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隨緣成長 第一篇 隨處都在學習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,以爲那就是獨一無二的答案。事實上,執著于一個選擇和多思多慮作不了抉擇,同樣會坐失良機。因此,僧璨又說:

  “多言多慮,

  轉不相應。”

  考慮得太多,凡事要等到百分之百的保證才要做,就會作不了決定,良好的機會也悄然流逝。

  猶豫不決,表示割舍不了某些眼前的好處,或者自己正耽溺于過去的習慣,不敢面對新的挑戰。依我的觀察,越順從的人,在作取舍時越困難;越安于現狀的人,越舍不得眼前的好處。他們就會在得與失之間徘徊,在進退之間舉棋不定。管理學上研究指出:作決定慢的公司,在同樣的時間內,所搜集的資料,比作決定快的公司要來得少,很明顯的,猶疑不決也會影響決策過程。

  每一個人都有猶豫不決的時候,不善于割舍的人會不斷的拖;當機立斷的人經過幾天的思考之後,會拿出勇氣作決定,然後全力以赴去完成它。我要提醒你的是,你必須盡力搜集資料,認清真實,切勿匆匆作決定,盲目下賭;而是認清事實,承擔割舍的痛苦,努力爭取自己所要的結果。

  我一直奉行著一種割舍、成長和抉擇的信念。年輕的時候,因爲貧窮我不得不打工、作買賣,這些工作會帶來收獲,特別是作買賣,它令人獲益成長,是很吸引人的。不過我另有興趣和打算。于是,毅然割舍作買賣的事業,努力求學,發展從事教育工作和助人的生涯。後來,我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行政工作,在階段性生涯完成之後,我又發願寫作,並著手把佛經與現代學術結合,作爲現代人提升精神生活的參考。回想我過去的經驗,自己該在什麼時候作割舍、作決定,都在那個時候作了抉擇,同時腳踏實地的去努力,順利的生涯就建立在割舍、成長和決定上。

  每一個新的決定,都會割舍一些現有的利益,請不要吝于那些利益,割舍它吧!因爲割舍之後的沖勁,更爲你帶來新的發展空間。

  6不輕易說絕不

  自己真正的興趣、能力和性向,需要投入職場,嘗試一段時間之後,才會清楚地浮現。錯把絕不當勇氣的人,人生路會越走越窄。

  我有幸觀察過許多名人,有機會跟才華出衆的人相處或共事,發現這些人的思考和工作態度,比一般人開放、有彈性。他們不會故步自封,更不會作繭自縛,其性格特質是勇于嘗試,不輕易說不。他們經常跨越保守的界線,吸收新的經驗,打破現有的成見,接受嶄新的想法。

  當然,我也有機會接觸許多拘謹的人,他們習慣于保守,久之養成狐疑和退縮的態度。他們這裏遲延、那裏猶豫,甚至爲自己築一道消極的牆,作爲退縮的藉口。他們說:“我發誓過絕不做沒把握的事”“絕不對大衆公開說話”“絕不跳交際舞”等等。這些人一再錯過許多參與、學習和成長的機會,當然也會失去美妙豐富的人生。

  請不要急著說“絕不”,先想想你說的絕不是否合理,是否蘊涵著退縮、逃避或非理性的情緒反應。

 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,在鄉下住著兩戶人家,他們是親兄弟,多年前爲爭遺産而鬧翻臉,彼此不相往來。爭鬥期間,兩人因憤怒而異口同聲說,“從此絕不跟你來往”。于是這兩家各自禁止子女來往,斷絕彼此的關心,兩家都變得孤立。直到弟弟因車禍意外死亡,哥哥才過去吊喪。那一天他撫著弟弟的棺木痛哭:“弟弟呀!我每天都想來看你,可是我說過絕不,而不敢來看你,你知道我有多痛苦嗎?現在我想跟你講話,你怎麼不回答我呢?”

  誓言“絕不”,有時是一種愚蠢。有人說過絕不跟某一族群通婚,硬把子女的愛情拆散,或者成親之後引來家庭的不和諧。在生活態度方面,有人信誓旦旦,說他絕不落淚,其實壓抑眼淚的人,在情緒生活和心理創傷的複原上,都顯得較差。

  有些人用絕不來表示自己的勇氣。他們絕不妥協、不願意跟對方談判和解,結果爲了小小事情,弄得彼此劍拔弩張。用絕不來拒絕人、拒絕解決問題和拒絕理性思考的人,往往會鑄成大錯。許多寶貴的機會不斷流失,他們變成獨夫,與成功絕緣。有一次,我在公共汽車上聽到兩個人的對話:

  “我絕不跟這些達官顯貴往來,即使是同學或老同事都不例外,我就是不喜歡攀龍附鳳。”

  “我絕對不能接受你這種觀念。”

  兩人在公車上就辯起來了,彼此都很堅持地固執己見。他們談話越來越激動,面紅脖子粗。我心裏想著,如果一個人絕不跟比自己強的人作朋友,那一定會自甘墮落,而不是自命清高。如果對別人的意見絕不苟同,那麼他想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,日子一定會過得很辛苦。如果對別人的意見絕不苟同,那麼他想活在自由開放的社會,日子一定會過得很辛苦,因爲他不懂得包容別人的看法。

  兩個絕不就會造成一個大死角。夫妻兩個人都抱著絕不接受對方的意見的態度,家庭的幸福就會落入死角,發生問題。生涯上抱著絕不做什麼事的立場,那就不懂得接受現實,朝目標迂回漸進而至的道理。有一對父子的交談是:

  “你不到公司去學做生意,你能做什麼?”

  “我絕不學做生意。”

  “你什麼都不會,卻不學,你要當乞丐呀!”

  “我絕不做生意,當乞丐也沒關系。”

  也許這是氣話,但是兩個人都屬于絕對思考型的人,他們只有一個看法,是唯一絕對的,如果不遵照自己的想法,就不可能想出什麼好路子,所以兩個絕不的人在一起,就構成一個大沖突。

  我要指出:現代年輕人對于生涯規劃,雖然都知道要依自己的興趣、能力和性向來考量,但老實說,自己真正的興趣、能力和性向,需要投入職場,嘗試一段時間之後,才會清楚地浮現。這時,才能找到自己真正要走的生涯路。依我的觀察,在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之前,所投入不得不做的工作,往往正是蓄集實力,爲理想和目標厚植根柢的所在。因此,抱著絕不做什麼行業這種觀念的人,正是故步自封,將來即使找到喜歡的工作,也沒有足夠能力去開拓寬廣的未來。

  錯把絕不當勇氣的人,人生路會越走越窄。你認爲永遠不會發生的事,它會在你的身上發生;你認爲絕不會喜歡的工作,就有可能會遇上它。所以,請別說絕不,要多做多學才是。

  我們有許多理由來解釋“絕不”的逃避心理。這些編撰出來的藉口,只是用來欺騙朋友和安慰自己的膽怯、無能和怠情。只要你看清它,把那些理由丟到一旁,你就能勇敢地面對現實。

  有一位退休的老先生,每天都待在家裏。家裏的人鼓勵他參加宗教的服務團隊,他說,“絕不參加這些活動”。眼看他每天孤獨一個人,意氣日漸消沈。一個在服務性社團做事的朋友,連說帶哄把他帶去參加活動,幾次以後,他成爲活躍的義工幹部。

  自命清高的絕不,也會使人變得僵化,令人失去活力。有一位先生常常覺得頭痛,藥石罔效。醫師問:

  “你喝酒嗎?”

  “絕不。我滴酒不沾,也不應酬。”

  “你抽菸嗎?”

  “絕不。我看到別人抽菸就討厭,我恨死菸味。”

  “你會去娛樂或休閑場所消費嗎?例如KTV、打保齡球、撞球等等?”

  “絕不。你認爲是我是那種人嗎?我規規矩矩的生活。”

  “老兄!你的病情其實很簡單,你把自己綁得太緊,看得太牢,只要你放松一下,病情就會較好的。

  生活中遵守原則,保持紀律,是爲了使生活過得更充實、更有活力。不過,有原則就會有例外,如果我們死守原則,輕易說絕不,那就會被綁死,失去創造力和智慧。至于把絕不當藉口,作爲憤怒、懈怠、退卻時的發泄,那就會破壞生活和影響身心健康。

  7肯吃苦就長進

  健康上進的人必然有著不怕苦、不怕麻煩、不畏艱難的習慣。怕苦的人當然也怕負責任,畏于艱難的人必然産生消極、優郁和沮喪的性格。

  怕吃苦是一般人的通病。其實,苦是人生的本質,只要你活著一天,就得接受苦的挑戰。因此有人說,舒適的路是下坡路,苦的路徑才是上坡成長之路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·詹姆斯說:“你應該每一兩天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。”

  最近,我分別和幾個十六、七歲受輔導的青少年晤談,發現他們的共同惡習是逃避困難。有一位男孩告訴我說:

  “學校應該讓我們歡喜的學習,但是老師所教的都是一些索然無味的東西,所以我不喜歡上學,更不喜歡聽課。我需要的是我想學的東西。”我問他:

  “你喜歡的東西是什麼?”他低著頭想了一會兒說:

  “我不喜歡讀書。”我接著問他:

  “你不喜歡讀書,你可以找一些真正喜歡的東西來學習,這就能走出自己的路來。好,現在告訴我,你喜歡學什麼?”他想了想,一臉茫然地對我說:

  “我也不知道。”

  這些孩子從來尺沒有被鼓勵勉強自己去學一些該學的東西,所以,他們的心理世界,根本就缺乏可以引發喜歡去學的基礎。他們怕失敗,怕學不好,怕不如人;看到該學的東西就退卻,而心裏頭卻想不出自己喜歡學的是什麼。許多學業上有困難的人,他們的根本原因是逃避困難。他們怕苦。

  健康上進的人必然有著不怕苦、不怕麻煩、不畏艱難的習慣。怕苦的人當然也怕負責任,畏于艱難的人必然産生消極、優郁和沮喪的性格。所以在佛的教誡中苦是聖谛。我很喜歡泰僧阿姜·查說的一段話:

  “痛苦是四聖論中的第一聖論。大多數的人都想逃避它,他們絲毫都不想擁有任何痛苦。事實上,這苦能帶給我們智慧,它使我們專注于苦。快樂反使我們關閉雙眼雙耳,永遠不容我們去長養耐心。舒適和快樂使我們無所關心。”

  怕難題,畏懼痛苦,會讓我們采取退卻的行動。要注意,退卻的行動即刻來消極的思想、心態和負面的情緒;然後又會接著反應出更退卻的行動,這會造成惡性循環。所以我很慎重地告訴這些孩子,“如果你不想繼續陷在那沮喪或無精打采的生活之中,那就得開始對那些困難給予正面的回應,設法解決,這就能引領你走出迷津。”

  以前有一位學生問我:

  …

《隨緣成長 第一篇 隨處都在學習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