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随缘成长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

  随缘成长

  郑石岩

 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

  〈篇头语〉

  心情的好坏受主观因素影响殊大。你用悲观的眼睛看世局,优愁和不安即刻袭上心头;你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遭遇,就能增添信心和活力。悲观是一种错误的思考习惯,它把一个错误看成全部,把单一的挫败泛滥扩大成整体,就像被洪水淹没了一般,陷入绝境。所以要随缘觉察,保持乐观,扬弃悲观。

  人若要随缘培养好心情,就要懂得在忙中偷闲,从悠闲中培养兴致,去发掘生活中优美怡人的小事。你忙的时候,看不到山是青的、云是白的;待你心情进入悠闲,就能看到许多令人莞尔美妙的趣事。

  与悠闲同样重要的是雅兴,它能为生活增添许多情趣。雅兴是指你能用不急之务的心,去创造一些生活的美和典雅,去体验生活中的轻韵。你不妨在周休二日时,放慢生活的脚步,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动,做一点有趣的雅事。

  世事是无常的,没有一件你喜欢的东西可以永久持有,也没有你讨厌的事会紧跟著你不放。无常变化,永不止息,所以要随缘培养开朗的态度,才是正确的立身之道。

  我总觉得爱和温柔,是人生最美的两件事。特别是温柔,它给人留下无尽的喜悦和怀念。它就像是生命的乐章,请注意多欣赏它,多创作它,好与你的家人和朋友分享。一个人的爱心要像绵羊一样,不断分株扩展;爱也要像木桩一样,随时支持别人。

  最后,我要指出心灵世界的两种力量:一种是成长的力量,一种是毁灭的冲动。成长与堕落的分野,就在于你跟随哪一种力量走。工作经验告诉我:挣脱自毁的冲动,是喜乐与光明的唯一选择。它的方法是随兴培养好心情。

  1你可以选择快乐

  不当的追求快乐,失去的快乐也越多。快乐不是追求来的,而是自己对所遭遇的事所作的解释得来的。

  快乐不是追求来的,而是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和评价所产生的内在回响。如果觉得回响是舒服的、欢喜的或愉悦的,那就是快乐;如果你的内在回响是不悦,甚至是难耐的,那就陷入不快乐或痛苦。

  很多人想要追求快乐,在物质生活上提高享受,在感官或情意上增加刺激,结果一时的激情和快感,仍然不能排遣沮丧。为了使自己能维持快乐,于焉增加物质的刺激和激情化的生活素材,或是对自己家人、子女,提出更多要求或挑剔,结果失望、冲突、无奈接踵而至。

  不当的追求快乐,失去的快乐也越多。我在心理谘商工作中观察到,快乐不是追求来的,而是自己对所遭遇的事所作的解释得来的。简单的说,人若碰到挫折,直觉地把它解释成一辈子歹命,就会陷入无奈和绝望,而反应出消极的情绪。反之,若把它解释为暂时的逆境,只要想办法,就能克服它,信心和热情又再度被挑唤出来,这就引发乐观的想法。

  曾经有一位满脸愁容的爸爸来找我,他说:

  “我的儿子令我绝望。他不听话、不肯用功读书,还会顶撞我,用钱不知节制。我被他气得半死,夜里不能入睡,连工作的士气都受打击……。”我专心聆听他的倾诉,他说得越多,我了解的也就越多。我知道这位父亲就是标准型的悲观主义者。从他的叙述中,他几乎犯了大部分悲观者的不正确思考方式:

  ·把一件不如意的事,看成全部的不如意;孩子的一件错误,总被他解释成危及前途的错误。

  ·把孩子现在的叛逆、用钱不当的行为,看作孩子一辈子的缺点,而使自己陷入不安和绝望。

  ·对于生活上的挫折,习惯性地往消极面去想,总认为要克服难题是不可能的。

  ·不懂得转寰,没法打住消极性思考的恶习,不能采取新的行动去培养乐观的态度。

  一个悲观、受批评、不肯说鼓励话的父亲,再加上孩子的叛逆和不当行为,就使父亲和儿子陷入水火不容,发生严重冲突。这位父亲模仿儿子的语气说:

  “我儿子骂我冷血动物,指责我小气,说我比猪还笨。老师!这些话是堪入耳的吗?”我告诉他这些话是过火了,是极不当的愤怒发泄。不过,我却问这位父亲:

  “人在冲突时,什么话都说得出来。没错,这是极富攻击性的话,你说它是恶毒也不为过。不过,你能告诉我,在冲突之后,你的感受怎样?这些话会影响你对自己的评价吗?”他沮丧的表情,无助中带著愤怒,他说:

  “他伤害我的自尊,他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,无地自容。”然后,用双手捧著脸痛哭一场。等他哭完,我说:

  “儿子的话只是愤怒的表示,那是跟你冲突的工具,而不是对你的评价,你要把它区隔开来。否则,你永远没有乐观的态度去教育儿子。

  “现在,你要学习培养乐观的态度,不要把单一的事件解释成孩子的全部缺陷,不要把暂时的冲突看成永远的绝望和失败。请留意,不要把错误通通往自己身上揽,也不要一股脑儿想著都是儿子的错。冲突时,要把握如何化解它,并使它成为心智成长的助力,而不是看著冲突发愁。”

  于是我给了这父亲处方:当亲子冲突时,记得先叫停,想清楚怎么办之后,再采取行动。这位父亲与我谈了两次,竟然发展成家庭谘商,乐观与有效的沟通成为重建温馨家庭的起点。

  你快乐吗?如果你想当不快乐的人,就照前面悲观者的思考方式去做,保证你越来越痛苦。如果你想过得快乐,让心智不断成长,那么请试著照我给这位父亲的处方去做。

  2悠闲生趣

  只要心情保持清闲,维持童心一般的惊奇和觉察,日常小事都能带来丰富的心灵生活。

  在平常素朴的生活中,只要稍稍保持平静,就能觉察到许多优美怡人的小事。它能令你生活悦乐,心灵充实,更能洗濯浮夸虚华的习气,从而带来几些惬然自得的淡淡欢喜。

  人要懂得在平常生活中享受美和情感,否则就会变得空虚、饥渴、一意向外追求感官的满足。人的野心和欲望通常是在空虚饥渴时才会如火般的燎原。像今天,家里的软枝黄蝉开了一朵黄澄澄的花,我站在阳台,看著它迎秋风飘扬;枝干柔柔地延伸出去,就在翠绿的枝头,悬挂著一朵盛开的花和一个待放的苞。花的姿态婀娜动人,花儿带著笑意,我陶醉其中,感受到安定的喜悦,体会到这也是一种定境,是在打坐中似曾相识的体验,它是初禅的入门。过去灵云志勤禅师在看到桃花时开悟了,曾写下诗句:

  “自从一见桃花后,

  直至如今更不疑。”

  我能了解灵云当时的悟境,也知道只要心情保持清闲,维持童心一般的惊奇和觉察,日常小事都能带来丰富的心灵生活。更明白的说,只要保持敞开的心,喜乐的事真是俯拾可得。张九成听到蛙鸣,得到禅喜,而写下偈子:

  “春天月夜一声蛙,

  撞破乾坤共一家。”

  禅家告诉我们,喜乐和丰足的心灵生活,是来自舒坦无障碍的心。它令人完全体验到“耳闻而成声,目遇之而成色”,真是美妙无比。

  阳台上,一朵花令人开启喜悦,定眼看看旁边的兰花,更令人惊奇:一支嫩芽从土中钻出,就像躲猫猫的幼童,露出天真的稚意。这时,许多喜乐自然涌上心头;那是无心的喜乐。

  今天是连续放假的第二天,尘劳已经涤除,心中没有旁惊,或安坐书房,或沏一壶茶品茗,或障著秀真漫步山坡,有著敞开的心和宁静,这种喜乐是丰富的,也是平淡的。我曾经有过初禅的经验;那是无心的专注,自然的觉观,悠然的喜悦。这种定境并非只在打坐中能有,而是在平常的行动中也一样出现。当心灵净化时,觉察和观照自然出现,就像近视的人戴上眼镜,一时分明清朗,神清气爽。我可以了解到法眼文益为什么要写出:

  “幽鸟语如篁,柳摇金线长;

  云归山谷静,风送杏花香。

  永日萧然坐,澄心万虑忘,

  欲言言不及,林下好商量。”

  法眼这首诗原来是因为“澄心万虑心”而起的,是经过萧然坐之后的清净心灵,才有了这种觉观,才发现鸟语如音乐,柳枝的摆扬像金线一般的精致美妙,山谷的云和春天的风,都能带来无比的喜悦和丰足。

 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诗人,只要心是清净觉察的,就可以永日丰收。你不必拥有诗的写作技巧,自然流露著诗心和诗兴。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:一个人必须经常保持诗心。现在我有所了解了。

  对于禅的领悟何止如此:我发现祖师们似乎一一现前为我说法;我见识到沩仰宗的两位开山祖师,在采茶声中演示了道的精奥;也见识到药山为何会“有时直上孤峰顶,月下披云笑一声”。不过,他们所承传的诗句和行持,也只不过是文字而已,如果不是敞开心去扬眉瞬目,又怎么能展现那活泼的诗兴和自在呢?信哉!道信大师说:

  “夫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;

  河沙妙德,总在心源。”

  因为假期,我过著悠闲的日子,虽然也看书、写作、会亲友、登山眺望,但心中无事,国泰民安,所以抬头能见万里一片云,定眼可赏黄蝉花儿开几朵。亲友来往语清话妙,平常凡俗的事,都像甘霖之后的花木,变得生动美妙了。

  3随缘中的雅兴

  我们默然在枫树下,接受“体露金风”的洗涤;共同领会在“无常”的背后,有一个永恒的法体,彼此谦虚得不敢在枫树下说什么。

  早春的星期天,秀真和我迎著和风,顶著晴暖的丽日,到后山散步。接近晌午时分,山上往来的游客不多,我们一步步登上山岭,没有说话,只听到彼此的脚步和气息声。这时的气氛和心情,令人觉得轻柔安定。它寂静而不寂寞,恬淡中流露著雅兴。

  我们欣赏花草树木,倾听鸟儿悦耳的歌声,来到一个斜坡转弯的地方,目光共同移向几棵枫树。我们只向它瞄了一眼,枫似乎已为我们说了无尽的话语。树上的叶子大半已落,留在枝头上的红妆片片,更是零落惹人怜。但这几棵大枫,似乎在默默演说,它们是何等的丰富,何等的自在。秀真引了禅偈说:

  “树凋叶落,

  体露金风。”

  这是云门文偃大师的佳句;第一句是弟子的问题,“树凋叶落时怎么办?”云…

《随缘成长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