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愛與智慧,一股是挾持人走向毀滅的惡魔。我們的生活態度是迎接光明,而不是屈服于惡魔。
人的心理活動,潛藏著兩股勢力:其一是面對真實,是刻苦和成長和動力;其二是自暴自棄,是傾向于毀滅自己的沖動。這兩種力量同時存在,互爲消長;當我們克服困難,建立積極、主動的態度時,毀滅的沖動就漸漸式微,甚至被轉化成正向的精神力量。這是人類精神生活得以提升和圓熱的轉機,而愛和智慧就是那精神力量的光環。
相反的,當毀滅的沖動坐大,消極的特質增多,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壓抑下來時,沮喪、頹廢和暴力就逐漸擴張,悲劇和暴戾之氣就明目張膽地出現。這時邪惡的傾向,是精神生活的惡魔。心理學家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)把它叫做死本能,而宗教家把它成爲魔鬼。
心靈生活中,一直是兩種力量互相傾軋。你若不提高警覺,尤其在遭遇挫敗的時候,邪惡的消極性想法就人乘勢竄起,一時覺得情緒惡劣,前途悲觀,嫉妒仇視的想法也容易出現。所以唐朝的慧能在《六祖壇經》中說:
“邪來煩惱至,
正來煩惱除。”
他提醒我們時時保持警覺,看清這兩種力量的消長,把握自己正確的思考、行動和觀念,才不致被挫敗的大浪卷走。心理學家布蘭德(Dorothea Brande)曾說:
“任何人都會在不警覺時墮落,
能立志不墮的人,
實在難得。”
人就生活在求生存與自我毀滅兩個勢力之間,精神分析學上稱它叫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。我們只要把握光明的一面,用愛、意志和智慧的力量,就能走出陰霾,步向光明的未來。
幾年前,有一位年輕人來看我,他優愁沮喪,痛苦非常。他說:“我的經濟情況不好,女朋友的父母親對我們的婚事不很贊成;我覺得很沒有尊嚴,所以決心離開她。”我很仔細地聽他的傾訴,確切地問他:
“你是說她父母不很贊成?或者壓根兒反對到底?”
“沒有那麼強烈,只是不很支持我們的婚姻。”
“不很支持,只是沒有肯定地表示支持,這不能解釋成他們全然反對。如果你們一定要結婚,他們還是會同意的,不是嗎?”
“老師,他們不贊同,表示他們瞧不起我,令我很沒面子,這使我覺得痛苦。現在,我正陷入結婚或分手的掙紮之中。”談到這裏,他的消極思考特質,已然暴露無遺。我知道,如果不設法改變他的錯誤思考,他有可能決定離開女朋友。問題是他深愛他的女友,這一來,他會被自毀性的失戀所困。另一方面他的自尊將永久受損,這會使他振作不起來。于是我問他:
“你們兩個深深地互愛嗎?”
“是的,我愛她,她也愛我。”
“你們的戀愛和她父母親不支持的態度,是同一回事呢?還是兩回事?”
“有些關系,但應該是兩回事。”
“那麼要把兩件事分別來思考。首先,要積極鞏固你們的愛情,要有共同的目標和希望,這樣才會快樂,才有信心去面對那些許的困難。其次,她父母親不太支持,並不見得反對你們結婚,如果你們的愛情堅固,他們是可以被說服的。”我接著分析說:
“請注意,不要把美好愛情和自尊受挫混淆在一塊兒。你的痛苦和沮喪,源自于沒有把這兩件事區隔開來處理。你已經和女朋友爲這檔事鬧得愁雲慘霧了嗎?”
“我正想疏遠她,但還沒有著手。”
“你若離開她,你想她會有什麼感受?你又會有什麼感受?”
“她會很痛苦,我也會。但痛苦一段時間就好了,她可以找一位他父母親看得起的人結婚。”于是我針對他的想法作了以下的引申:
“你是說,爲了沒有得到她父母充分的支持,你就背棄了她?你認爲愛情是可以找一位她父母親看得起的人來替代你跟她結婚?然後,你眼巴巴地看一場悲劇發生?這是你願意看到的嗎?”
“當然,我不願意,所以我才如此痛苦。”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诘交談,他漸漸弄清楚自己被消極思想所困。他說:
“我想,我原先的想法是錯的。我應該把事情區分開來處理,追求比較好的結果。”
在我的谘商經驗中,這種不警覺而墮入自毀前程的事例很多。他們不是心理有問題,只是一時被消極的沖動困住。這個邪魔一般的沖動,如果沒有及時處理,悲劇就會出現。我回顧多年的助人經驗,因受這種自毀沖動困住,而釀成無可彌補傷痛的人,爲數不少。
每一個人都應該清楚,在自己心中有兩種勢力,一股是通往光明的愛與智慧,一股是挾持人走向毀滅的惡魔。我們的生活態度是迎接光明,而不是屈服于惡魔。
9不被我執套牢
越是可伶自己,就越陷入自我的執著。這時防衛性、敵意和強烈的自私心就會竄起。這對于心理健康有害,在宗教修持上亦是大的障礙。
人因爲執著于自己,往往排斥別人,對別人産生敵意,而有強烈的防衛機製。這樣就會生活在疏離和焦慮之中,當然也會衍生許多精神生活的痛苦。
一味只想到自己的人,很難與人同理,不能了解別人,他們容易落于偏狹的視野,凡事看不開,心靈上也就失去自由。至于人生終究義方面的修持,那就更難領會知悉了。
有一位離婚的先生,由于陷入極度的怨恨和痛苦,來找我晤談,言談之中,我知道他已墮入嚴重的陷阱。要拯救一個人從嚴重的我執中走出來,需要很長的時間,甚至要花上一年以上才會有效果。可是他受痛苦煎熬的哀痛和憤怒,卻令我心生恻隱。
這樣的個案,我一方面聽取他的抱怨和表示了解,也機警地提醒他:受到的委屈已成過去,現在應該計畫一點新的生活,讓自己過得好些。這需要學習,需人較長時間才能領會。有一天,在談話中他又陷入對過去的憤怒,激動地說:
“我受到的委屈和虐待永遠不能忘懷。”
“我知道。不過,我們來討論一個宗教上的故事好嗎?”
這一次,我刻意把話題引到宗教的故事,要他做不同角度的思考,希望他能漸漸脫離我執的痛苦。他答應了,于是我說一個故事:
“有一個人死以後,來到閻王那兒接受審判。閻王從亡者的阿賴耶識(記錄一生的所藏意識)裏,找不到一點做過善事的紀錄。最後終于發現一件好事:她曾經幫助過一位乞丐一塊錢。于是閻王說,就因爲你做過這一件好事,也讓你升天。閻王把一塊錢丟到空中,這位亡者一手握住它就飛起來了,她就因爲握著這一塊錢而飛往天國。這時,有一位乞丐拉住她的衣裾,跟著她往上飛,接著一群乞丐也一個接一個拉上來,很快就在空中形成一條人龍,一起升天。
“這位亡者很高興,一心一意響往著天國,沒注意到後頭跟來了這麼多乞丐。到了天庭門口,亡者回首一看,才發現一群乞丐,拉著自己的衣裾跟著上來。她想著,這是我的福報,又不是你們的,怎麼能跟我進天國呢?她憤怒地說,“你們給我滾”,然後伸手拍打其他乞丐的手,希望甩開他們。當她松手拍打時,那一塊錢就掉落了,她又掉到陰曹地獄裏了。”講完這則故事,我問:
“你覺得亡者如何?”
“罪有應得。”他遲疑了一下又說,“只有那一件善事就能升天堂嗎?”
“這可是他唯一的機會。”我說。
“可是她太自私了,自私害了她。”
“自私的習氣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現出來,而使自己喪失上天堂的機會。就像怨恨也會不經意中出現,那時無論你多麼善良,也完全陷入怨恨的世界,而原來的善良就失去它的影響力,使人掉落困局。”
“你是說我的怨恨?”他坐在那裏沈默一會兒說:
“怎麼樣才能破除“我恨”的執著?我實在擺脫不了自己所受的委屈?”于是我開始以诘問法來引發他的思考。
“你是誰?”
“我是×××。”
“不是問你的名字,你是誰?”
“我是公司的會計。”
“不是問你的職業,你是誰?”
“我是受到委屈而且離婚的人。”
“不是問你的遭遇,你是誰?”
“我是……我是……我不是我的職業,不是我的遭遇……我是我自己。怎麼說呢?我說不上來了。”
“你現在可以把純潔的自己和痛苦的經驗區隔出來嗎?”
“有一點點體驗。”我鼓勵他把這種感覺說出來。
“好像,啊!我的過去遭遇就像一個變形的瓶子,我好像瓶子裏的水。就像那些水,是像水,就是水嘛!”
“現在呢?你准備怎麼辦?”
“水不是瓶子。我正想把清淨的水倒到另一個花瓶。”
我們談到這裏,他開始露出解脫痛苦的曙光。從那時起,他開始學習面對新的情境,學習心甘情願去面對自己的現實,漸漸減少自怨自艾的痛苦。
我知道越是可憐自己,就越陷入自我的執著。這時防衛性、敵意和強烈的自私心就會竄起。這對于心理健康有害,有宗教修持上亦是大的障礙。
10擾撓中的安甯
創意、美感和良好的心境,都來自忙亂中尚能保存的一點安甯心境。唯有保持安甯的心,才能在煩亂波濤中保持平衡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。
你能在風雨中尋找安甯嗎?每個人都得遇會許多挑戰,有很多的逆境等待超越。你情願或不情願可以另當別論,但生活就是有這麼多現實要面對,如果你不能維持安甯,失去心靈的平衡,那就會煩亂無章,弄不出理路來。
安甯是指一個人能維持平衡,他不會用怨天尤人的態度來看生活,不會用挑剔的眼光看事情,更不用批評的口吻來說別人的是非。我知道,人必須清楚的認知,了了分明于事情的真相,但心中卻安甯地想著我怎麼解決問題。心理煩亂就沒法子解決問題,理性和情性都會亂成一團,這是我們所要避免的。
安甯可以使人在紛擾中超然出來,成爲一位局外人;這不但能避免自己身陷煩惱,且能發展出悠然的性情,看出忙亂中也有幾許情趣;這使人能面對困難,持續應該做的努力。創意、美感和良好的心境,都來自這種忙亂中尚能保存的一點安甯心境。
傳說中有一位高僧,他已有神通的能力。在一個夏夜裏,專注誦經,這時他注意到外頭的池塘裏,一群青蛙叫得太大聲,加上草蟲的鳴叫,吵得令人心煩。于是這位高僧徐徐站了起來,走出殿外,望著那擾攘吵雜的聲音叫了一聲,“蛙兒、蟲兒,別叫!”蛙鳴蟲叫的聲音果真停了下來。
他回去繼續誦經。不過,心裏頭卻有個揮之不去的念頭,好像有兩個人對話一樣:
“上蒼會不喜歡蛙叫蟲鳴嗎?”
“如果上蒼不喜歡,爲什麼要讓牠們夜夜大合唱呢?”
“我想是的,上蒼會喜歡才對。”
“那就讓牠們繼續歌唱吧!”
于是老和尚又站了起來,走到殿前的池塘,說了一聲,“好了,蟲蛙們,盡情鳴唱吧!”于是青蛙和草蟲又唱了起來。說也奇怪,老和尚仔細聆聽,聲音是一樣的,但卻感覺不出來吵鬧。他回去誦經時,發現除了自己的祈福聲之外,更有無量衆生的祈福聲與之相和。
這時老和尚真的進入止禅叁昧,入于空寂,聽到十方菩薩共吟唱著:
“所入既寂,
動靜二相,
了然不生,
忽然超越世間
十方圓明。”
老和尚竟然是在深夜的蛙聲和蟲聲中開悟了深層的心門,他放下紛擾,得窺衆妙之門了。
煩亂是可以被澄清的。有一次一位被煩惱套牢的人問我,怎樣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。我說:
“去承擔它,不要逃避它。”
“我每天都擔著沈甸甸的煩惱,從早到晚,甚至睡夢中也不能例外。我一直都負荷著它。”
“那很好,現在請看清楚,哪些是能解決或能做的,哪些是無可挽回的?區隔清楚,不要混淆。”
“這我辦得到,然後呢?”
“接著就是全心去做你能做的,把它當做樂事;不要去理會那些無可挽回的事,只要你不理睬,它自動會走開。”
“煩惱不自覺又來怎麼辦?”
“觀想我自己,徹頭徹尾,包括頭腦、肌肉、血液等等,都如澄淨的水,覺得光潔清涼。哪裏有病就想那裏是光潔清涼:心煩氣躁則用以觀心,煩惱不安財用以觀頭,內髒有病則用以觀病竈,自然平息不被幹擾,不被幹擾則焦慮不安自然消除,病痛自然減輕,容易醫治複元。”
這位朋友照著做,並依我的建議,用透明潔淨的花瓶插了幾朵花,天天換水,每一次傾倒水時,就想著把沈痛的情緒傾倒出去,然後填上清淨的新水,笑一笑,哼一首曲子,就這樣他度過了最艱困的日子。
有一次,他問我說,“這樣的觀想法叫什麼?它有什麼經典的依據?“我告訴他這就叫水觀,是出自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。它是月光童子說圓通時說的,它的重點是:
·觀自己身體中水性和諧,其水性清淨妙潔,通徹全身,而得自在柔和。
·由觀水性入于清涼,入于止禅,而放下一切紛擾執著。
·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本性相合,水性一味流通,得無生法忍,圓滿菩提。
我們的生活免不了有很多紛擾,既需要面對困難,又要修補身心的創傷和哀痛,所以焦慮紛煩,紅塵滾滾。唯有保持安甯的心,才能在煩亂波濤中保持平衡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。
《隨緣成長 第二篇 隨興培養心情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