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緣成長
鄭石岩
第二篇 隨興培養心情
〈篇頭語〉
心情的好壞受主觀因素影響殊大。你用悲觀的眼睛看世局,優愁和不安即刻襲上心頭;你用樂觀的態度去看待自己的遭遇,就能增添信心和活力。悲觀是一種錯誤的思考習慣,它把一個錯誤看成全部,把單一的挫敗泛濫擴大成整體,就像被洪水淹沒了一般,陷入絕境。所以要隨緣覺察,保持樂觀,揚棄悲觀。
人若要隨緣培養好心情,就要懂得在忙中偷閑,從悠閑中培養興致,去發掘生活中優美怡人的小事。你忙的時候,看不到山是青的、雲是白的;待你心情進入悠閑,就能看到許多令人莞爾美妙的趣事。
與悠閑同樣重要的是雅興,它能爲生活增添許多情趣。雅興是指你能用不急之務的心,去創造一些生活的美和典雅,去體驗生活中的輕韻。你不妨在周休二日時,放慢生活的腳步,安排一些輕松的活動,做一點有趣的雅事。
世事是無常的,沒有一件你喜歡的東西可以永久持有,也沒有你討厭的事會緊跟著你不放。無常變化,永不止息,所以要隨緣培養開朗的態度,才是正確的立身之道。
我總覺得愛和溫柔,是人生最美的兩件事。特別是溫柔,它給人留下無盡的喜悅和懷念。它就像是生命的樂章,請注意多欣賞它,多創作它,好與你的家人和朋友分享。一個人的愛心要像綿羊一樣,不斷分株擴展;愛也要像木樁一樣,隨時支持別人。
最後,我要指出心靈世界的兩種力量:一種是成長的力量,一種是毀滅的沖動。成長與墮落的分野,就在于你跟隨哪一種力量走。工作經驗告訴我:掙脫自毀的沖動,是喜樂與光明的唯一選擇。它的方法是隨興培養好心情。
1你可以選擇快樂
不當的追求快樂,失去的快樂也越多。快樂不是追求來的,而是自己對所遭遇的事所作的解釋得來的。
快樂不是追求來的,而是對日常生活的感受和評價所産生的內在回響。如果覺得回響是舒服的、歡喜的或愉悅的,那就是快樂;如果你的內在回響是不悅,甚至是難耐的,那就陷入不快樂或痛苦。
很多人想要追求快樂,在物質生活上提高享受,在感官或情意上增加刺激,結果一時的激情和快感,仍然不能排遣沮喪。爲了使自己能維持快樂,于焉增加物質的刺激和激情化的生活素材,或是對自己家人、子女,提出更多要求或挑剔,結果失望、沖突、無奈接踵而至。
不當的追求快樂,失去的快樂也越多。我在心理谘商工作中觀察到,快樂不是追求來的,而是自己對所遭遇的事所作的解釋得來的。簡單的說,人若碰到挫折,直覺地把它解釋成一輩子歹命,就會陷入無奈和絕望,而反應出消極的情緒。反之,若把它解釋爲暫時的逆境,只要想辦法,就能克服它,信心和熱情又再度被挑喚出來,這就引發樂觀的想法。
曾經有一位滿臉愁容的爸爸來找我,他說:
“我的兒子令我絕望。他不聽話、不肯用功讀書,還會頂撞我,用錢不知節製。我被他氣得半死,夜裏不能入睡,連工作的士氣都受打擊……。”我專心聆聽他的傾訴,他說得越多,我了解的也就越多。我知道這位父親就是標准型的悲觀主義者。從他的敘述中,他幾乎犯了大部分悲觀者的不正確思考方式:
·把一件不如意的事,看成全部的不如意;孩子的一件錯誤,總被他解釋成危及前途的錯誤。
·把孩子現在的叛逆、用錢不當的行爲,看作孩子一輩子的缺點,而使自己陷入不安和絕望。
·對于生活上的挫折,習慣性地往消極面去想,總認爲要克服難題是不可能的。
·不懂得轉寰,沒法打住消極性思考的惡習,不能采取新的行動去培養樂觀的態度。
一個悲觀、受批評、不肯說鼓勵話的父親,再加上孩子的叛逆和不當行爲,就使父親和兒子陷入水火不容,發生嚴重沖突。這位父親模仿兒子的語氣說:
“我兒子罵我冷血動物,指責我小氣,說我比豬還笨。老師!這些話是堪入耳的嗎?”我告訴他這些話是過火了,是極不當的憤怒發泄。不過,我卻問這位父親:
“人在沖突時,什麼話都說得出來。沒錯,這是極富攻擊性的話,你說它是惡毒也不爲過。不過,你能告訴我,在沖突之後,你的感受怎樣?這些話會影響你對自己的評價嗎?”他沮喪的表情,無助中帶著憤怒,他說:
“他傷害我的自尊,他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,無地自容。”然後,用雙手捧著臉痛哭一場。等他哭完,我說:
“兒子的話只是憤怒的表示,那是跟你沖突的工具,而不是對你的評價,你要把它區隔開來。否則,你永遠沒有樂觀的態度去教育兒子。
“現在,你要學習培養樂觀的態度,不要把單一的事件解釋成孩子的全部缺陷,不要把暫時的沖突看成永遠的絕望和失敗。請留意,不要把錯誤通通往自己身上攬,也不要一股腦兒想著都是兒子的錯。沖突時,要把握如何化解它,並使它成爲心智成長的助力,而不是看著沖突發愁。”
于是我給了這父親處方:當親子沖突時,記得先叫停,想清楚怎麼辦之後,再采取行動。這位父親與我談了兩次,竟然發展成家庭谘商,樂觀與有效的溝通成爲重建溫馨家庭的起點。
你快樂嗎?如果你想當不快樂的人,就照前面悲觀者的思考方式去做,保證你越來越痛苦。如果你想過得快樂,讓心智不斷成長,那麼請試著照我給這位父親的處方去做。
2悠閑生趣
只要心情保持清閑,維持童心一般的驚奇和覺察,日常小事都能帶來豐富的心靈生活。
在平常素樸的生活中,只要稍稍保持平靜,就能覺察到許多優美怡人的小事。它能令你生活悅樂,心靈充實,更能洗濯浮誇虛華的習氣,從而帶來幾些惬然自得的淡淡歡喜。
人要懂得在平常生活中享受美和情感,否則就會變得空虛、饑渴、一意向外追求感官的滿足。人的野心和欲望通常是在空虛饑渴時才會如火般的燎原。像今天,家裏的軟枝黃蟬開了一朵黃澄澄的花,我站在陽臺,看著它迎秋風飄揚;枝幹柔柔地延伸出去,就在翠綠的枝頭,懸挂著一朵盛開的花和一個待放的苞。花的姿態婀娜動人,花兒帶著笑意,我陶醉其中,感受到安定的喜悅,體會到這也是一種定境,是在打坐中似曾相識的體驗,它是初禅的入門。過去靈雲志勤禅師在看到桃花時開悟了,曾寫下詩句:
“自從一見桃花後,
直至如今更不疑。”
我能了解靈雲當時的悟境,也知道只要心情保持清閑,維持童心一般的驚奇和覺察,日常小事都能帶來豐富的心靈生活。更明白的說,只要保持敞開的心,喜樂的事真是俯拾可得。張九成聽到蛙鳴,得到禅喜,而寫下偈子:
“春天月夜一聲蛙,
撞破乾坤共一家。”
禅家告訴我們,喜樂和豐足的心靈生活,是來自舒坦無障礙的心。它令人完全體驗到“耳聞而成聲,目遇之而成色”,真是美妙無比。
陽臺上,一朵花令人開啓喜悅,定眼看看旁邊的蘭花,更令人驚奇:一支嫩芽從土中鑽出,就像躲貓貓的幼童,露出天真的稚意。這時,許多喜樂自然湧上心頭;那是無心的喜樂。
今天是連續放假的第二天,塵勞已經滌除,心中沒有旁驚,或安坐書房,或沏一壺茶品茗,或障著秀真漫步山坡,有著敞開的心和甯靜,這種喜樂是豐富的,也是平淡的。我曾經有過初禅的經驗;那是無心的專注,自然的覺觀,悠然的喜悅。這種定境並非只在打坐中能有,而是在平常的行動中也一樣出現。當心靈淨化時,覺察和觀照自然出現,就像近視的人戴上眼鏡,一時分明清朗,神清氣爽。我可以了解到法眼文益爲什麼要寫出:
“幽鳥語如篁,柳搖金線長;
雲歸山谷靜,風送杏花香。
永日蕭然坐,澄心萬慮忘,
欲言言不及,林下好商量。”
法眼這首詩原來是因爲“澄心萬慮心”而起的,是經過蕭然坐之後的清淨心靈,才有了這種覺觀,才發現鳥語如音樂,柳枝的擺揚像金線一般的精致美妙,山谷的雲和春天的風,都能帶來無比的喜悅和豐足。
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爲詩人,只要心是清淨覺察的,就可以永日豐收。你不必擁有詩的寫作技巧,自然流露著詩心和詩興。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曾說:一個人必須經常保持詩心。現在我有所了解了。
對于禅的領悟何止如此:我發現祖師們似乎一一現前爲我說法;我見識到沩仰宗的兩位開山祖師,在采茶聲中演示了道的精奧;也見識到藥山爲何會“有時直上孤峰頂,月下披雲笑一聲”。不過,他們所承傳的詩句和行持,也只不過是文字而已,如果不是敞開心去揚眉瞬目,又怎麼能展現那活潑的詩興和自在呢?信哉!道信大師說:
“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;
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”
因爲假期,我過著悠閑的日子,雖然也看書、寫作、會親友、登山眺望,但心中無事,國泰民安,所以擡頭能見萬裏一片雲,定眼可賞黃蟬花兒開幾朵。親友來往語清話妙,平常凡俗的事,都像甘霖之後的花木,變得生動美妙了。
3隨緣中的雅興
我們默然在楓樹下,接受“體露金風”的洗滌;共同領會在“無常”的背後,有一個永恒的法體,彼此謙虛得不敢在楓樹下說什麼。
早春的星期天,秀真和我迎著和風,頂著晴暖的麗日,到後山散步。接近晌午時分,山上往來的遊客不多,我們一步步登上山嶺,沒有說話,只聽到彼此的腳步和氣息聲。這時的氣氛和心情,令人覺得輕柔安定。它寂靜而不寂寞,恬淡中流露著雅興。
我們欣賞花草樹木,傾聽鳥兒悅耳的歌聲,來到一個斜坡轉彎的地方,目光共同移向幾棵楓樹。我們只向它瞄了一眼,楓似乎已爲我們說了無盡的話語。樹上的葉子大半已落,留在枝頭上的紅妝片片,更是零落惹人憐。但這幾棵大楓,似乎在默默演說,它們是何等的豐富,何等的自在。秀真引了禅偈說:
“樹凋葉落,
體露金風。”
這是雲門文偃大師的佳句;第一句是弟子的問題,“樹凋葉落時怎麼辦?”雲…
《隨緣成長 第二篇 隨興培養心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