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尋找著力點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麼跟別人交往,別人才會喜歡我。他把人際關系解釋成要“得到別人喜歡”;于是在“討好的行動”中,顯得跟別人不能契合,從而産生挫折和人際懼怕。一位疑心病者,認爲別人會出賣自己,所以很沮喪地退卻下來,絕望地不再交朋友。

  一位年輕人來晤談,他相信別人會不斷地出賣他,所以不敢說真話,不願意跟朋友親密的來往。他成爲一位孤獨、沒有友情的困擾者。在談話中,陳述自己的經驗:他原是一位熱心的人,在同侪之中有說有笑。後來,同侪朋友對他有了怨言,甚至批評責罵他說了別人的壞話。他說:

  “我服務他們,說真話,並沒有絲毫惡意,爲什麼他們會把我當成眼中釘,說我的不是?我對人真誠,說了真話,他們卻出賣我。”

  “你說了什麼真話?能否說得具體些?”

  “比如說,有一位同學打算跟某甲合作寫研究報告,我告訴他有關某甲的缺點,沒想到這話傳開來,得罪了朋友,別人也跟著責備我。”

  “只爲這件事情嗎?或者還有類似的事件。”

  “就這麼一件事情,已經弄得衆叛親離了。”

  “就因爲這件事情,你就不敢再相信別人了?請注意,你用一次不愉快的經驗,來推論所有的朋友都不可靠,你認爲合理嗎?固然不錯,這一次經驗給你的打擊很大,但只這一次,就認爲所有的人都不可靠,都不能接近,這樣的推論科學嗎?”

  “啊!是不科學,但我總認爲如此。因爲我很窘,很在意這個不愉快經驗。雖然只這麼一次!”

  “你認清了它只有一次,所以現在你要打破原有的推論,努力去粉碎它的不合理,要設法去證明它是錯誤的判斷。”我停了停,看他正在沈思,接著問他:

  “現在,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?”

  “把錯誤的觀念抛棄,試著跟大家來往,但要小心自己的說話。”

  于是,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討論人際溝通。我教給他人際互動的原則。最後,我要他歸納討論的要點,他說:

  ·要相信絕大部分的人是善良的;不過,對于少數的例外,要用寬恕的心來看待它。

  ·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經營來的,不是自然得到的;經營的要領是給人關懷,給人協助,尊重對方,多了解體諒對方。人需要時間相處,要有機會接觸才能建立人際關系。

  ·談話的要領,要注意多著眼于事,少傷及人;多談正務,少涉及閑話,這樣就可以遠離是非。

  ·多欣賞和贊美你的朋友,但必須真實,而非灌迷湯;不做人身的批評攻讦,但可私下做善意的規勸。

  最後,我建議他去參加一次人際互動的團體聚會,從中可以學習到較好的感受性,知道如何正確回應別人。在他離開時,我告訴他,“任何生活中發生的挫折,都是帶給你智慧和成長的天使,要迎接它,理性思考它,不宜以偏蓋全,做錯誤的推斷和歸因。”

  宗教與文化對人的觀念,影響尤其深遠。透過極權宗教的型式,用恐嚇威脅的手段,強製信徒服從,如有違背將受天譴雷誅,這樣的信仰方式,使人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。人要行善是值得肯定的,但人不可能十全十美,這種信仰方式,容易造成道德強迫症。這使人每天生活在懼怕之中,懼怕自己不道德,懼怕被神祗處罰。這種現象是迷信,而非正信的宗教。

  有一次,一位大學生來找我晤談。他怯生生地說,“老師!我有了宗教信仰,以爲這可以解除我的空虛。但現在信仰卻給我很大的恐懼。”我看他焦慮的眼神,缺乏精神力的儀態,大感驚訝。他說:

  “我得到祂的印心,將永遠是祂的信徒,不能違背祂,離開祂。如果離開祂,就會受到天譴,不得好死。我越來越不喜歡這種信仰,知道祂違背常理,想脫離祂,但很怕祂會來找我報複。”

  “你想會嗎?祂說的道理,連通過你理性思考的檢驗都有問題,你相信祂會報複你嗎?”

  “我不是相信,但我會害怕。”

  “既然不相信它是真的,爲何害怕!”

  “心裏毛毛的。你能給我一點指導嗎?”

  “我不可能給你什麼,因爲你已覺醒,只是還留有錯誤的信解,而影響你的心態,如此而已。建議你,當你在擔心懼怕時,只要念著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即可免于受難!”

  于是,我教他念佛。告訴他這句話的意思:“歸依無量光明的正等正覺,同時也是永遠慈悲,能啓發你步向幸福人生,看出人生價值的一尊佛。”他有了正信之後,漸漸卸下他的懼怕,努力學習當一位有智慧的覺者。

  信念如果是正確的,則能給我們毅力,去實現目標,完成健全的心智成長。信念若是錯誤的,它將帶給人錯誤的執著,誤導其人生走向歧途。所以,我們要注意檢討,要用般若智慧來覺照,人生才會有光明和幸福。

  5工作與生活的平衡

  成功者不但會工作,也會休閑,更知道家庭之樂。喜歡自己的工作,以及多方面的生活,是最主要的關鍵。

  人要維持生計就得工作。工作能使生活充實、有意義、有價值;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,更恰當的說,工作即是生活。

  當工作過度投入,脫離生活常軌,而成爲工作狂時,生活的樂趣也就蕩然無存。反之,生活于享樂,或者渾渾噩噩過日子,不肯從工作中體驗成就感的人,也會變得精神空虛,造成心理困擾。

  于是,過度辛勤的工作狂,不知道休閑,不懂得放松,沒有心情享受家庭之樂。他看起來孜孜不倦,急急忙忙,情緒總是急躁或冷漠。這些人容易失掉創意,事業不易有好的發展,其身心健康亦大受影響。抱持這種態度的人,大都是A型性格的人(tape.A personality)。他們極端苦幹,把家庭生活完全抹煞。他們即使早年成功,但往後則缺乏創意,精神力不繼,不免步上挫敗之路。

  工作狂的性情急,情緒浮躁,自我中心強,難得接受別人的建議。他不容易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想法,所以得不到愛與支持,往往是一個冷漠的人。由于長期不眠不休,強迫自己工作和追求,因此顯得匆忙、敵意和不耐煩。他犧牲了生活情趣,缺乏生活的快樂。如果你有了這種工作態度,必須設法改正,要學習從容、幽默和友善,在生活中培養情趣,並注意培養欣賞別人和支持別人的雅興。

  與工作狂相對的是遊手好閑的人,他們不愛工作,拈輕怕重,耽于享樂。他們爲自己的不情願工作,提出辯護說:生活應該是快樂的,辛苦的工作,何苦來哉。這些人即使謀得一職,也會敷衍塞責,不肯投入。平時表現唯唯諾諾,不肯用心工作。我看過許多這種人,他們按章辦事,准時上班,准時下班,目的就是討一碗飯吃。在一般機構裏,可以看到這樣的人,他們不但對該機構有害,對自己一樣有損。

  拈輕怕重者或許會說,“我的家庭和嗜好,比工作更能給我滿足。”實際上這些人性情未必高雅,待人未必慈悲,生活也未必真有情趣。他們往往意志消沈,家庭生活也受到負面影響。因爲,他對家人也抱著同樣不負責的態度。

  拈輕怕重的生活信念,對于精神生活有害。那些工作不力,平時有虧職守的人,特別容易消沈和失眠。有時爲了躲避無聊,只好沈迷于聲色之娛或賭博。他們生活在墮落之中,卻安慰自己樂在生活;陷入消沈的泥淖,卻強作歡顔說不必把人生看得太嚴肅。

  特別是新一代的年輕人,在富裕社會中長大,習慣于安逸,不習慣于辛苦。可是現實擺在眼前:生活是一個艱辛的曆程,必須承擔責任,更要辛勤付出,然後才能享有豐富的人生。現實的挑戰和拈輕怕重的習性,就形成了嚴重的心理沖突。

  這兩種信念或態度,對于精神生活,構成嚴重的威脅。因此,我們不禁要問,什麼樣的生活態度才正確?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查爾斯·加菲爾(Charles Garfield)曾研究過一千多位各行各業成就非凡的人,發現他們具有共同的特質,茲歸納如下:

  ·懂得過多方面發展的生活:雖然他們努力工作,但不會被工作綁住,知道如何輕松,重視家庭生活,與朋友交往。

  ·喜歡自己的工作:選擇喜歡的工作,較能發揮自己的天賦長才;但工作未必全是喜歡的,你必須去調適它。

  ·投注于工作:凡事要做准備,預先想好怎麼做,就能得心應手。工作的態度是專心做好它,但不以十全十美來苛求自己。

  ·肯冒險:只求安全,懼于冒險一試的人,很難突破事業的僵局。冒險時,要想像可能的最壞情形,問自己怎麼辦?受得了嗎?受得了就去做。

  ·不低估自己:專注于自己的感覺、能力和企圖,並培養信心。

  ·要與自己競賽,不與他人競賽:能結合更多的人,群策群力,才能夠超越過去的成就。

  以上成功者的共同特質,表現出正確的生活和工作態度。這六項特質既包含了工作,也兼融了生活。成功者不但會工作,也會休閑,更知道家庭之樂。他們喜歡工作,努力工作,但卻不會苛求自己。他們肯冒險,但一定先想想自己是否吃得消。他們與人合作,以超越局限,而不是爲了競爭,弄得精疲力竭。在這些生活與工作的信念中,喜歡自己的工作,以及多方面的生活,是最主要的關鍵。

  喜歡自己的工作,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的事。生涯有困擾的人常問道:“怎麼找工作?”我總是告訴他:“要依自己的興趣、能力、環境與現實,去找工作,去發展未來。”有一次,一位年輕人問我:

  “我知道這些原則。不過,我喜歡的工作,不是不缺人就是自己資格不符。能找到的工作,又都不是所喜歡的。這怎麼辦?“

  “你喜歡什麼工作?”

  “我喜歡當公務員。”

  “爲什麼喜歡?”

  “因爲公務員工作安定,比較有保障。我不喜歡複雜沈重的工作,也不想發財出人頭地,當公務員比較單純。”這位年輕人所喜歡的是安定、有保障和簡單的工作。事實上,他沒有認清,公務員每天要處理大衆的事,並不如他所想像的安定和簡單。我了解到,他沒有認清工作是要付出;更沒有領會到,只有付出,看到成果,才有成就感。顯然,像他這樣消極的個性,…

《尋找著力點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