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行爲。
其次若要孩子學習自我控製,父母必須和孩子一起討論,建立自製學程。所謂自製學程系指針對孩子的需要而設計的一套行爲規範和條件,以協助孩子建立自製的行爲。通常這套規範是在父母親的指導下,共同討論擬訂的。
根據行爲心理學家的看法,自我控製是建立在兩種控製力量上,其一是內在控製。也就是說自製學程一且建立,付諸實行,就必須貫徹去做,不可以找理由藉機耍賴。自製行爲所以失敗就是不能堅持,並以文飾的方式對自己說,“今天是唯一的破例,以後決不再犯”。就這樣,戒煙的人又抽起煙來;兩星期不看連續劇的孩子又開始看;已經不跟不良同侪鬼混的孩子,再度回到他們的小團體裏。自我控製最重要的關鍵是“避免一時的滿足,造成功虧一篑”。
我們每個人都很平凡,孩子也不例外。因此要孩子能夠堅毅不拔,有毅力有決心,能克製自己,並不是一件易事,特別是誘惑就在眼前的時候,更是難以自拔。于是必須建立外在控製。
所謂外在控製就是指安排適當有效的環境和規範,來協助孩子建立自製行爲。心理學家史金納(B·S·Skinner)認爲行爲是受環境影響的産物。比如說你希望孩子早起,就得不讓孩子拉下窗簾,明天一大早好讓晨曦叫醒他。希望孩子學好,就得安排他跟上進的孩子做朋友。希望孩子待人和藹做事認真,你自己居家的態度也必須如此。希望孩子用功讀書,就得有讀書的環境。環境影響孩子的思想行爲殊大,這不是現代心理學家的發現,而是在春秋時代,孔子就已經發現這個道理了。他說“勿友不如己者”,又說“裏仁爲美,擇不處仁,焉得知!”充分說明了環境的重要,其後孟母叁遷,又何嘗不是爲了替孟子安排好的學習環境。
現在的提供安排外在控製的幾個原則,作爲你教導孩子的參考。
(一)檢討造成不能自製行爲的環境因素,安排能引發預期行爲的環境。例如孩子讀書彎腰駝背,就得調整桌椅的高度。孩子花太多時間看電視,家裏就不能老開著電視機,同時要跟孩子約定選擇節目的規範及觀賞的時間。
(二)減低誘惑的刺激。例如把電視機的聲音關小,就能減少孩子受到幹擾。把窗戶關起來,就能減少外頭孩子們玩耍嬉戲的幹擾。
(叁)把誘惑當作考驗的挑戰,每克服一次,就給予鼓勵。或者把外來的刺激聯想成一種具有意義的感受,而欣然接受。
(四)建立行爲遠東和獎勵標准,孩子做到了,就給予獎勵。獎勵亦可采用積分方式逐漸累積,至相當積分再給予獎品。請注意!每給一次記分也就是一種獎勵。獎勵可以引發增強的效果。
父母親發現孩子有了不能自製的行爲,就應該耐心地跟孩子交談,發現問題的症結,誠心協助孩子解決問題。問題發現得越早,越容易處理;發現得越遲,行爲根深蒂固,要想重新矯正就非短期間所能奏效。因此,父母對孩子要有相當的敏感度,經常留意孩子的身心發展,隨時設法給予適當的教導。
有自我控製方面,完全要靠自製學程來引導孩子,建立良好的行爲。自製學程必須由親子雙方來研訂,必須讓孩子對這項新學習有興趣。所以父母親必須以溫和的態度了解孩子的問題,引發改進的動機,從而共同商討建立學程。
建立學程不宜複雜,一次以矯治一個行爲或態度爲宜。舉個例子說,有一個國中二年級的孩子,在最近幾次考試裏,成績大不如前。經過母子兩個人耐心地討論,發現問題的關鍵在于孩子不能專心讀書,而且看電視的時間太長,有時甚至漫不經心地浪費時間。此外,電話鈴響個不停,弟弟總是找他講話等等。母親了解情況之後,並沒有責怪孩子,反而說:“要是換上我自己,我也會心。”于是兩個商討解決之道,研訂孩子的自製學程。例如每天晚飯前,一定要檢討當天的功課,擬訂當晚的工作計畫,其馀的時間可以休息或看電視。吃過晚飯,必須回到自己的書房,遠離電視機,好好做功課。每隔叁十分鍾可以休息,工作時間不接電話,休息時再回同學電話,直到九點半爲止。這是現階段目標。至于長程的目標,則延長到十點上床,每隔五十分鍾休息,晚飯後則避免跟同學打電話。
他們每天檢討執行情形,做到的就給予獎勵。獎勵的方式是每做到一點,就在成績記錄卡上畫一個圈。每一個星期計算一次,積分達到某一標准,便給予獎勵。獎勵必須事先與孩子一起決定,包括給予獎勵、旅行等等。經過兩個月,孩子已達到遠程目標的水准。
爲培育孩子正確的待人態度和學習習慣,一定要從自我控製做起。孩子能夠自我控製,才有動心忍性的工夫。在這價值分歧與世事擾攘的時代裏,自我控製是奮勵向上和把握原則的重要憑藉。
自我肯定訓練
一個人能夠肯定自己的意見,珍惜自己的權利和義務,看重自己,對自己有信心,就是自我肯定。在這裏我們所要討論的肯定訓練,就是要幫助孩子獲得一種社交能力,能讓自己很自然和諧地表示自己的立場和意見,而不再是扭揑不安,不敢表示同不的意見,或者過分地自我中心,只顧自己而忽略別人的感受和立場。
我相信一個人不能說一聲“是”或“不是”,肯定地表示“好”或“不好”,就很容易造成是非不分,或招致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惡果。當然,當一個人不敢表示自己意見時,他是壓抑的,長久以往,對身心健康無益,對自己的權利也有損害。
爲了使你更能了解自我肯定是什麼,茲再舉例並做說明。比如說張叁夫婦一道去館子吃晚飯,然後准備去看一場夜場電影。他們到了面館,各叫一碗紅燒牛肉面,結果端來的卻是清炖牛肉面。張叁不能自我肯定,心裏雖很不高興,卻壓抑自己接受它。口頭還說“好吧!端來就吃!”但嘴裏卻嘀咕個不停,整個晚飯時間心情不好,氣氛也變得沈悶。反之,張太太的反應則與張叁不同,她把店小二叫過來,扳下面孔說:“你是不是聾子!我叫的是紅燒面,你怎麼弄來了一碗清炖面!”弄得店小二面紅耳赤,下不了臺而爭吵起來。很明顯地,張太太把人際關系破壞了,她的行爲並不是自我肯定,而是侵略性太強。這對夫婦的行爲,一個表現得不及,一個顯得過分,都不合乎中道。
倘若張叁看到服務人員端錯了面,笑容滿面的說,“嘿!先生!你可能送錯了,我們點的是紅燒面。”服務人員很自然的會換過來。
孩子從小就要學習持平地表示自己的意見和內心的感受,這是一種能善等自己和別人的社交能力。爲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,父母親要特別留意孩子的肯定訓練。
不能自我肯定不但會從思想語言中直接表現出自己的沒有信心,也可能在行爲舉止和態度中表現出來,例如不敢正視別人,逃避別人的眼神等等。我國傳統的道德——謙遜,有時會跟不能自我肯定混淆不清。比如說,別人贊美你的衣服或發型很美,或者非常欣賞你的風度,大部分的中國人總是說:“那裏!那裏!”或者“沒有!沒有!”而很少回答“我自己也很喜歡這套衣服”或“謝謝你對我的贊美!”其實,這兩種反應,後者顯然要比較妥當,比較有社交的禮貌。
謙虛如果解釋爲不誇張自己,那是很好的美德。如果把它延伸到不敢接受別人的贊美和肯定自己的優點,就等于生活在虛僞之中,欺騙自己的情感,也諷刺別人對你的贊美。因此,我們要教導孩子,懂得欣賞別人,也要能夠肯定自己,那才叫做真正的“平實”。你對別人反應的快慢,也表現出自己是否具有我肯定的特質。你對別人的要求猶豫不決,不能及時說出自己的情感,而致失去一種親和力。因此,每一個人平常都要練習很自然地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感受。等到真有其事時,可以適當地表現出來。溝通的技巧也決定了能夠自我肯定。在溝通時能表現自我肯定的人,具有下列特質。這是父母指導孩子所應特別注意的。
(1)真心說出自己的感受。例如“現在我很忙”、“我覺得很煩悶”。
(2)接受自己的情感,而不要貶抑別人。例如父母對孩子說“我對你的疏忽感到難過”而不說“你是一個不負責的人!”
(3)對事不對人。例如對孩子說“我在炒菜時你在廚房裏走來走去,令我不便!”而不說“你怎麼這麼婆婆媽媽的!”
(4)不要做過火的反應,這樣會造成激怒和對立。
(5)要認識自己的情感,設法減低急躁和緊張。
自我肯定對于一個人的社會生活影響甚钜。因此,父母親要趁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訓練。訓練的重點應包括:
(1)態度方面:安定自在的眼神、穩定的態度和肯定平和的語詞。
(2)基本肯定技術:能夠穩重表示自己的意見,很自然地請別人幫忙,坦率溝通情感和思想,能拿得起放得下,能控製自己的習慣。
(3)待人處事:待人接物得宜,能夠組織和領導,能保持與人親密的關系。
當你對孩子實施自我肯定訓練時,最好采取角色扮演或試驗訓練,透過扮演——檢討與回饋——再扮演的程序,比較容易獲得效果。
自我肯定的態度,越早訓練越好。孩子超過十一、二歲時,父母就很難引導他們在家裏做角色扮演。
自我肯定當然並不是只有透過角色扮演才能訓練。父母親平常能留意改正孩子的態度,多給他一些成功的經驗,多帶他參加社交活動等等,孩子在環境陶冶及耳濡目染中,亦能自動學習自我肯定的態度和意識。
《父母之愛 第叁篇 教導的原則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