兹介绍几种教导孩子人际关系及提高感受性的方法如次:
角色扮演
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,有自己的价值观念,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和心理需要,而且情感经验和适应方式都不一样。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里,彼此角色不同,为了和谐相处,就必须彼此了解,透过沟通和妥协,消除歧见,减少摩擦。我们可以肯定的说,如果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,就无法控制自己和改善自己与别人与别人相处之道。不能了解别人,就无法尊重别人,跟别人和谐相处。而角色扮演则是帮助一个人了解自己和别人,并提升待人处事的感受性之有效教导方法。
在日常生活当中,偶尔你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来教导孩子。所谓角色扮演就是假设一个情境,或一个没有结论的故事,让孩子扮演其中的角色,对该假设情境做反应。在扮演之后,立即就扮演时反应的情形,跟孩子做讨论,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观念。
以下就是一个有趣的扮演实例,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吃过晚饭和做完功课之后,笑咪咪的对国小三年级的孩子说,我们来玩一个游戏。他说,有一个少年叫小明,帮父母亲照顾杂货店。有一个顾客来买东西,多付了五十元。小明正缺钱买故事书。小明发现时,手里握著那多付的五十元,站在门口迟疑地望著既将离去的顾客背影。
母亲:“孩子,你认为小明会怎么做?”
孩子:“我想他会把多出来的钱放在自己口袋。”
母亲:“为什么?“
孩子:“因为他缺钱用。”
很明显地,孩子在这个情境中扮演小明,并已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态度。这个反应并非表示:如果换上他自己,就会把钱放在口袋。这个反应只是引发了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——小明这样做对吗?事情会怎么演变呢?于是母子两个人开始进行讨论。
母亲:“你对小明这样做有什么意见?”
孩子:“我认为不好。”
母亲:“为什么。”
孩子:“那个人一定会回来要回五十元。”
母亲:“小明可以跟顾客说,他并没有多付。”
孩子:“那顾客一定会告诉父亲,父亲知道了就会责罚小明。”孩子的父亲在一旁倾听著,这时也参加讨论了。
父亲:“小明一定会感到难过。”
母亲:“为什么?”
父亲:“因为他做了亏心事。”
母亲:“小明要怎么办才好呢?”
孩子:“他应该及时叫住那位顾客,告诉他多付了五十元,然后把钱退还给他。”
父亲:“但是,小明没有钱买故事书怎么办?”
孩子:“应该向父母亲说明自己需要用钱。”
经过一番讨论之后,孩子对一件事情的了解及对别人的看法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。这时父母亲可以要求孩子扮演一次小明的角色。
小明:“先生!你多付了五十元!”
顾客:“噢!谢谢你!你很难得。”
这时,母亲又提醒孩子,如果小明已经把五十块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去了,你是小明,你应该怎么做呢?
小明:“妈妈!今天我做错一件事。”
母亲:“发生了什么事啊!”
(小明把事实告诉母亲)
母亲:“我们要把钱退回给顾客!以后要及时退回多付的钱。嗯!这是你要买故事书的钱。”
这是一个简易的角色扮演。如果家里有二个以上的孩子,都可以让他们一起参加扮演。角色扮演有很多功能或用途,包括纾发孩子压抑的情感,了解自己的态度、价值和感受,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技巧,了解孩子的需要。
角色扮演至少要有三个人,因为有了三个人才有客观的第三人参加讨论,提供第三者的看法,帮助孩子认识事情的真相,而了解彼此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。
角色扮演的步骤如次:
·准备:由父母亲说明角色扮演过程,介绍扮演的故事,使用的故事应具备多元性、发展性、价值判断性,好让孩子充分发挥和学习。例如张三向李四借钱,约好今天送还。张三在送还李四钱的途中遇见某甲,某甲因急用向张三告贷……。再根据故事决定孩子扮演的角色。
·决定扮演的角色:由两个孩子分别扮演张三和李四。
·需要一个客观的观察者:如果没有第三个人,就以父母担任。
·开始扮演:由孩子演出故事的结果。
·讨论:共同讨论其反应的意义和价值,并提出较好的反应方式。
·再扮演:依据提出的建议来扮演原来的角色。
·由父母做一次结论与说明。
在角色扮演中,父母切忌说教,而要当一个有兴趣的旁观者,乐观故事的进展和讨论,指导孩子从扮演中获得情感与价值观念的认知。父母亲以游戏的方式,协同家里的成员和孩子,进行角色扮演,是一种生动而增进彼此人际关系的教育活动。
与角色扮演很相像的一种教导活动是心理剧。可以由两个孩子以上,自行即席编演一个故事,在表演中,由孩子直接互相回馈,了解彼此之间的情感和意见。必要时,在心理剧演完时,由父母指导,做适当的讨论,以加强互相回馈的效果,从而学习到正确的相处之道。
试验训练
试验训练(laboratory training)又称为小组训练(T-group),是在一九四七年时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导技术。当时心理学家勒温(Kurt Lewin)发现社会变迁太快,使得一般人变成了社会上的一个零件,产生了被隔裂的角色,而无法体会到完整的个人认同。加诸大部分的人都在一个大机构里工作,也产生了孤立与无助的感受。当时心理学家们希望设计一套小组动力的技术,对社会变迁发出积极的影响,经过一连串的集会和讨论,提出了所谓训练小明的观念。
现在我们把训练小组用在家庭教育上,它是协助孩子发展待人处世态度和增进彼此了解的有效方法。这是由孩子和家庭的成员,共同讨论日常生活所遭遇的问题。例如怎么分工做爱事,决定到那里去旅行,讨论菜单等等。由父母、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共同讨论。这时,由于大家意见不同,表现的态度也不一样,也许会争得面红耳赤,也许会为芝麻小事而赌气等等。在争辩过后,让大家平心静气的说出心中的感受,从别人的感受中获得回馈,而发生自觉,从而改进或提升自己的待人待己之道。
有时父母可以用录音机或录影机把彼此间对答的情形录起来,事后要求每个人平心静气地去听听自己刚才的表现,再说说自己的感受,引发检讨不能沟通的原因,然后提出改进之道。
试验训练最好是由几个年龄相近的孩子共同组成,共同讨论或处理事情,然后在不知觉中将他们的活动录下,供他们回馈检讨之用。在进行试验训练之前,父母应先设计一些引发孩子讨论或活动的计画,最好以能引起孩子们对抗、排斥、紊乱、强烈竞争、不公平等反应的事例为宜。因为这样才能引发他们真正的反应。在进行当中,乘著他们不察觉的情况下予以录音或录影,然后,在活动完毕时放给孩子听或看,再让孩子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,并讨论发生困难的原因。
根据心理学家白克和穆顿(Black & Mounton)的看法,试验训练的过程是:不适当的行为——发现——回馈——领会与改进。换言之,即由几个孩子一起或由父母参与,面对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所引发的争执与困扰,发现争执与骚乱的原因,彼此相互回馈感受,而领会出应有的正确行为与态度。
父母要采取这种教导方式,必须先培养自由民主的气氛和孩子的安全感。平常被严格管教得谨言慎行的孩子,很难从这种指导活动中获得学习效果,因为他可能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。在虚应故事中,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回馈和醒觉。
管得太严是压抑,无法使孩子突破现有的种种习惯行为,产生创造力。从自我醒觉中建立自我控制,要比用惧怕来约束行为来得幸福、健康和有效。
自我控制
大部分的父母亲都会抱怨孩子缺乏自制,不能自我控制。比如说孩子在睡觉前下定决心要早起,第二天还是睡懒觉。自己说以后要多花时间温习功课,结果坐不到半小时就去看电视。这种不能自制或自我控制的现象,不止孩子如此,大人又何尝不是呢?有多少人想读好英语,结果只有三天的耐性。我们也看到许多人戒烟,结果戒了好多次还是戒不成。又有多少人想改掉自己的急性子,虽多次的忏悔,还是依然故我。这都是不能自我控制的问题。
一个人能否自我控制,显然决定了他的行为品质。它不但影响自己的前途、事业发展、适应和幸福,也影响到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。因此,父母亲必须教孩子自我控制。
孩子不能自我控制,是父母亲最头疼的事情。但是不能自我控制的行为,总是要到国民小学五、六年级以后才明显化。那时父母亲最普遍的反应是责骂。许多孩子就在父母责罚管教下,被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,这种情况并不能有效地建立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。因为父母或师长看不到的时候,就有可能故态复萌。不过,被动的管教要比不加闻问要好。我发觉许多不能自我控制的人,是因为小的时缺乏管教,没有培养正当的习惯,才衍发出不能自我控制的态度。这些不能自我控制的孩子,将会走上“近墨者黑”的不幸之路。
父母亲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控制的行为,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,并且要从两方面去帮助孩子。首先要找出不能自我控制的行为。例如孩子放学回来,一骨碌往外跑,不肯静下心来复习功课,或者不能专心读书;心猿意马,走来走去,功课不能按时完成,诸如此类,都是孩子不能自我控制的现象。事实上,许多孩子学业成绩不如理想,都是因为不能控制自己,不能安静下来看书所致。另一方面,有许多孩子则因为禁不起物欲的诱惑,不能自我控制,跟著坏朋友在一起鬼混,铤而走险。当父母亲发现这类问题时,就必须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,跟孩子平心静气地谈谈“不能自己”的后果,引起孩子的觉悟,以斯自动想要控制自己的不适当…
《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