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爱与智慧,一股是挟持人走向毁灭的恶魔。我们的生活态度是迎接光明,而不是屈服于恶魔。
人的心理活动,潜藏著两股势力:其一是面对真实,是刻苦和成长和动力;其二是自暴自弃,是倾向于毁灭自己的冲动。这两种力量同时存在,互为消长;当我们克服困难,建立积极、主动的态度时,毁灭的冲动就渐渐式微,甚至被转化成正向的精神力量。这是人类精神生活得以提升和圆热的转机,而爱和智慧就是那精神力量的光环。
相反的,当毁灭的冲动坐大,消极的特质增多,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下来时,沮丧、颓废和暴力就逐渐扩张,悲剧和暴戾之气就明目张胆地出现。这时邪恶的倾向,是精神生活的恶魔。心理学家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)把它叫做死本能,而宗教家把它成为魔鬼。
心灵生活中,一直是两种力量互相倾轧。你若不提高警觉,尤其在遭遇挫败的时候,邪恶的消极性想法就人乘势窜起,一时觉得情绪恶劣,前途悲观,嫉妒仇视的想法也容易出现。所以唐朝的慧能在《六祖坛经》中说:
“邪来烦恼至,
正来烦恼除。”
他提醒我们时时保持警觉,看清这两种力量的消长,把握自己正确的思考、行动和观念,才不致被挫败的大浪卷走。心理学家布兰德(Dorothea Brande)曾说:
“任何人都会在不警觉时堕落,
能立志不堕的人,
实在难得。”
人就生活在求生存与自我毁灭两个势力之间,精神分析学上称它叫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。我们只要把握光明的一面,用爱、意志和智慧的力量,就能走出阴霾,步向光明的未来。
几年前,有一位年轻人来看我,他优愁沮丧,痛苦非常。他说:“我的经济情况不好,女朋友的父母亲对我们的婚事不很赞成;我觉得很没有尊严,所以决心离开她。”我很仔细地听他的倾诉,确切地问他:
“你是说她父母不很赞成?或者压根儿反对到底?”
“没有那么强烈,只是不很支持我们的婚姻。”
“不很支持,只是没有肯定地表示支持,这不能解释成他们全然反对。如果你们一定要结婚,他们还是会同意的,不是吗?”
“老师,他们不赞同,表示他们瞧不起我,令我很没面子,这使我觉得痛苦。现在,我正陷入结婚或分手的挣扎之中。”谈到这里,他的消极思考特质,已然暴露无遗。我知道,如果不设法改变他的错误思考,他有可能决定离开女朋友。问题是他深爱他的女友,这一来,他会被自毁性的失恋所困。另一方面他的自尊将永久受损,这会使他振作不起来。于是我问他:
“你们两个深深地互爱吗?”
“是的,我爱她,她也爱我。”
“你们的恋爱和她父母亲不支持的态度,是同一回事呢?还是两回事?”
“有些关系,但应该是两回事。”
“那么要把两件事分别来思考。首先,要积极巩固你们的爱情,要有共同的目标和希望,这样才会快乐,才有信心去面对那些许的困难。其次,她父母亲不太支持,并不见得反对你们结婚,如果你们的爱情坚固,他们是可以被说服的。”我接著分析说:
“请注意,不要把美好爱情和自尊受挫混淆在一块儿。你的痛苦和沮丧,源自于没有把这两件事区隔开来处理。你已经和女朋友为这档事闹得愁云惨雾了吗?”
“我正想疏远她,但还没有著手。”
“你若离开她,你想她会有什么感受?你又会有什么感受?”
“她会很痛苦,我也会。但痛苦一段时间就好了,她可以找一位他父母亲看得起的人结婚。”于是我针对他的想法作了以下的引申:
“你是说,为了没有得到她父母充分的支持,你就背弃了她?你认为爱情是可以找一位她父母亲看得起的人来替代你跟她结婚?然后,你眼巴巴地看一场悲剧发生?这是你愿意看到的吗?”
“当然,我不愿意,所以我才如此痛苦。”经过一段时间的反诘交谈,他渐渐弄清楚自己被消极思想所困。他说:
“我想,我原先的想法是错的。我应该把事情区分开来处理,追求比较好的结果。”
在我的谘商经验中,这种不警觉而堕入自毁前程的事例很多。他们不是心理有问题,只是一时被消极的冲动困住。这个邪魔一般的冲动,如果没有及时处理,悲剧就会出现。我回顾多年的助人经验,因受这种自毁冲动困住,而酿成无可弥补伤痛的人,为数不少。
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,在自己心中有两种势力,一股是通往光明的爱与智慧,一股是挟持人走向毁灭的恶魔。我们的生活态度是迎接光明,而不是屈服于恶魔。
9不被我执套牢
越是可伶自己,就越陷入自我的执著。这时防卫性、敌意和强烈的自私心就会窜起。这对于心理健康有害,在宗教修持上亦是大的障碍。
人因为执著于自己,往往排斥别人,对别人产生敌意,而有强烈的防卫机制。这样就会生活在疏离和焦虑之中,当然也会衍生许多精神生活的痛苦。
一味只想到自己的人,很难与人同理,不能了解别人,他们容易落于偏狭的视野,凡事看不开,心灵上也就失去自由。至于人生终究义方面的修持,那就更难领会知悉了。
有一位离婚的先生,由于陷入极度的怨恨和痛苦,来找我晤谈,言谈之中,我知道他已堕入严重的陷阱。要拯救一个人从严重的我执中走出来,需要很长的时间,甚至要花上一年以上才会有效果。可是他受痛苦煎熬的哀痛和愤怒,却令我心生恻隐。
这样的个案,我一方面听取他的抱怨和表示了解,也机警地提醒他:受到的委屈已成过去,现在应该计画一点新的生活,让自己过得好些。这需要学习,需人较长时间才能领会。有一天,在谈话中他又陷入对过去的愤怒,激动地说:
“我受到的委屈和虐待永远不能忘怀。”
“我知道。不过,我们来讨论一个宗教上的故事好吗?”
这一次,我刻意把话题引到宗教的故事,要他做不同角度的思考,希望他能渐渐脱离我执的痛苦。他答应了,于是我说一个故事:
“有一个人死以后,来到阎王那儿接受审判。阎王从亡者的阿赖耶识(记录一生的所藏意识)里,找不到一点做过善事的纪录。最后终于发现一件好事:她曾经帮助过一位乞丐一块钱。于是阎王说,就因为你做过这一件好事,也让你升天。阎王把一块钱丢到空中,这位亡者一手握住它就飞起来了,她就因为握著这一块钱而飞往天国。这时,有一位乞丐拉住她的衣裾,跟著她往上飞,接著一群乞丐也一个接一个拉上来,很快就在空中形成一条人龙,一起升天。
“这位亡者很高兴,一心一意响往著天国,没注意到后头跟来了这么多乞丐。到了天庭门口,亡者回首一看,才发现一群乞丐,拉著自己的衣裾跟著上来。她想著,这是我的福报,又不是你们的,怎么能跟我进天国呢?她愤怒地说,“你们给我滚”,然后伸手拍打其他乞丐的手,希望甩开他们。当她松手拍打时,那一块钱就掉落了,她又掉到阴曹地狱里了。”讲完这则故事,我问:
“你觉得亡者如何?”
“罪有应得。”他迟疑了一下又说,“只有那一件善事就能升天堂吗?”
“这可是他唯一的机会。”我说。
“可是她太自私了,自私害了她。”
“自私的习气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,而使自己丧失上天堂的机会。就像怨恨也会不经意中出现,那时无论你多么善良,也完全陷入怨恨的世界,而原来的善良就失去它的影响力,使人掉落困局。”
“你是说我的怨恨?”他坐在那里沉默一会儿说:
“怎么样才能破除“我恨”的执著?我实在摆脱不了自己所受的委屈?”于是我开始以诘问法来引发他的思考。
“你是谁?”
“我是×××。”
“不是问你的名字,你是谁?”
“我是公司的会计。”
“不是问你的职业,你是谁?”
“我是受到委屈而且离婚的人。”
“不是问你的遭遇,你是谁?”
“我是……我是……我不是我的职业,不是我的遭遇……我是我自己。怎么说呢?我说不上来了。”
“你现在可以把纯洁的自己和痛苦的经验区隔出来吗?”
“有一点点体验。”我鼓励他把这种感觉说出来。
“好像,啊!我的过去遭遇就像一个变形的瓶子,我好像瓶子里的水。就像那些水,是像水,就是水嘛!”
“现在呢?你准备怎么办?”
“水不是瓶子。我正想把清净的水倒到另一个花瓶。”
我们谈到这里,他开始露出解脱痛苦的曙光。从那时起,他开始学习面对新的情境,学习心甘情愿去面对自己的现实,渐渐减少自怨自艾的痛苦。
我知道越是可怜自己,就越陷入自我的执著。这时防卫性、敌意和强烈的自私心就会窜起。这对于心理健康有害,有宗教修持上亦是大的障碍。
10扰挠中的安宁
创意、美感和良好的心境,都来自忙乱中尚能保存的一点安宁心境。唯有保持安宁的心,才能在烦乱波涛中保持平衡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。
你能在风雨中寻找安宁吗?每个人都得遇会许多挑战,有很多的逆境等待超越。你情愿或不情愿可以另当别论,但生活就是有这么多现实要面对,如果你不能维持安宁,失去心灵的平衡,那就会烦乱无章,弄不出理路来。
安宁是指一个人能维持平衡,他不会用怨天尤人的态度来看生活,不会用挑剔的眼光看事情,更不用批评的口吻来说别人的是非。我知道,人必须清楚的认知,了了分明于事情的真相,但心中却安宁地想著我怎么解决问题。心理烦乱就没法子解决问题,理性和情性都会乱成一团,这是我们所要避免的。
安宁可以使人在纷扰中超然出来,成为一位局外人;这不但能避免自己身陷烦恼,且能发展出悠然的性情,看出忙乱中也有几许情趣;这使人能面对困难,持续应该做的努力。创意、美感和良好的心境,都来自这种忙乱中尚能保存的一点安宁心境。
传说中有一位高僧,他已有神通的能力。在一个夏夜里,专注诵经,这时他注意到外头的池塘里,一群青蛙叫得太大声,加上草虫的鸣叫,吵得令人心烦。于是这位高僧徐徐站了起来,走出殿外,望著那扰攘吵杂的声音叫了一声,“蛙儿、虫儿,别叫!”蛙鸣虫叫的声音果真停了下来。
他回去继续诵经。不过,心里头却有个挥之不去的念头,好像有两个人对话一样:
“上苍会不喜欢蛙叫虫鸣吗?”
“如果上苍不喜欢,为什么要让牠们夜夜大合唱呢?”
“我想是的,上苍会喜欢才对。”
“那就让牠们继续歌唱吧!”
于是老和尚又站了起来,走到殿前的池塘,说了一声,“好了,虫蛙们,尽情鸣唱吧!”于是青蛙和草虫又唱了起来。说也奇怪,老和尚仔细聆听,声音是一样的,但却感觉不出来吵闹。他回去诵经时,发现除了自己的祈福声之外,更有无量众生的祈福声与之相和。
这时老和尚真的进入止禅三昧,入于空寂,听到十方菩萨共吟唱著:
“所入既寂,
动静二相,
了然不生,
忽然超越世间
十方圆明。”
老和尚竟然是在深夜的蛙声和虫声中开悟了深层的心门,他放下纷扰,得窥众妙之门了。
烦乱是可以被澄清的。有一次一位被烦恼套牢的人问我,怎样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。我说:
“去承担它,不要逃避它。”
“我每天都担著沉甸甸的烦恼,从早到晚,甚至睡梦中也不能例外。我一直都负荷著它。”
“那很好,现在请看清楚,哪些是能解决或能做的,哪些是无可挽回的?区隔清楚,不要混淆。”
“这我办得到,然后呢?”
“接著就是全心去做你能做的,把它当做乐事;不要去理会那些无可挽回的事,只要你不理睬,它自动会走开。”
“烦恼不自觉又来怎么办?”
“观想我自己,彻头彻尾,包括头脑、肌肉、血液等等,都如澄净的水,觉得光洁清凉。哪里有病就想那里是光洁清凉:心烦气躁则用以观心,烦恼不安财用以观头,内脏有病则用以观病灶,自然平息不被干扰,不被干扰则焦虑不安自然消除,病痛自然减轻,容易医治复元。”
这位朋友照著做,并依我的建议,用透明洁净的花瓶插了几朵花,天天换水,每一次倾倒水时,就想著把沉痛的情绪倾倒出去,然后填上清净的新水,笑一笑,哼一首曲子,就这样他度过了最艰困的日子。
有一次,他问我说,“这样的观想法叫什么?它有什么经典的依据?“我告诉他这就叫水观,是出自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。它是月光童子说圆通时说的,它的重点是:
·观自己身体中水性和谐,其水性清净妙洁,通彻全身,而得自在柔和。
·由观水性入于清凉,入于止禅,而放下一切纷扰执著。
·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本性相合,水性一味流通,得无生法忍,圆满菩提。
我们的生活免不了有很多纷扰,既需要面对困难,又要修补身心的创伤和哀痛,所以焦虑纷烦,红尘滚滚。唯有保持安宁的心,才能在烦乱波涛中保持平衡的生活和健康的身心。
《随缘成长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