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尋找著力點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其實人的成功生活經驗,遠比失敗的經驗多;要在成功中評價自己,在失敗中改正錯誤。

  ·把事與人分開來。做錯一件事,別人並不就看輕你;做對一件事,別人也未必就贊美你。對的和該做的就去做,不要等著別人喝采,更不要因爲別人批評就猶豫不前。

  ·做清楚的思考。不要相信命運,要相信思考、創意和努力。要注意實踐的過程,一一去克服困難;凡事不可妄下結論。

  我覺得精神生活的違常,是由于長期做錯誤的歸因和解釋所致;錯誤的信念一旦形成,就等于在你的大腦裏,灌進了一套錯誤的程式,每天提供不實的訊息,幹擾思考、情緒和精神生活,甚至令人當機。對此,不可不慎。

  3心態即是生活的品質

  人不能執著于過去心、現在心或未來心,但也離不開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只有叁者得到協調,才會大開智慧之門,才能回答生命的問題。

  人的心態牽動思考的運作,影響其著眼點、看法和情緒。能清楚了解心態爲何物,就能把握自己究竟在幹什麼。心態是心理運作時的傾向,有的人傾向于過去的經驗和教訓,有的人傾向于當下的分析與判斷,有的人傾向于未來的好奇、試探和期望。由于偏向各異,過去的生活經驗不同,表現于生活的行爲也就各不相同。

  佛學中明白指出過去心、現在心和未來心。首先,過去心是指過去所受的教誨、訓練、經驗和種種遭遇,有好的有不好的,有正確也有不正確的,有愉快的也不有愉快的。如果你從心理檔案中,直接調出這些資料,回應現實生活,這就是使用了過去心。就好的一面而言,你會是有教養,有文化氣質,有是非羞恥之心;但它的缺點是食古不化,用固有的規範處理事務。

  過去的經驗如果是沈痛的創傷、受到苛刻的教育,那麼用這種方式來對待自己,就會受折騰而不愉快。精神疾病是把過去不當的教養和創傷,直接遷移來看現在的生活,而造成痛苦和優傷。例如優郁症的人,他一直帶著批評性、苛責的心態來對待自己。

  活在過去的人,往往僵持于過去,食古不化,是百分之百的道學者,他們以古非今,以種種規範批評自己;發揮到極至,就會成爲道德強迫症。一位年輕人,很擔心自己的行爲觸犯了經典,每天批評自責,陷入痛苦和優愁。心理壓力和焦慮感令他處于精神崩潰的邊緣。他時而批評這個社會邪惡和墮落,早上起來看報紙,社會風氣令他擔心和失望。反觀自己的生活,覺得觸犯戒律而懊悔,連正常的性生活都令他覺得猥亵。他說:

  “我實在活不下去了,這個社會令我絕望,對自己的罪惡感更絕望……”我聽出他的問題,知道他只有過去心,缺乏現在心和未來心。

  “你用戒律批評、指責自己?”

  “我不能照戒律生活,所以罪惡感很重,覺得自慚形穢。”

  “你對于戒律的解釋符合現實原則嗎?是用你的智慧來解釋它嗎?”于是爲他解釋戒律不是拿來捆綁自己,而且拿來當作指引,保護自己免于錯誤。它的目的是爲了啓發了了分明的般若自性。他頓了頓對我說:

  “可是每天我都覺得在犯罪,而自責到什麼事也不能做。我沒有智慧,真該死!我知道自己有問題,但跳不出來。”

  “戒律是要我們避免錯誤,勇于改正,而不是要我們自責罪過。須知戒與智慧不可分離;罪性本空,因果亦空。”

  于是我爲他解釋《中觀論》中的空假中叁觀,要他了解以沒有成見、偏見的空性之智慧(空),來覺察看生活中的現實(假),才能得到如理的實現(中),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調適之道(修行)。經過一段時間的谘商,他從過去心的執著中,慢慢走了出來。

  其次,現在心是指當下的現實和分析。人若只有現在心,而失去過去心的種種經驗,會變得缺乏生活經驗,失去是非羞惡的能力,變得現實、缺乏責任和生活規範。現代人太重視現實,所以被聲光色情所引誘,被功利和現實所左右。只懷現在心的人,缺乏自我控製的能力,沒有適當的該與不該的堅持。目前青少年流行著“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”的口頭禅,正是偏向現在心的寫照。

  這個時代的文化太講現實,不講公義和責任。對于羞恥、忏悔和道德感極度缺乏,于是偏差行爲、犯罪和冷漠成爲時代病。尤其在教養子女時,對于生活規範和道德規範的摒除,是造成青少年迷失和犯罪的主要原因。

  有些人因爲缺乏道德的使命,反而覺得生命的意義越來越模糊。道德的教誨和生命的價值是分不開的;生活規範和紀律,也是生活所必須的。目前,我們社會所遭遇的問題是:青少年普遍缺乏生活的紀律,浪漫使他們變得脆弱;缺乏生活規範和堅持,則造成堅毅力的消失和挫折容忍力的匮乏。

  現在心強調的是現實、感性、功利與分析,它給我們開放的現實世界,但若偏執于現在心,則又流于功利和享樂,而疏于道德的責任與實踐,這是現代人沮喪、脆弱、焦慮和空虛的根源。這個根本現象,表現在青少年身上,成爲青少年的煩惱、彷徨和犯罪;表現于家庭,造成家庭功能的式微;表現于經濟生活,則造成了潛在的不安和危機。

  太現實造成了心靈的絕望和蒼白,造成短視的人生,反而看不出寬廣的人生視野和價值。

  其叁,未來心是指對生命未來的仰望,是一種好奇、歡喜和期待。它給我們快樂和希望,給我們超越現實的遐思和憧憬;它讓我們有理想,會作夢,仰望著一個全新的未來的視野。

  有了未來心,我們才會接觸到極樂世界和天國;有了它,我們才會對現在負責。健康的未來心,來自童年的情緒經驗。人如果在童年時期,有較多愉快、好奇、探索、溫暖和支持的經驗,獲得較健全的愛和主動嘗試的成功經驗,較容易發展出充滿希望的未來心,它引導一個人積極振作。

  彌勒菩薩代表著未來心,祂的全名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,亦即將來要成佛,是通往未來的希望和微笑。因此,他笑容可掬,他大肚能容,他豐腴的兩頰,顯露著生活的自在、愉快和光明面。因爲祂結合了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的希望。

  不過,一個人若缺乏過去和現在心,而徒有未來心,又會是怎麼樣呢?那會變成空想,或者陷于沮喪的情緒。他的未來心缺乏過去和現在的良好基礎,認爲未來是可怕、沒有保障的,于是陷入對未來的絕望。就我所見,在成長過程中受保護過多,缺乏生活經驗,以及疏于管教的孩子,對未來的期許和響往較不帶勁。

  對于未來空虛的人,既是蒼茫的,也是沮喪無望的,從優郁症和自殺患者的研究中,就可以看出愉快情緒經驗極爲缺乏。長期陷入無助、懼怕和不安之中的人,就會發展出對未來的絕望,對現實的沮喪和對過去的懼怕。

  “我沒有明天,因爲我沒有希望。”這是無奈的座右銘,即使並未遭遇什麼困難也會這麼說。反之,一個抱著未來希望的人,即使陷入困境,也會奮鬥努力,他們的座右銘是:“看!成功在望。”

  唐朝的德山禅師,精通《金剛經》,從四川挑著《青龍疏鈔》,准備到中國南方找禅宗大師辯論。他在路上向一位老太太買點心吃,老太太問他:

  “你挑的是《青龍疏鈔》,想必對《金剛經》研究甚深,我問你經義,答得出來,免費送你點心;答不出來,請到別處買點心。請問,經上說:“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”你點的是什麼心?”

  德山茫然不知怎麼回答,只好餓著肚子,離開那兒。這是一個很有啓發性的公案。人不能執著于過去心、現在心或未來心,但也離不開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只有叁者得到協調,才會大開智慧之門,才能回答生命的問題,才有點心可以吃的福報。而叁者的協調,必須是超越的,是智慧的空性才能整合它。

  過去心、現在心和未來心,是我們待人接物信念的來源,要契合它,超越它,但也離不開它,而正確的生活信念,也從這裏看出端倪。

  4對現實生活的覺察

  在生活經驗中,影響觀念多的,莫過于人際關系、文化與宗教。信念如果是正確的,則能給我們毅力,去實現目標,完成健全的心智成長。

  人從自己的遭遇中,不斷搜集訊息,加以解讀和歸納,形成信念,再用它來研判生活情境,認知周邊的人際活動和發生的事件。如果信念不正確,那麼往後的生活反應,也跟著出現問題。

  人覺得痛苦、適應困難和情緒困擾,往往是因爲自己對生活現實的錯誤判斷,所造成的慘痛結局。比如說,悲觀的思考習慣,就是過去曾遭遇不幸事件的人,一直延用該次遭遇,類推到生活的每一層面,把每一件事都看成危險,而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,或者産生受害、失敗的懼怕和焦慮。不安和懼怕所帶來的壓力,會把一個人困住,失去主動嘗試的勇氣,更會抑製清楚的思考和創造力,于是消極的態度,使一個成爲籠中物。

  在生活經驗中,影響觀念最多的,莫過于人際關系、文化與宗教。人際是自己和別人的互動,我們用過去得來的信念,解釋現在的人際互動;如果信念是偏差的,則現在的人際互動也就發生問題。文化與宗教往往以集體潛意識的形態,深深地塑造人的意識觀念。因此,迷信的宗教和特殊的文化意識,對一個人的心理生活,具有決定性的影響。

  基本生活觀念,對于當事人而言,是信以爲真的,是不可改變的,他運用這個觀念,去衡量種種事物,做爲指引進退應對的准繩。無論正確或錯誤,都會抱著不放,以之爲依歸。所以《成唯識論》上說:

  “邪正等教理,

  證力于所取境,

  審決印持,

  由此異緣不能引轉。”

  在大專學生之中,人際關系是主要心理困擾的來源。就社會青年而言,也不例外。依我的推估,社會上人際關系有困擾的人口殊多;它導致婚姻破裂、同事沖突、生活品質下降,最嚴重的是從人際關系中退卻下來,成爲失愛和孤獨的焦慮狀態。

  我常碰到孤獨不安的年輕人,他們劈頭第一句話是:“我的人際關系有了問題。”一位孤獨者,會無助地敘述:我不曉得怎…

《尋找著力點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