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其实人的成功生活经验,远比失败的经验多;要在成功中评价自己,在失败中改正错误。
·把事与人分开来。做错一件事,别人并不就看轻你;做对一件事,别人也未必就赞美你。对的和该做的就去做,不要等著别人喝采,更不要因为别人批评就犹豫不前。
·做清楚的思考。不要相信命运,要相信思考、创意和努力。要注意实践的过程,一一去克服困难;凡事不可妄下结论。
我觉得精神生活的违常,是由于长期做错误的归因和解释所致;错误的信念一旦形成,就等于在你的大脑里,灌进了一套错误的程式,每天提供不实的讯息,干扰思考、情绪和精神生活,甚至令人当机。对此,不可不慎。
3心态即是生活的品质
人不能执著于过去心、现在心或未来心,但也离不开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只有三者得到协调,才会大开智慧之门,才能回答生命的问题。
人的心态牵动思考的运作,影响其著眼点、看法和情绪。能清楚了解心态为何物,就能把握自己究竟在干什么。心态是心理运作时的倾向,有的人倾向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,有的人倾向于当下的分析与判断,有的人倾向于未来的好奇、试探和期望。由于偏向各异,过去的生活经验不同,表现于生活的行为也就各不相同。
佛学中明白指出过去心、现在心和未来心。首先,过去心是指过去所受的教诲、训练、经验和种种遭遇,有好的有不好的,有正确也有不正确的,有愉快的也不有愉快的。如果你从心理档案中,直接调出这些资料,回应现实生活,这就是使用了过去心。就好的一面而言,你会是有教养,有文化气质,有是非羞耻之心;但它的缺点是食古不化,用固有的规范处理事务。
过去的经验如果是沉痛的创伤、受到苛刻的教育,那么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,就会受折腾而不愉快。精神疾病是把过去不当的教养和创伤,直接迁移来看现在的生活,而造成痛苦和优伤。例如优郁症的人,他一直带著批评性、苛责的心态来对待自己。
活在过去的人,往往僵持于过去,食古不化,是百分之百的道学者,他们以古非今,以种种规范批评自己;发挥到极至,就会成为道德强迫症。一位年轻人,很担心自己的行为触犯了经典,每天批评自责,陷入痛苦和优愁。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令他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。他时而批评这个社会邪恶和堕落,早上起来看报纸,社会风气令他担心和失望。反观自己的生活,觉得触犯戒律而懊悔,连正常的性生活都令他觉得猥亵。他说:
“我实在活不下去了,这个社会令我绝望,对自己的罪恶感更绝望……”我听出他的问题,知道他只有过去心,缺乏现在心和未来心。
“你用戒律批评、指责自己?”
“我不能照戒律生活,所以罪恶感很重,觉得自惭形秽。”
“你对于戒律的解释符合现实原则吗?是用你的智慧来解释它吗?”于是为他解释戒律不是拿来捆绑自己,而且拿来当作指引,保护自己免于错误。它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了了分明的般若自性。他顿了顿对我说:
“可是每天我都觉得在犯罪,而自责到什么事也不能做。我没有智慧,真该死!我知道自己有问题,但跳不出来。”
“戒律是要我们避免错误,勇于改正,而不是要我们自责罪过。须知戒与智慧不可分离;罪性本空,因果亦空。”
于是我为他解释《中观论》中的空假中三观,要他了解以没有成见、偏见的空性之智慧(空),来觉察看生活中的现实(假),才能得到如理的实现(中),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调适之道(修行)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谘商,他从过去心的执著中,慢慢走了出来。
其次,现在心是指当下的现实和分析。人若只有现在心,而失去过去心的种种经验,会变得缺乏生活经验,失去是非羞恶的能力,变得现实、缺乏责任和生活规范。现代人太重视现实,所以被声光色情所引诱,被功利和现实所左右。只怀现在心的人,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,没有适当的该与不该的坚持。目前青少年流行著“只要我喜欢,有什么不可以”的口头禅,正是偏向现在心的写照。
这个时代的文化太讲现实,不讲公义和责任。对于羞耻、忏悔和道德感极度缺乏,于是偏差行为、犯罪和冷漠成为时代病。尤其在教养子女时,对于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摒除,是造成青少年迷失和犯罪的主要原因。
有些人因为缺乏道德的使命,反而觉得生命的意义越来越模糊。道德的教诲和生命的价值是分不开的;生活规范和纪律,也是生活所必须的。目前,我们社会所遭遇的问题是:青少年普遍缺乏生活的纪律,浪漫使他们变得脆弱;缺乏生活规范和坚持,则造成坚毅力的消失和挫折容忍力的匮乏。
现在心强调的是现实、感性、功利与分析,它给我们开放的现实世界,但若偏执于现在心,则又流于功利和享乐,而疏于道德的责任与实践,这是现代人沮丧、脆弱、焦虑和空虚的根源。这个根本现象,表现在青少年身上,成为青少年的烦恼、彷徨和犯罪;表现于家庭,造成家庭功能的式微;表现于经济生活,则造成了潜在的不安和危机。
太现实造成了心灵的绝望和苍白,造成短视的人生,反而看不出宽广的人生视野和价值。
其三,未来心是指对生命未来的仰望,是一种好奇、欢喜和期待。它给我们快乐和希望,给我们超越现实的遐思和憧憬;它让我们有理想,会作梦,仰望著一个全新的未来的视野。
有了未来心,我们才会接触到极乐世界和天国;有了它,我们才会对现在负责。健康的未来心,来自童年的情绪经验。人如果在童年时期,有较多愉快、好奇、探索、温暖和支持的经验,获得较健全的爱和主动尝试的成功经验,较容易发展出充满希望的未来心,它引导一个人积极振作。
弥勒菩萨代表著未来心,祂的全名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,亦即将来要成佛,是通往未来的希望和微笑。因此,他笑容可掬,他大肚能容,他丰腴的两颊,显露著生活的自在、愉快和光明面。因为祂结合了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希望。
不过,一个人若缺乏过去和现在心,而徒有未来心,又会是怎么样呢?那会变成空想,或者陷于沮丧的情绪。他的未来心缺乏过去和现在的良好基础,认为未来是可怕、没有保障的,于是陷入对未来的绝望。就我所见,在成长过程中受保护过多,缺乏生活经验,以及疏于管教的孩子,对未来的期许和响往较不带劲。
对于未来空虚的人,既是苍茫的,也是沮丧无望的,从优郁症和自杀患者的研究中,就可以看出愉快情绪经验极为缺乏。长期陷入无助、惧怕和不安之中的人,就会发展出对未来的绝望,对现实的沮丧和对过去的惧怕。
“我没有明天,因为我没有希望。”这是无奈的座右铭,即使并未遭遇什么困难也会这么说。反之,一个抱著未来希望的人,即使陷入困境,也会奋斗努力,他们的座右铭是:“看!成功在望。”
唐朝的德山禅师,精通《金刚经》,从四川挑著《青龙疏钞》,准备到中国南方找禅宗大师辩论。他在路上向一位老太太买点心吃,老太太问他:
“你挑的是《青龙疏钞》,想必对《金刚经》研究甚深,我问你经义,答得出来,免费送你点心;答不出来,请到别处买点心。请问,经上说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你点的是什么心?”
德山茫然不知怎么回答,只好饿著肚子,离开那儿。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公案。人不能执著于过去心、现在心或未来心,但也离不开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只有三者得到协调,才会大开智慧之门,才能回答生命的问题,才有点心可以吃的福报。而三者的协调,必须是超越的,是智慧的空性才能整合它。
过去心、现在心和未来心,是我们待人接物信念的来源,要契合它,超越它,但也离不开它,而正确的生活信念,也从这里看出端倪。
4对现实生活的觉察
在生活经验中,影响观念多的,莫过于人际关系、文化与宗教。信念如果是正确的,则能给我们毅力,去实现目标,完成健全的心智成长。
人从自己的遭遇中,不断搜集讯息,加以解读和归纳,形成信念,再用它来研判生活情境,认知周边的人际活动和发生的事件。如果信念不正确,那么往后的生活反应,也跟著出现问题。
人觉得痛苦、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,往往是因为自己对生活现实的错误判断,所造成的惨痛结局。比如说,悲观的思考习惯,就是过去曾遭遇不幸事件的人,一直延用该次遭遇,类推到生活的每一层面,把每一件事都看成危险,而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,或者产生受害、失败的惧怕和焦虑。不安和惧怕所带来的压力,会把一个人困住,失去主动尝试的勇气,更会抑制清楚的思考和创造力,于是消极的态度,使一个成为笼中物。
在生活经验中,影响观念最多的,莫过于人际关系、文化与宗教。人际是自己和别人的互动,我们用过去得来的信念,解释现在的人际互动;如果信念是偏差的,则现在的人际互动也就发生问题。文化与宗教往往以集体潜意识的形态,深深地塑造人的意识观念。因此,迷信的宗教和特殊的文化意识,对一个人的心理生活,具有决定性的影响。
基本生活观念,对于当事人而言,是信以为真的,是不可改变的,他运用这个观念,去衡量种种事物,做为指引进退应对的准绳。无论正确或错误,都会抱著不放,以之为依归。所以《成唯识论》上说:
“邪正等教理,
证力于所取境,
审决印持,
由此异缘不能引转。”
在大专学生之中,人际关系是主要心理困扰的来源。就社会青年而言,也不例外。依我的推估,社会上人际关系有困扰的人口殊多;它导致婚姻破裂、同事冲突、生活品质下降,最严重的是从人际关系中退却下来,成为失爱和孤独的焦虑状态。
我常碰到孤独不安的年轻人,他们劈头第一句话是:“我的人际关系有了问题。”一位孤独者,会无助地叙述:我不晓得怎…
《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