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隨緣成長 第一篇 隨處都在學習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“你工作那麼忙,要做助人的工作,要寫作和演講,又在報紙和雜志寫文章。請問你怎麼有把握答應那麼多稿約?”我說:

  “這樣才有挑戰性,它使人振作,活得充實。”學生接著問我:

  “如果寫不出來怎麼辦?”我說:

  “我會有耐心地坐下來想,拿起筆好好的寫。我知道困難總是給肯花功夫的人圓滿的答案。”

  我經常在工作上碰到難題,但是我樂于接受挑戰,特別是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後,願意去想,去找人協助,去結合更多力量來解決難題。人的頭腦,在強行使用和不畏懼苦的耐心下,常常會表現出驚人的智慧。

  8在失敗中求勝

  失敗的最大線索是:人在該聽到忠告時沒有人敢告訴他;需要別人建言的時候,聽不到那寶貴的聲音;需要別人鼓勵和幫助的時候,得不到別人的援手。

  人都想追求成功,但一定要踏在失敗的落葉上,才能尋找到成功的捷徑。依我的觀察,聰明的人,往往捷足先登,資賦平凡的人,則要多受幾次挫折才嘗到成功的滋味;然而聰明的人往往栽在已建立一定基礎之後,平常的人則苦于敲門磚難尋。

  經驗告訴我們,找不到成功門徑的人,多半是因爲手中工具不足,能力有待磨練、學習,或者好高骛遠走錯行等等。因此,只要他看清自己能做什麼,紮好根基,相信要過個成功的生活並不困難。

  我所謂的成功生活,不是大富大貴,而是安定的謀生,漸漸的拓展事業,在工作中學習、經營和成長;終究會有一些成就,令自己覺得滿足,覺得平穩安定。生活成功者他們在精神生活上,往往能有充實和喜悅之感。如果機緣好,遇到可以發揮的契機,他們也能一展鴻圖。

  我對于失敗的觀察,特別注重那些已有一定基礎,是在成功的道路上,突然失控,一頭栽到坑洞裏去的人。這些人很少主動來尋找晤談,通常是被配偶或家人勸說而來,在這類個案中,可以發現到幾個共同性格特質,我認爲這些因素就像病毒一樣,侵襲成功的路基:

  ·他們有一對壞眼睛,看別人都無足輕重;看自己卻很自負,瞧不起別人,容易當面給人難堪。

  ·人際關系差,往往陷于孤立無援;那些順著他的人往往提不出針砭之語,而能告訴他真相的人,卻因爲很少來往,聽不到他們的真話。

  ·剛愎自用,以爲自己的看法才是對的、有創意的;他們過于相信創意,而忽略了現實和趨勢的轉變。聰明人所作的錯誤決策大多是從這裏來的。

  ·疏于掌控業務的真實現狀;相信只要會用人就可以,卻疏于掌控全盤,犯了不顧後果的毛病。

  ·野心催促著他走向躁進,搞不清楚魄力和輕率之間的差別。

  ·經常懷著壞心情,怨天尤人,不情願工作。

  有些人的學曆高,過去在學校裏保持名列前茅,他們喜歡跟會讀書的人在一起,人際經驗有限,對于如何與一般大衆打交道,所知不多;特別是在工作職場上,什麼樣的人都有。他如果還抱持著孤芳自賞的態度,就很難跟別人打成一片。這些人有一種思考的盲點,把與人打成一片的親和力,誤認爲是降低自己的身價。久之,他成爲孤獨的人,他不了解同事,當然也不了解真實,在效率上出現狀況是無可避免的。

  在經營的領域裏,一群自認爲傑出的人在一起,本來是一件好事。但是這群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同質性太高,他們會排斥不同的觀念和經驗。他們所作的決策,也許是大好、也許是大壞,但他們往往在兩者之間毫無警覺,因爲他們信心十足。

  我認爲失敗的最大線索是:人在該聽到忠告時沒有人敢告訴他;需要別人建言的時候,聽不到那寶貴的聲音;需要別人鼓勵和幫助的時候,得不到別人的援手。自傲、人緣差、好強而了解自己實力的人,是很容易在現有基礎上垮下來的。

  所以,現代教育的趨勢,非常重視合作能力的培養。這幾年來,歐美教育特別注重合作學習,主要目的是養成有效合作的態度和技巧,這不但能激發創造,提高學習效果,從而發展適當的人際關系能力。每一個人的能力都不相同,各有自己的擅長,唯有廣結善緣,與別人合作的人,才能獲得成功的生活和事業。

 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,別以爲你可以在電腦和各類媒體上,得到所有需要的資料。其實,資訊的研判和選取,還是需要聽聽朋友的討論和看法,尤其是情感生活,如果你陷于“獨學而無友”,那麼情緒和情感的生活,將會面臨郁悶和沮喪。請注意!當你的情緒生活逐漸降低到一定水准時,工作意願和鬥志就會隨之瓦解。

  情緒低落的人不但生活品質受到破壞,也同時影響社交的興致;他們常陷入孤獨,要不然就是每天處于聲色娛樂之中以逃避他們的壞心情。這些人看似歡樂,其實生活品質極差,他們承受著極大的痛苦和絕望,在生活與工作上陷入膠著狀況。

  我觀察生活和事業失敗的線索,一方面來自能力的不足,這方面只要肯努力,或者調整一下適合于自己的工作,大抵能順利解決。另一方面則來自爲人,如果你是一位自大、不屑與人合作的人,那麼,即使已踏上成功之路,還是會從平坦的大道上滑下來。

  9交談種下新機

  虛僞和僵化固不可取,不當儀態和禮貌亦容易帶來不好的後果;不過,腦袋瓜子空空的,才是由閑談進入正式交談的最大忌諱。

  職場上人際互動的品質,決定了別人對你的觀感,影響及于對方的情緒、思考和反應。你的儀表和談吐,很快傳輸第一印象給對方,當對方覺得溫暖、親切和投緣時,彼此的距離拉近,防禦性降低,一種難以名狀的友誼和氣氛,就在互動中産生,許多事情都變得好談,相互了解和合作的可能性就增加了。

  所以,你想要跟別人打交道,一定要下功夫准備:要對對方有所了解,要有共同熟悉的話題,才能把前置氣氛帶起來;特別要欣賞對方值得你肯定的創造性活動,如發明、研究、新産品或新措施等等。閑談是談正事的前導,是帶入會場討論嚴肅話題的潤滑劑。

  多年來,我參與行政工作,從地方到中央、從公關到負責部門業務的推廣,往來于群衆之間,接觸各類人,發現有些人,在社交或公共場合上與人談話,很自然切題,投緣融洽。他們在閑聊中表示肯定你、了解你、尊重你,在這種情況下,你很容易與他會心,談事情也就容易了。善于閑談的人,不是在逢迎你,一味給人戴高帽子,這樣只會造成反效果,因爲虛情假意在談正事時,會形成絆腳石。

  閑談給別人第一面印象,它會投給對方一個先入爲主的印象。虛僞和僵化固不可取,不當儀態和禮貌亦容易帶來不好的後果;不過,腦袋瓜子空空的,才是由閑談進入正式交談的最大忌諱。因爲會前的閑聊能促進了解、建立交情和形成默契的橋梁,如果你不知道談什麼,那就有引起蹩扭了。所以,除了上述所謂了解對方之外,你每天都要看報、看電視,讀一點流行的雜志,無論你喜不喜歡,看看這些讀物,令你有閑話可聊。不過別忘了,你要機警地了解,對方對你的話題是否有興趣。

  交談有時用在求職上,你當然要注意你的穿著打扮,它是求職交談過程中相當具決定性的因素。因爲這些也是語言,它不說一句話,卻不斷流露訊息給對方。你用千言萬語敘說自己多能幹,但是你的儀表、穿著和打扮,若不能給對方一些稱職、穩重、可靠的風格,很難得到對方的信任。

  我在甄選人才時也不例外,對于儀態很重視。

  有一位求職的年輕人不信邪,他說:“我工作表現傑出,有能力解決問題,公司應該重視我的內在。打扮又不影響工作表現,我怎麼穿著有什麼關系。”

  比他程度差的人錄取了,他名落孫山。這件事情讓他大惑不解,向我抱怨徵才單位有眼無珠。我耐著性子告訴他:

  “請你想想,你的才能和內在條件,是要在上班工作以後才表現出來,他們目前還不知道你的真本事如何。但你的打扮這麼不得體,還穿著一雙涼鞋,這等于引導對方,從不利的角度看你,而且他們還以爲你的缺點比他們所能看到的還多咧!

  “同時請注意交談時的身體語言,它所能傳遞的訊息,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,占百分之五十五;你不注重依態,就表示不介意這份工作,不重視這個公司。當然,你也不必過度打扮,或在表情態度上過度逢迎,好像你非得到這份工作不可一樣。你的態度和肢體語言所表現的應該是可靠、自信和機警,而不是自負和自命清高。”

  交談在社交上用得也多。怎麼作社交的交談呢?我認爲談話的技巧當然很多,除了禮貌性和中聽的開頭語之外,最重要的是:

  ·除非有必要,不宜只顧談自己;唱獨角戲,人人討厭。

  ·說話切題,不可長篇大論。

  ·幽默就像調味品,要把握機會用,但不可多用,否則會變成不正經。

  ·向對方提問題,這有助于了解對方,也讓對方有一吐爲快的機會。

  ·傾聽和目視對方,表示你對他所說內容的興趣。

  ·社交性的交談,重在友誼和結緣,或者凝結合作力量,要避免産生對立的爭辯。

  交談是一種魅力,它不但用在社交上和工作上,更用在家居生活上。家庭的交談,如能保持風趣,維護自尊及多方面的知識交換和討論,避免權威訓斥和獨斷的命令,自然構成溫馨的氣氛。這時,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會有魅力,都有創意和愉快的心情。

  10采取行動改變自己

  每一個人都注定要在自己的現實中,尋找有意義的事,好好去做,去刻苦成就它,這樣就能引發積極的思考和態度。只要能采取積極的行動,就會有新的思想和心情。

  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想法之中。人懼怕時就會産生擔心,行動開始猶豫,態度變得消極。若沒有正確的目標,就會覺得彷徨,甚至不知所措,或無所事事。反之,人若有了自信,有了目標,自然振作精進,神情愉快。這不只是世俗的生活如此,在宗教信仰上也是一樣。

  有人常問道,“我很郁卒怎麼辦?”“我很不開心怎麼辦?”“我很擔優怎麼辦?”我總是告訴他,要采取行動,才能克服不好的心情;做幾件有意義的事,讓自己振作起來。

  一位高一的學生說他不喜歡讀書,每天又不得不到學校,既痛苦又無聊,想辍學去打工就業,又覺得不心甘情願。我告訴他:

  “你的心靈正在空虛饑餓。很長一段時間,你沒有做一件對自己有意義、有價值的事,所以你覺得空虛、無聊。你的學業已荒廢好一段時間,要跟上學習進度有困難;另一方面,你並非因另有興趣而不想讀書,結果目前這種索然無味的生活,讓你痛苦不已。”

  年輕人跟我交談,從周遭的生活感受,談到厮混的朋友,再反省自己在家裏待不下去,、的現象。接著我們談花錢無度、抽菸成習和寂寞等等。繞了一圈回來,問題的核心就是寂寞無聊。

  “現在你看清你的問題了吧?”

  “我知道我很無聊,所以愛玩、花錢、抽菸等等。”

  “針對自己現在的生活,作一件有價值的事,讓自己不再空虛,讓自己得有所成就,如何?”

  “我能做什麼?”他一臉惘然的表情。

  “在功課之中去找。”我直截了當告訴他。

  我開始向他解釋,每一個人都注定要在自己的現實中,尋找有意義的事,好好去做,去刻苦成就它,這樣就能引發積極的思考和態度。你必須像發動機車一樣,用力一踩,而且要踩在發動的搖杆上才行。

  “試試看,做點什麼,而且要克服一些困難,竭力去做,那就能改變自己。你已知道,繼續目前的狀況對你沒有任何好處。”透過我的建議,經過他認真的思考,終于有了答案。他一定決心,傾全力好好練習他最有興趣的數學,在段考中考個好成績,給老師和父母一個意外驚喜。

  他摒除一切幹擾,全力投入他的數學;找了許多資料閱讀、思考和練習,其他科目只維持往日馬虎的水准,能低空掠過就是了。經過一番打拚,數學科目只稍經過一個月的努力,果然考得好成績。

  行動帶給他新的心情和想法,他開始脫離空虛和無聊,連交友的習慣都漸漸有了改變。我肯定一個事實:只要能采取積極的行動,就會有新的思想和心情。

  最近,我自己也有一個新體驗,自從(民國八十七年)二月五日卸下公職,經過整理書房,料理私人雜務之後,我開始了寫作計畫,但不知何故,總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,就會心浮氣躁,或在書房裏踱方步,或者到客廳繞圈子走。我知道過去忙碌于公務,到處奔波的習氣猶在,一時心境調適不過來。自忖這樣的情況是很自然的,有個幾天應該會完全歸于平靜。可是,兩周已過,半途起坐繞行的毛病依舊,心境還是浮而不靜。我開始反省檢討,知道它是耐不住寂寥的心情;沒有全心安住于當下,我和自己沒結伴起來。誠如心理學家佛洛姆(Erich Fromm)所說:

  “我與自己疏離,

  感情與理智分了家。”

  當我覺察到它時,心裏便起了慚愧之心。于是,采取行動,下決心禅坐,每日半天,甚至連讀書寫作也跏趺坐,連續數日,豁然覺得自己能安住清淨,開始專注工作。于是,我每天早晨都經過禅定的課程,才開始一天的工作。

  在佛陀的教誨中,最基本的生活規律是八正道。正精進就是其中的一項,依我人經義中了解,它的真谛是:

  “打起精神來,

  做有意義的事,

  讓智慧得以開展。”

  俗語說:“人怕站,不怕慢。”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,就得打起精神及時行動,即使做起來緩慢,只稍堅持努力,就能克服困難,實現預期的目標。

  

《隨緣成長 第一篇 隨處都在學習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