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隨緣成長 第叁篇 隨緣經營家庭

  隨緣成長

  鄭石岩

  第叁篇 隨緣經營家庭

  〈篇頭語〉

  人想要隨緣成長,必須先把家庭經營好。因爲家庭的緣是基礎,是孕育氣勢和心情的地方。家庭的情趣好,不但對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有著正向的策動作用,對于子女的心智發展,長輩的生活安養,都具決定性影響。

  婚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緣之一,要隨緣增添情趣,隨機沃壯它的根基。從信賴到尊重,從經營生活到倫常的維護,要隨時修補,就像保養一部車子一樣,不可疏忽。夫妻的愛情、親子間的孝道,仍然是現代社會追求幸福的不二法門。

  家庭的人際溝通,語言和態度是它的工具,純真的愛情卻是溝通的內涵。不過,如果沒有時間相處,愛情和語言都無從表達;若無負起責任的擔當,家人又怎麼和諧互信;倘若不肯寬容,那麼溫馨就無從分享。

  家居情趣是家庭生活中的調味料。它能給每一個人性情上的滋潤,引發風趣和樂觀的歡笑。此外,每一個家庭都要傳續薪火;家裏要開夥,因爲飯香、家事和吃的樂趣,可以培養家人和樂的氣氛,同時是教養子女的好素材。

  隨緣經營你的家,讓它整潔明亮,綻放著安樂窩的味道。這使你能清新安甯,也能引發每一個人想回家,有溫暖和歸屬感。

  家庭是每一個人蓄勁休息的地方,要經營得當,不要因不當的作息和生活觀念,破壞它的功能。家是你的緣生地,是你生活的根基,請隨緣照顧安頓,讓它成爲幸福的窩。

  1珍惜親情至愛

  孝養父母不只是供給他們吃住,更重要的是維護精神生活的健康。徒有孝心是不夠的,必須有孝行才行。

  越是我們親近的人,越容易疏忽他們的感受,也最容易在不自覺中傷害他們,帶給近親痛苦。特別是自己的父母,有些人覺得他們啰嗦,不愛和父母多聊幾句,多聽幾分鍾他們的感受;有些人甚至只顧自己的生活,完全疏忽父母需要扶養,需要他們的情愛。

  我們這一代,很強調對子女的照顧和關愛,也都知道孩子缺乏愛,會産生偏差行爲;但卻普遍疏忽年老父母,未能給予適當的愛、奉養才撫慰。我的觀察是:老人若得不到適當的愛,一樣會造成情緒失調,産生偏差行爲。越是被疏忽的老人越優郁、封閉;愈得不到照顧的老人,也愈啰嗦難纏。

  有一對老夫尋,他們辛苦地把七個子女養大,各個都接受良好教育,找到不錯的工作,也都成家生子,該是子孫滿堂,含饴弄孫的時候。可是歲月催人老,兩位老人行動遲緩,越來越需要賴人照顧。不巧的是,子女都在外地生活,沒有人和老人同住。這些子女都有孝心,都知道老人家需要照顧,于是開了家庭會議,共謀良策。雖然大家都爲老人家好,但意見卻各不相同。最後,折衷作成結論:輪流扶養。但父母一起住,照顧起來困難,爲了減輕負擔,附帶決定:讓父母親分別在兩家住。

  兩位老人家在盛情難卻之下,被子女說服了。他們兩人鹣鲽情深五十馀年,竟然在子女的會商下拆夥了。他們離鄉背井,作孤獨老人;雖然有好的房子住,心裏卻是寂寞的;有人照顧起居生活,內心想著的總是老伴。他們打電話互通信息,相互安慰,彼此打氣鼓勵,心裏卻明白,他們似乎難有見面的機會。他們的相思,卻不便跟兒子說,對媳婦則更難啓齒。

  有一天,兩人耐不住相思之苦,老先生在電話中說,“老伴!我們回老家去。”老伴回道,“我們一起回去。”兩老似乎回複年輕時的豪邁。不過,子女們爲了他們好,多表示反對:“生病了怎麼辦?”“你們兩老回去家鄉,左鄰右舍作什麼議論!”“何況房子多日不住,維護打掃都有困難……”老人家一聽到“左鄰左舍將作何議論”時,爲了子女顔面著想,兩老只得永遠沒有指望地忍受相思之苦。

  朋友在閑聊中說了這則故事,在座幾個人聽了,不禁感傷起來。另一位朋友在一陣沈寂之後,打開了話題。他說,“我的雙親都住在鄉下,幾年前,我們兄弟姐妹也想把他們接來臺北住。不過,他們堅持不來。他們喜歡鄉下,喜歡他們胼手胝足奮鬥過的地方。所以,我們順著他們的意思,也承擔鄰居的閑言閑語;我們爲兩位老人家請了傭人,兄弟姐妹輪流回去看他們。他們健朗,笑聲不絕,尤其在孫子面前,還表現出自信的氣概。”

  “我請了一位菲傭,照顧年老有病的母親。”另一位朋友說,“她一樣堅持不肯來臺北住。爲了順她的意,只好叁天兩天往老家跑,好在我自己做生意,時間自由。不過,看到老人家精神愉快,我也就安心。”

  聽過他們的談話,大夥兒把眼光瞟向我說,“鄭兄!你怎麼辦?”我說,“我比你們要幸福一點,母親就住在附近,來往方便頻繁。我們從宜蘭搬來臺北近叁十年,父母親都結交了自己的朋友。父親愛旅行,足迹遍布國內外,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。母親信佛,與同修來往,參加法會,偶爾到佛寺小住。父親往生之後,母親生活保持如常,全家一起學佛念佛,她自信、有安全感,精神好,耳聰目明。

  “老人家是需要照顧的,特別是精神生活方面,要給她安全感,了解她,接納她。如果你能在正信的信仰上與之一起同修,她的精神生活自然綻放著高齡的朝氣。“

  了解老人家,給他們機會作主,除非萬不得已,不要爲老人家作強製安排。孝養父母不只是供給他們吃住,更重要的是維護精神生活的健康。強製父母怎麼生活,容易造成創傷;順著他們身心的特質來照顧扶養,反而事半功倍,也許這就叫孝順吧。孔子說:

  “今之孝者是謂能養,

  至于大馬皆能有養,

  不敬,何以別乎?”

  我深信爲人子女者都孝心,不過,徒有孝心是不夠的,必須有孝行才行。孝行必須充分了解父母,知道他們的心理需要,作適當的回應,才能孕育彼此間的親情,感受親情至愛的喜悅。

  2締造成長的婚姻

  婚姻生活必須有智慧、能判斷、知所取舍、有個分寸,兩個人要保持良好的互動空間,生活的創意才會出現,彼此的生涯才能茁壯成長。

  我常對即將結婚的年輕人說,婚姻是需要經營的。它就像一個花園,能注意培養修時,繁花枝葉讓人滿心歡喜;如果漠不關心,就會是一片荒蕪,甚至雜草叢生。婚姻是有生命的,灌溉耕耘,關心維護,它就會成長,就會有很強的生命力,能給人歡樂溫暖,給人豐收喜悅。兩個人既能實現共同的生活,又能保持相當的獨立性;彼此在相互支持和關心中成長,隨著年齡的增加,更多默契和創意。我稱這樣的婚姻叫成長的婚姻。

  最近,有幾對年輕人要步入結婚禮堂,有要我證婚,或者邀我說幾句祝福的話,我依然先邀他們一同來家裏,安排兩個小時的交談。由秀真和我陪他們談談婚姻的經營之道;透過討論,增進他們的信心,建立彼此互動的規範。結果,一對對總是高興又好奇的來,豐收地回家,然後,充滿信心和希望去建立他們的成長家庭。

  成長家庭是一個有感情、有智慧的組合,婚姻就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,越豐富越好。不過,婚姻生活必須有智慧、能判斷、知所取舍、有個分寸,兩個人要保持良好的互動空間,生活的創意才會出現,彼此的生涯才能茁壯成長。佛教對家庭的期許是:

  “悲智雙運,

  福慧增輝。”

  要有豐富的感情和互愛,要有相互了解、包容、寬恕的襟懷,當然也需要不斷學習和進修,才能發展成幸福的婚姻。

  于是,我在爲年輕人進行婚前晤談時,通常采取團體動力的過程,先讓彼此融洽信賴之後,再進入主題交談。最先被提出來的引子是:“你們兩個想建立一個成長的婚姻嗎?說說看,你們有什麼素材去建構這樣的好婚姻?”這對新人就會思索他們有什麼?所希望、期待的是什麼?我要設法讓新人了解,婚姻的真實面:避免有不切實際的想法,而且要看清婚姻是一項責任,一項新生活的拓展,是生命成長過程中值得歡欣的新裏程。

  其次,討論家庭的人際關系;彼此有什麼顧慮或困難,如何互相協助克服現階段的陌生感,與雙方家人建立信賴和友誼。他們必須認清,雙方的父母和家人,是必然要往來的,如何做好這件事,是家庭安和樂利的基礎,是新婚夫婦必須努力的要事。

  其叁,是婚後如何經營家庭經濟;財務管理必須有一套彼此都能接受的規範。我在婚姻谘商中發現,不少婚姻毀在家庭財務沖突。他們建立了一個不平衡的財務關系,讓弱勢的一方失去安全感,讓他一輩子覺得委屈,甚至旁生枝節,滋生許多問題。我會請問即將結婚的人“你們准備自己安排經濟規劃?”在交談中,指引他們發現財務處理上的盲點,讓他們懂得互相信賴,建立彼此都能接受的財務規範。

  夫妻建立共同的財政製度,容易促進同心協力的熱情。兩人有較多認同感,商量話題多,較能培養共同願景,彼此關心的層面亦廣。若各自處理財務或分別支付扶養子女的經費,容易造成彼此間的隔閡,有時連子女之間也會不和。除非兩人確有把握,否則應盡可能不要采取這種經營方式。

  養兒育女亦是即將結婚的新人應該認識的課題。這要從夫妻的身教開始,從家庭氣氛和生活做起。當然,他們必須具備親職教育的基本知識,教養不同階段的孩子,需要閱讀不同的書籍。不過,我們特別告訴他們,有關心理健康、童年生活經驗的重要性,以及心智發展的基本要件。

  我們會提醒年輕人,不能只顧自己的前途,而疏忽了孩子的教養。疏忽孩子的心智成長,而專心投注于工作,孩子一旦有了不良適應或偏差行爲,會爲你的下半輩子帶來無盡的優心和沈痛。孩子的學業沒念好並不要緊,只要他肯幹、負責,對自己的工作認真,就能走出光明的人生。

  最後,討論如何維護親密婚姻;重點是厘清謬誤的想法和正確的觀念。它的要點是:

  ·夫妻生活建立在責任感上,不是建立在完美浪漫的想法上。如果你陶醉于完美的浪漫愛情,就會挫折挑剔,兩人很容易産生摩擦和對婚姻的失望。

  ·夫妻要有時間共處談心,…

《隨緣成長 第叁篇 隨緣經營家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