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隨緣成長 第二篇 隨興培養心情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門的回答很簡捷,“體露金風”。隨即秀真問道,世上有誰了解雲門禅師的深長意味呢?我說:

  “去年元月時,綠意上枝頭,

  今年春未至,楓紅落滿徑。”

  她接著問我,“你覺得感傷嗎?”我說,“那是無常的表露,是生命現象的揭示,有誰可以插嘴,說一句感傷的話呢?”

  我們默然站在楓樹下,接受“體露金風”的洗滌;共同領會在“無常”的背後,有一個永恒的法體,彼此謙虛得不敢在楓樹下說什麼。我們欣賞這幾棵大楓樹,春夏時青翠成蔭的柔美,嚴寒時枝枝直插雲際的悲壯。我們拾起一片片紅葉,捧在手裏,窩在心頭,不一會兒,像豐收一樣蕩漾著無盡的喜悅。

  我們越過小徑,邊走邊欣賞手中的楓葉,在陽光中格外嫣紅。秀真說,“這像花,不像葉。”我說,“不起分別心時,是花是葉,非花非葉,都可以任君說。分別心一起,非花非葉的禅句也救不了紛繁錯落。”

  秀真說,“仔細端詳時,葉非葉。”我說,“片片豔紅透禅機。”

  楓葉紅如琥珀,杜英的落葉紅得更鮮麗,只要從樹下走過,俯拾可得。我們一片一片小心的撿拾起來,捧著、挽抱著,最後紅葉泛著喜樂的陽光,回映在我們的雙頰上,化做我們的春裝。

  她說,“我們拿這些瑰玉般的楓葉供佛如何?”

  我說,“從一開始就上供了;楓把春綠供在枝頭,冬把楓紅供在山野小徑,秋風春日,有無量佛來受供,所以鳥兒婉轉唱頌,林木風濤法器一時齊鳴,你不是參與其間了嗎?”兩人相顧會心一笑。

  她興致顯然未減,說,“這種供奉可有經典依據?”

  我說,“有,佛陀拈花微笑即是。”

  “可有人信受奉行?”

  “有,無量無邊的無量壽佛。”

  “可否舉一古德實例?”

  “大唐天柱崇慧禅師。有朝一日,弟子問“如何是道”,答曰:“白雲覆青嶂,蜂鳥步庭華”。”

  “怎麼實踐這樣的道?”

  “套用天柱的說法是:獨步千峰頂,優遊九曲泉。”

  我們邊走邊逗趣,轉了幾個彎,下山來到真修寺。這兒甯靜得春光明媚,大殿上空無一人。我高興得把滿捧滿懷的楓紅杜英,洗淨裝盆,恭敬地地供在供桌上,心裏覺得無盡自在和喜悅,因爲沒有人來多嘴,插話問一句,“怎麼可以拿掉落下來的樹葉供佛呢?”

  我們靜坐片刻,似乎找到印心之處;華開華落,葉綠葉紅,循環不已,是色是空,是空亦是色,我們合掌笑著對佛說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然後步下殿前臺階,踏上歸途。邊走邊談,談起無常和變遷,談起精進與智慧,談起在無常中打起精神,活得豐富有意義,同時要在無常中看清不我執的恬淡。

  4開朗面對無常

  無常的變化,若能以慧眼來看,以創意的耳朵來聽,以智慧和彈性的心境去面對,你會發現有許多的美感和創作。

  世事是無常的,周遭的人事環境不斷在變化,如果我們不用創意的智慧去適應,生活就會發生困難;如果我們對于無可挽回的變化,不能看透它的本質,而執著于過去的記憶之中,就會産生強烈的失落感,引來更深的痛苦。

  人必須看清生活之中無常的本質;沒有一樣你喜歡的東西可以永恒的持有,也沒有一樣眼前的遭遇不會流逝,苦與樂是生活情境中所發出的音聲。如果抱緊已過的事件不放,就會脫離現實,而産生許多錯誤的回應,帶來更多痛苦。

  曾經有一對夫婦,從遠地來和我晤談,他們爲愛子的橫死而傷心欲絕,事情已過了半年,孩子的臥室、用具和書籍,保持完好一如生前。他們說這是一種愛和懷念,這是爲人父母者愛不能舍的心情。我很能了解他們的處境,但是他們天天觸景生情,不斷想到愛子血淋淋的境況,而活在沮喪、哀傷、精神不振和絕望的心情中。我問他們:

  “愛子已逝,留著那些遺物和情境,徒然帶來更多哀傷。你們這樣做對愛子有益嗎?對你們有益嗎?”

  他們搖搖頭,接著又是痛哭失聲,我以專業的口吻問下去:

  “你們對孩子的感情至深,令我感動。容我再問:孩子來人間走一趟,受到你們的愛和溫暖,現在他必須回到極樂世界或天國,請問你們如此的哀傷,如此保留過去的生活環境,讓他一直幻遊在你們的身邊,既不能活著爲人,也不能放心往生極樂世界或天國,這樣對他好嗎?”

  “大概不好。”他們停止了哀泣,以嚴肅的心情面對我。

  “好!你們的孩子一定很孝順,是不是?”

  “是的。”他們說了許多孩子乖巧、孝順和品學兼優的事。

  “你們這麼難過,哀傷不止,孩子有知會不會心疼難過呢?”這時,這對夫婦有了面對現實的表情。于是,我又問:“你們願不願意做一些努力,采取行動,改變自己的生活,讓日子過得好些,也讓孩子心安,得以往生極樂淨土呢?”他們終于道出肯定的答案:“願意作一些改變。”

  這是他們能脫離哀傷重要的第一步。從這一步開始,他們打理愛子的房間,該送的送,該收的收;他們爲了孩子又作了一次法會,這樣他們才心安,然後計畫新的生活方式。他們看清了無常,看清無常中的真愛:既是互愛的,也是彼此自愛的。這個家庭逐漸走出陰霾,迎向陽光。

  在《法句譬喻經》中記載,有一位痛失愛女欲絕的梵志,向佛陀請求開示,因爲他優惱優愦,不能自己。佛告訴他說:

  “有常必有無常,

  有富貴必有貧賤;

  有和會必有別離,

  有強健必有死亡。”

  佛陀要他看清事實真相,要活在真實之中,而非生活在絕望或執著于虛妄之中。後來梵志開解了心結,而成爲一位懂得生活智慧的人。

  人最忌執著在自己所設的不合理框架裏,這一來創意全消,心靈的自由也會斷送。你看,如果一個人堅持著不合理或缺乏彈性的觀念,就會變得痛苦不堪,例如:

  ·凡事我應該做得好,受到別人的贊美或尊重。

  ·別人應該公平對待我、體諒我和尊敬我。

  ·別人應該要了解我的立場,替我想想才對。

  世事無常,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、感受和判斷都不一樣,如果死抱著這些觀念,就會挫折和不滿,不是造成憤怒,就是引致不平,這就沒有一天好日子過了。所以,你要對這些真實象有所了解,才不致造成心情或情緒上的紊亂,急欲爭取別人的尊重,尋求公平的待遇,要別人了解自己的立場。

  無常的變化,若能以慧眼來看,以創意的耳朵來聽,以智慧和彈性的心境去面對,你會發現許多的美感和創作。美感是從窠穴的局限中跳躍出來的新奇和協調,韻律是在變化中組合而成的柔媚與優雅。人類的驚奇、創造、發明和慈悲,乃至宗教上的開悟,都從無常中看出它的真相。

  大自然是無常的,所以有四季之美,能體驗它的啓發,才會唱出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”美麗詩句,才能畫出傳神變化的人物景致,也才有“耳聞之而成聲,目遇之而成色”的才氣。無常的變化啓發我們,孕育我們,給予我們豐足和多采的生活。

  無常是美的、喜悅的、創意的;但相對于執著的情感而言卻也是痛苦的。可是,我們明明知道是無常的,就應該對于執著保持適可而止的省覺,要多去品觸無常迅速的變化、美和曠達才對。

  人生就是要跨越一段無常的路,但要走過這段路需要一些配備、工具和地圖。請記得,你是在運用這些裝備來走無常的路,卻不是執著在裝備之中,不敢跨出無常的人生路。

  5溫柔的精神饋贈

  家庭生活中溫柔越多,孩子的人格成長越碩壯,夫妻的情愛更甜蜜;它使人更有精神去工作,更有創意過生活。溫柔是人生的守護神,是家庭的平安符。

  柔能克剛,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語,但卻很少人能了解柔在心靈世界裏是一種安定、化除障礙、孕育高級心志的素質。在心理學上,我們把它稱作溫柔;它使人感受到愛、尊重和關懷,在沒有壓力和敵意之下,引發內在的反省和喜悅。溫柔的人,總能體諒對方;他不急迫,也不功利;不是要強製對方聽從,也不是冷漠疏離,而是彼此共鳴和同理,體會到真正的互愛。

  溫柔是人類特有的天性,是精神成長到一定層次時,才發展出來的。溫柔是家庭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,無論是夫妻的感情,親子間的互動,都需要它。溫柔能消除人際摩擦,給人信心和勇氣,培養良好的性情。家庭生活中溫柔越多,孩子的人格成長越碩壯,夫妻的情愛更甜蜜;它使人更有精神去工作,更有創意過生活。溫柔是人生的守護神,是家庭的平安符。

  請別把溫柔看成母性專屬的特質,溫柔沒有性別之分,它是人性至高的流露。傳統家庭教育,一直存在著嚴父慈母的古訓,以爲父親要扮黑臉,母親要扮白臉,才能把孩子教好。事實不然,家庭教育果真用一白一黑的方式教下去,必然要出現一些問題。依我的觀察,父母親都要采取權威的民主,才能把子女教好,而且要在權威和民主之間加上溫柔作調和。

  接受溫柔的感受,使你永遠懷念,長保心靈的溫暖。它是父母親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。在我的記憶中,父親是大脾氣的人,凡事直截了當,如果惹毛了他,就可能來一頓迅雷飙風般的訓斥。可是,有幾次溫柔往事,卻永遠溫暖著我的心,也對我往後待人接物和教育子女,有著很深的啓發。

  念高中的暑假,我跟父親上山墾植,種些番薯糧食。墾植的山地離家很遠,走路要兩個多鍾頭的行程。有一天,我忘了帶水,到了中午吃飯時,父子倆已經渴得連飯都咽不下了。夏天的烈日,加上粗重的工作,汗水都流光了。父親的脾氣是會罵人的,我很擔心他在這時候大發雷霆。

  出乎意料,我看到他臉色和藹,語氣溫柔地說:“你先用午餐,我設法去弄點山泉水來。”我知道他要越過數百公尺的荊棘,才能抵達涓涓細流的山泉。過了好一會兒,他用山芋葉包了兩袋清洌的泉水回來。那時我已用完飯盒。他說:

  “山泉水恐怕有馬蟥,不小心讓它寄生在鼻孔裏可不是好玩的。你把嘴巴張開,我慢慢把清水例進你的口裏…

《隨緣成長 第二篇 隨興培養心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