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行为。

  其次若要孩子学习自我控制,父母必须和孩子一起讨论,建立自制学程。所谓自制学程系指针对孩子的需要而设计的一套行为规范和条件,以协助孩子建立自制的行为。通常这套规范是在父母亲的指导下,共同讨论拟订的。

  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看法,自我控制是建立在两种控制力量上,其一是内在控制。也就是说自制学程一且建立,付诸实行,就必须贯彻去做,不可以找理由藉机耍赖。自制行为所以失败就是不能坚持,并以文饰的方式对自己说,“今天是唯一的破例,以后决不再犯”。就这样,戒烟的人又抽起烟来;两星期不看连续剧的孩子又开始看;已经不跟不良同侪鬼混的孩子,再度回到他们的小团体里。自我控制最重要的关键是“避免一时的满足,造成功亏一篑”。

  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,孩子也不例外。因此要孩子能够坚毅不拔,有毅力有决心,能克制自己,并不是一件易事,特别是诱惑就在眼前的时候,更是难以自拔。于是必须建立外在控制。

  所谓外在控制就是指安排适当有效的环境和规范,来协助孩子建立自制行为。心理学家史金纳(B·S·Skinner)认为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产物。比如说你希望孩子早起,就得不让孩子拉下窗帘,明天一大早好让晨曦叫醒他。希望孩子学好,就得安排他跟上进的孩子做朋友。希望孩子待人和蔼做事认真,你自己居家的态度也必须如此。希望孩子用功读书,就得有读书的环境。环境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殊大,这不是现代心理学家的发现,而是在春秋时代,孔子就已经发现这个道理了。他说“勿友不如己者”,又说“里仁为美,择不处仁,焉得知!”充分说明了环境的重要,其后孟母三迁,又何尝不是为了替孟子安排好的学习环境。

  现在的提供安排外在控制的几个原则,作为你教导孩子的参考。

  (一)检讨造成不能自制行为的环境因素,安排能引发预期行为的环境。例如孩子读书弯腰驼背,就得调整桌椅的高度。孩子花太多时间看电视,家里就不能老开著电视机,同时要跟孩子约定选择节目的规范及观赏的时间。

  (二)减低诱惑的刺激。例如把电视机的声音关小,就能减少孩子受到干扰。把窗户关起来,就能减少外头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干扰。

  (三)把诱惑当作考验的挑战,每克服一次,就给予鼓励。或者把外来的刺激联想成一种具有意义的感受,而欣然接受。

  (四)建立行为远东和奖励标准,孩子做到了,就给予奖励。奖励亦可采用积分方式逐渐累积,至相当积分再给予奖品。请注意!每给一次记分也就是一种奖励。奖励可以引发增强的效果。

  父母亲发现孩子有了不能自制的行为,就应该耐心地跟孩子交谈,发现问题的症结,诚心协助孩子解决问题。问题发现得越早,越容易处理;发现得越迟,行为根深蒂固,要想重新矫正就非短期间所能奏效。因此,父母对孩子要有相当的敏感度,经常留意孩子的身心发展,随时设法给予适当的教导。

  有自我控制方面,完全要靠自制学程来引导孩子,建立良好的行为。自制学程必须由亲子双方来研订,必须让孩子对这项新学习有兴趣。所以父母亲必须以温和的态度了解孩子的问题,引发改进的动机,从而共同商讨建立学程。

  建立学程不宜复杂,一次以矫治一个行为或态度为宜。举个例子说,有一个国中二年级的孩子,在最近几次考试里,成绩大不如前。经过母子两个人耐心地讨论,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不能专心读书,而且看电视的时间太长,有时甚至漫不经心地浪费时间。此外,电话铃响个不停,弟弟总是找他讲话等等。母亲了解情况之后,并没有责怪孩子,反而说:“要是换上我自己,我也会心。”于是两个商讨解决之道,研订孩子的自制学程。例如每天晚饭前,一定要检讨当天的功课,拟订当晚的工作计画,其馀的时间可以休息或看电视。吃过晚饭,必须回到自己的书房,远离电视机,好好做功课。每隔三十分钟可以休息,工作时间不接电话,休息时再回同学电话,直到九点半为止。这是现阶段目标。至于长程的目标,则延长到十点上床,每隔五十分钟休息,晚饭后则避免跟同学打电话。

  他们每天检讨执行情形,做到的就给予奖励。奖励的方式是每做到一点,就在成绩记录卡上画一个圈。每一个星期计算一次,积分达到某一标准,便给予奖励。奖励必须事先与孩子一起决定,包括给予奖励、旅行等等。经过两个月,孩子已达到远程目标的水准。

  为培育孩子正确的待人态度和学习习惯,一定要从自我控制做起。孩子能够自我控制,才有动心忍性的工夫。在这价值分歧与世事扰攘的时代里,自我控制是奋励向上和把握原则的重要凭藉。

  自我肯定训练

  一个人能够肯定自己的意见,珍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,看重自己,对自己有信心,就是自我肯定。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肯定训练,就是要帮助孩子获得一种社交能力,能让自己很自然和谐地表示自己的立场和意见,而不再是扭揑不安,不敢表示同不的意见,或者过分地自我中心,只顾自己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和立场。

  我相信一个人不能说一声“是”或“不是”,肯定地表示“好”或“不好”,就很容易造成是非不分,或招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恶果。当然,当一个人不敢表示自己意见时,他是压抑的,长久以往,对身心健康无益,对自己的权利也有损害。

  为了使你更能了解自我肯定是什么,兹再举例并做说明。比如说张三夫妇一道去馆子吃晚饭,然后准备去看一场夜场电影。他们到了面馆,各叫一碗红烧牛肉面,结果端来的却是清炖牛肉面。张三不能自我肯定,心里虽很不高兴,却压抑自己接受它。口头还说“好吧!端来就吃!”但嘴里却嘀咕个不停,整个晚饭时间心情不好,气氛也变得沉闷。反之,张太太的反应则与张三不同,她把店小二叫过来,扳下面孔说:“你是不是聋子!我叫的是红烧面,你怎么弄来了一碗清炖面!”弄得店小二面红耳赤,下不了台而争吵起来。很明显地,张太太把人际关系破坏了,她的行为并不是自我肯定,而是侵略性太强。这对夫妇的行为,一个表现得不及,一个显得过分,都不合乎中道。

  倘若张三看到服务人员端错了面,笑容满面的说,“嘿!先生!你可能送错了,我们点的是红烧面。”服务人员很自然的会换过来。

  孩子从小就要学习持平地表示自己的意见和内心的感受,这是一种能善等自己和别人的社交能力。为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,父母亲要特别留意孩子的肯定训练。

  不能自我肯定不但会从思想语言中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没有信心,也可能在行为举止和态度中表现出来,例如不敢正视别人,逃避别人的眼神等等。我国传统的道德——谦逊,有时会跟不能自我肯定混淆不清。比如说,别人赞美你的衣服或发型很美,或者非常欣赏你的风度,大部分的中国人总是说:“那里!那里!”或者“没有!没有!”而很少回答“我自己也很喜欢这套衣服”或“谢谢你对我的赞美!”其实,这两种反应,后者显然要比较妥当,比较有社交的礼貌。

  谦虚如果解释为不夸张自己,那是很好的美德。如果把它延伸到不敢接受别人的赞美和肯定自己的优点,就等于生活在虚伪之中,欺骗自己的情感,也讽刺别人对你的赞美。因此,我们要教导孩子,懂得欣赏别人,也要能够肯定自己,那才叫做真正的“平实”。你对别人反应的快慢,也表现出自己是否具有我肯定的特质。你对别人的要求犹豫不决,不能及时说出自己的情感,而致失去一种亲和力。因此,每一个人平常都要练习很自然地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。等到真有其事时,可以适当地表现出来。沟通的技巧也决定了能够自我肯定。在沟通时能表现自我肯定的人,具有下列特质。这是父母指导孩子所应特别注意的。

  (1)真心说出自己的感受。例如“现在我很忙”、“我觉得很烦闷”。

  (2)接受自己的情感,而不要贬抑别人。例如父母对孩子说“我对你的疏忽感到难过”而不说“你是一个不负责的人!”

  (3)对事不对人。例如对孩子说“我在炒菜时你在厨房里走来走去,令我不便!”而不说“你怎么这么婆婆妈妈的!”

  (4)不要做过火的反应,这样会造成激怒和对立。

  (5)要认识自己的情感,设法减低急躁和紧张。

  自我肯定对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影响甚钜。因此,父母亲要趁孩子还小的时候开始训练。训练的重点应包括:

  (1)态度方面:安定自在的眼神、稳定的态度和肯定平和的语词。

  (2)基本肯定技术:能够稳重表示自己的意见,很自然地请别人帮忙,坦率沟通情感和思想,能拿得起放得下,能控制自己的习惯。

  (3)待人处事:待人接物得宜,能够组织和领导,能保持与人亲密的关系。

  当你对孩子实施自我肯定训练时,最好采取角色扮演或试验训练,透过扮演——检讨与回馈——再扮演的程序,比较容易获得效果。

  自我肯定的态度,越早训练越好。孩子超过十一、二岁时,父母就很难引导他们在家里做角色扮演。

  自我肯定当然并不是只有透过角色扮演才能训练。父母亲平常能留意改正孩子的态度,多给他一些成功的经验,多带他参加社交活动等等,孩子在环境陶冶及耳濡目染中,亦能自动学习自我肯定的态度和意识。

  

《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