力,才能够超越过去的成就。

  以上成功者的共同特质,表现出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态度。这六项特质既包含了工作,也兼融了生活。成功者不但会工作,也会休闲,更知道家庭之乐。他们喜欢工作,努力工作,但却不会苛求自己。他们肯冒险,但一定先想想自己是否吃得消。他们与人合作,以超越局限,而不是为了竞争,弄得精疲力竭。在这些生活与工作的信念中,喜欢自己的工作,以及多方面的生活,是最主要的关键。

  喜欢自己的工作,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事。生涯有困扰的人常问道:“怎么找工作?”我总是告诉他:“要依自己的兴趣、能力、环境与现实,去找工作,去发展未来。”有一次,一位年轻人问我:

  “我知道这些原则。不过,我喜欢的工作,不是不缺人就是自己资格不符。能找到的工作,又都不是所喜欢的。这怎么办?“

  “你喜欢什么工作?”

  “我喜欢当公务员。”

  “为什么喜欢?”

  “因为公务员工作安定,比较有保障。我不喜欢复杂沉重的工作,也不想发财出人头地,当公务员比较单纯。”这位年轻人所喜欢的是安定、有保障和简单的工作。事实上,他没有认清,公务员每天要处理大众的事,并不如他所想像的安定和简单。我了解到,他没有认清工作是要付出;更没有领会到,只有付出,看到成果,才有成就感。显然,像他这样消极的个性,…

《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