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糊笼统的练习,不如一针见血找出重点加以指导和练习来得有效。
父母亲在使用示范与练习来教导孩子时,并非随心所欲的示范,或者自己以为对某项作业已经非常熟悉,便毫无准备地即席示范。事实上,这样的示范往往不能达到孩子摹仿学习的需要。因此在示范之前,必须就所要示范的作业先做个准备,想想应该怎么示范,才能使孩子看得清楚,了解个中的要领。因此示范前预先构思是必要的。其次,是对于孩子的练习必须注意及时给予回馈。什么叫回馈呢?那就是对孩子的练习情形及时提供回应,对正确的要加鼓励,使他有信心有兴趣,并告诉他进步的情形,引发他不断练习的兴趣。对于不正确的部分,要找出原因,重新示范,再做练习。
示范与练习,就是行为心理学所谓的训练模式。这种模式已成为教学心理学上普遍使用的方法或技巧。它的程序是设计(准备)——示范——练习——回馈。它的用途很广,不但可以用做一般学校教导课业、体育和态度训练之用,而且在专业训练方面也普遍采用。
探究
探究是父母亲协助孩子发展求真的态度与方法,增强其好奇心,培养其独立学习与研究的精神。探究是让孩子处于平常的生活条件下,去处理原始的资料,追求第一手的知识。因此孩子所学到的是思考与创造,而非记忆一些书本上的死板知识。
探究源自孩子的疑问。经由疑问而带动追求答案的动机。过去教育家们一向批评我们的教育过到偏重记忆,于是鼓励孩子多问问题,父母也都能本著这个原则,引导孩子发问,孩子们发问的风气普及多了。当然,这是一个好的现象。但是这种发问的风气,却未能带动孩子真正探究,而只是像嗷嗷待哺的孩子,等待著大人给他们答覆问题。这一来孩子充其量只是变成一个主动的记忆者,而不是自动的发现者或探究者。
过去我教过不少家教,也曾在中学任教,我发现学生问了许多问题,似乎是为了满足老师要他发问的希望,才一个接一个提出问题。每一个问题又是那么死板没有创意。那时我已估认到“探究”的重要。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探究的习惯,把孩子转变为自动的学习者,有处理资料的强烈动机,只是发问,还是免不了死记的窠臼。
探究的习惯使孩子肯在所面临的课业问题中,自己寻找答案。将来也能迁移,在做人做事方面,不断能探究寻找新的答案。探究的习惯和能力,是一个人能充分应用其智能的表现。心理学家史其曼(R·Suchman)认为所有的知识只是暂时的答案。新的知识将因新的探究而发现。因此孩子必须知道没有永恒的知识,同时要经常以好奇之心面对困惑,主动探究。引发孩子探究的基本原则是:
(1)孩子因为困惑,很自然地引发探究的动机。
(2)鼓励孩子搜集资料,设法回答问题。
(3)父母必须指导孩子认清问题的所在。
(4)要指导孩子探究的过程,从搜集资料、提出假设、考验假设而至问题获得解决,都要弄得清楚。
(5)探究所重视的是方法与过程的训练,因此在指导时必须注意活生生的推论。
比如说孩子跟你谈到日光与种子发芽的关系,你便可以利用这个困惑的问题,鼓励他做个实验。首先要鼓励孩子查阅资料,了解阳光对种子发芽究竟有什么影响,然后提出假设,并设计一个实验;比较有阳光照射与无阳光照射两组种子发芽及成长情形。孩子在一次实验之中,所能学到的不只是证验某些假设,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他的推理、实验设计及周密思考的能力。
指导探究的步骤遭遇问题——搜集资料和澄清问题——提出假设与实验设计——试验与观察——提出报告。在探究过程中,父母亲要指导其全部试探过程,支持他不断试验和观察,直到把报告的结论做出来。
引发孩子探究,不是要训练他成为一个科学家或专业研究者,而是要培养孩子求知的态度与思考习惯。
许多父母亲会抱怨说,他自己并重不懂得实验和探究,无从指导孩子。又何况在学校已由老师指导,何必多些一举呢?其实,只要你肯抽点时间费心跟孩子一起探究,就等于指导了孩子。另一方面在学校所学的实验,跟在家里由父母亲陪伴做各种探究,对孩子感情与智能的成长,有决定性的好处。因为那既是爱的交流,又是求真的训练。当人格的成长与知识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时,孩子所得到的才是活生生的能力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固然需要老师,但更需要父母。这正是完形心理学家提出整合教育的重要原因。
父母为孩子打下的心智发展基础,是他日后得以不断成长茁壮的主要源泉。
讨论
现在一般的父母忙著自己的工作或事业,早出晚归,很难得有机会跟孩子谈话。即使晚上的时间,父母各忙各的,闲著的时间又都用来欣赏电视,于是亲子间的交谈很少,许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因此受到影响。亲子之间,如果能抽出时间,安排一些讨论的活动,不但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益,对于亲子情感的交流亦有帮助。
当然,讨论本身就是激发思考,增广见识,并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。父母若能在茶馀饭后跟孩子很自然地讨论一些问题。无论是课业上的,生活上的,乃至各类时事,都能对孩子有益。
讨论必须有一个主题,父母要多鼓励孩子针对主题说话。在讨论过程中,亲子双方都可各抒己见,互相激发。讨论是可以就对方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,但必须维持礼貌与和气。
在讨论时,父母亲不能责骂孩子,训斥孩子。讨论是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双向沟通,而不是上对下的教训。讨论之后,最好由孩子来做结论。当然,讨论会也是在父母指导下,由孩子来主持。孩子在主持小型讨论的经验中,不但学会如何表示意见,折衷两个不同的观点,更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别人的态度。
在讨论会的当时,孩子可能说出许多感受,这是教导子女行为的回馈,从中你很容易发现,那些教导行为需要修正,那些教导方式值得加强。另一方面,孩子本身的行为也在与父母亲的讨论中得到回馈,它使孩子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发现大人对其行为的看法,从而引发其反省与改正。
另外,还有一种与讨论很相像的思想激发方式——脑力激荡会谈(brainstorming session),又称为脑力震荡术。它不但能引发孩子创造思考,父母也可以从中获得教导孩子的宝贵灵感。进行的方式是先由父母说明待解决的问题,必要时可以加插一段事实的描述或一段电视影片(有时候,你可以在看完一个电视节目时,利用它作为题目进行脑力激荡),然后由孩子发表意见,提出建言或解决的方法。提出意见愈多愈好,所有提出的意见都被接受,参加激荡的家庭成员之间,不相互讨论和批评,自己可以不断思考,提出不同的意见。所有被提出的意见都由孩子记录下来,等到大家都发表完毕,再行整理、讨论和归纳。脑力激荡术的主要目的是激发每个人的思想以解决问题,当然它必须在安静轻松的情境下进行,才会有较好的效果。
比如说你跟孩子共同以“如何维持家庭整洁”为题,进行脑力激荡。首先你必须说明什么是脑力激荡,并说明特性及过程。然后你把家庭整洁的问题做了一段说明,接著让孩子和家里的每一成员开始发言。在激荡过程中,父母必须引导孩子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。例如家里为什么不整洁?怎么维护?如果有人破坏整洁怎么办?……这些子题和解决之道,都在相互聆听对方意见中,激发新灵感,而提出新的看法与建言。最后把所有的意见加以整理,进行讨论和归纳,再整理成具体的计画作法。脑力激荡术的用法很广,你可用来共同思考某些功课,例如“做一项实验”、“如何进行一项人物访问”等等,都可以透过这种技术来共同思考拟订计画。
父母无论使用讨论或脑力激荡术,一开始总不免遇到困难,因为许多孩子平常就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。不过千万不要灰心,只要试过几次,他们就能学会表达意见,而且愈做愈起劲。
在民主的社会里,最重要的能力是意见的表达与沟通。民主社会所以能快速进步和机敏的反应社会需要,完全靠著沟通。孩子具有好的表达意见能力和沟通技巧,就能在民主社会中获得较好的适应。
第十一章 待人处事的训练
要想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有良好的适应能力,生活过得愉快,从而产生充实与和谐的感受,就得有好的人际关系。人际关系建立在个人的感受性上,它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情感的交流,意见的沟通和价值观念了解。因此,人际关系不止表现于待人的态度,也深深地表现于对事务的处理上。它不但是人缘好坏的原因,也是能否善待自己的关键所在。
人际关系还涉及到个人潜能的发展。因为人际关系好的人,表示他的感受性好。他具有自觉和清醒的能力,能够善解人意,同情别人,又能把握住人际之间的分寸。一个人能分辨人际,寄以同情,而予以包容,就能显现其伟大的亲和力。因此,人际关系好,容易与人相处,沟通意见,相对地领导能力增强,事业发展的机会提高。
人际关系的好坏,也关系著心理健康。有些人对别人的意见和情感视若无睹,不能了解别人的处境,所以言行经常伤害别人,别人也把他当作异数来看待,因而产生恨。日常生活不能考虑到别人的人,永远是别人敌意的发泄对象。
感受性不是从书本上得来的,它是从生活的实际体验中获得的。所以,你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感受性训练,给他一些人际关系的教导。这样,孩子长大之后,才会是一个能过正常社会生活的人。
我经常听到父母亲抱怨自己子女的说话态度不好、不讲理、撒谎、自私自利等等。事实上,这些现象都是孩子人际关系发展上适应不良的现象,有待你协助他去克服。
孩子的感受性不是一天能培养起来的,因此你要长期的培养他,教导他。如果你不注意这方面的教养,一旦发生问题,要想纠正就事倍功半了。
…
《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