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业,也需要父母亲的指导和鼓励。

  我曾调查过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意见。他们绝大部分认为父母是否关心孩子的功课,是决定其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。如果父母亲能进一步指导其功课,孩子就会有更好的成绩表现。有一位在国小任教多年的老师告诉我,在学校里,一个老师要面对玩五十馀位学生,个别指导很难做得到。因此,父母亲对孩子做些功课上的辅导,可以帮助孩子奠定良好的智育基础。

  有些父母怀疑地说,当他自己是孩子的时候,并没有父母指导孩子做功课的情形,为什么现在需要指导呢?我想这有几个原因。首先是现在的教材比较重视思考和推理,许多作业上的问题,特别是国民小学阶段,需要父母给予适当的指导,否则孩子不容易完全的理解。其次,父母亲指导功课时,可以了解孩子学习上的种种情况,对他的优点加以鼓励,对于错误或不明白的地方加以启发。第三,父母能关心孩子的学习,参与孩子的讨论,可以促进亲子的情感。第四,父母关心孩子的课业,可以引发孩子专心学习,涉猎课外读物,而减少在外游荡或花太多时间去看电视。第五,过去父母亲普遍不识字,对孩子的功课除了督促之外,普遍不加指导,现在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关心注重孩子的功课。他们自己又受过基本教育以上,都能指导孩子读书,如果不做适当的指导,孩子成绩相差太远,会引起孩子的挫败感,而不喜欢读书。如果在别的方面又得不到鼓励,孩子就很有可能学坏。

  作家琦君在〈一篇旧稿的感触〉一文中写道:“这几个孩子,一直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,却能如此正常地成长,真是非常的幸运。仔细想想,实在是因为他们出生得较早,那时工商业还没像今天这般繁荣,社会形态也没有像今天这般复杂。孩子们没有出租的小人书可看,家中没有“刀光剑影”、“杀人灭口”的电视剧可看。西门町也还没有弹子房,没有黑咖啡室,没有电动玩具。社会的引诱小,欲望低,家庭缺乏温暖也没处跑。如果这几个孩子成长在今日五花八门的环境中,恐怕这位母亲就没有这样好的运气坐享儿女福了吧!”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同于过去,孩子如果不好好指导他做功课,多关注他们的生活,就很容易学坏。

  有一位老师告诉我说,关心孩子并不是看管孩子,逼他读书,而是要了解孩子,指导孩子。跟孩子讨论功课和学校的生活,是了解孩子和指导孩子最佳的途径。

  另外一位老师告诉我,孩子的生活内容就是受教育。在学校的功课中,无论德、智、体、群、美各方面,如果没有一样值得嘉许,那就会堕落,而步入歧途。

  我要澄清一点,指导孩子做“课业”,并不是只有智育,而是包括德、智、体、群、美五育。这也是本书所揭橥的教育信念。不过本章所要讨论者,则偏重在智育方面的指导。

  观念与知识

  孩子智能的成长,是在一连串的资料处理(information processing)过程中培养出来的。因此,孩子练习归纳、演绎、观察和试探的资料愈多,智能的发展愈好。资料处理的基本单位是观念,因此孩子学习任何功课,一开始就要把每一个观念厘得清清楚楚。观念不断增加,再经过整理而成为原理原则。因此,你一定要帮助孩子把基本观念弄清楚,孩子才能够进一步去类化学习、思考、推理及解答问题。

  父母亲怎么知道孩子已经获得完整的观念呢?根据心理学家布鲁那的观点,孩子若获得完整的观念,就能够说出观念的名称,指出它的属性和价值,说出它的定义,并能举出实例。观念是从归纳事象和实例而获得,观念的定义是根据事实的属性和价值界说出来的。

  孩子一开始学习,如果每一个观念都学得正确清楚,将来在思考和推理上,就会很正确清晰。父母亲如果能协助孩子,把每一个词汇、处理资料的逻辑和思考步骤厘得清清楚楚,对孩子往后的学习才有助益。不过,观念不是用记忆得来的,是从分辨、归纳、比较中获得。

  孩子在学习资料处理时,除了观念之外,就是有系统的知识。孩子的知识愈广博,愈能引发他的思考和推理。因此,父母亲有需要协助孩子阅读课外读物。课外读物的选择原则很简单,你自己必须先读一次,认为它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有益,就可以买。父母先读过的书再交给孩子读,具有很多优点。除了能适合孩子的需要之外,父母亲亦能够在孩子读完读物之后,跟他讨论书的内容,启发其思考,诊断孩子阅读的情形,好知道怎么帮助他继续阅读。课外读物内容要广,举凡传记、神话、名著、自然科学等等,都宜涉览。以下是你协助孩子阅读课外读物的原则:

  (1)课外读物要由浅而深,由易而难,选择课外读物必须合乎孩子的阅读能力。

  (2)孩子如果还不能阅读,父母亲可先念给孩子听,顺便解释一些名词和观念。

  (3)要注意孩子是否听得懂,是否保持专注在听。你可以停下来,问问孩子读过的情节,或跟他讨论彼此的感想或联想。如果孩子听不懂你念的内容,一定要换一本比较浅的读物。

  (4)给予孩子说故事或发表阅读心得的机会。父母有兴趣听孩子说故事、讲笑话、谈科学知识,孩子一定会喜欢看课外读物。

  (5)孩子自动阅读课外读物时,每读完一篇,就要给他鼓励,每看完一本书,就要给他一些奖励。

  阅读是增加知识和提高智能的重要途径。但是,阅读的目的不是记忆资料,而是能整理资料,成为有用的知识。因此,父母亲要采取两种途径来帮助孩子阅读。第一,给孩子做导读,先说明读物的作者、背景、主要意义、怎么阅读,然后再让孩子阅读。第二,孩子在念完一本读物之后,要给他机会讲讲主要的内容、情节或感想。父母只要聆听,跟他讨论,无需批评孩子的看法与感想,父母可以表示自己的看法,但不宜否定孩子的观点。

  让孩子对一本著作的人物或其中的情节发表意见,是启发孩子思考和创造力的有效方法。

  诘问

  父母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功课,使他获得的观念更清楚,更能把握重点,思想更加周密,可采取结问的方式,激发其思考。结问是一种很生动有趣的问题过程,一问一答之间,要保持轻松,否则就失去引导和启发的价值,切忌流为盘问或责问。进行诘问的原则如次:

  (1)诘问可用来测验孩子是否记得基本的知识和资料,父母发问时,必须预做答案,及时校正。

  (2)诘问可引发孩子思考及有系统的整理与比较。不过发问时要注意问题之具有归纳性和普遍性,亦需预做答案,并对孩子的答覆及时校正。

  (3)诘问亦可用来激发孩子的判断力和价值观念,并协助孩子自我醒觉。惟问题的性质是开放性的,没有固定答案,任由孩子自由发挥。

  (4)评估性的诘问,是用来了解孩子的程度和学习情形,问题宜周密详细。这类诘问,对于帮助孩子复习功课最为有效。

  (5)启发式的诘问,是用来澄清孩子的观念,在一问一答之间,引导孩子发同事实真相,整理出正确的观念。

  父母亲最好是在自然情况下,以聊天的方式进行诘问。诘问可以和讨论同时进行,亲子之间在相互诘问与思考解答之中,蕴藏著关爱、创造和交流的喜悦。

  请注意!诘问是亲子间的聊天,而不是父母对孩子的考试。即使你是对孩子做评估式的诘问,你也不能表现出考试的气氛。因为那样会破坏你帮助孩子学习的良好关系。许多父母亲在孩子一时答不出来时,就会失去耐性,大骂“笨蛋”,结果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。所以,你一定要当心,当你觉得会生气时,一定要停止,暂时保持缄默,不要再指导下去,等你恢复了以后再继续进行。

  示范与练习

  无论你要指导孩子做什么,都需要经过示范,然后再让孩子练习,学习的效果才会大大的提高。例如,你要指导孩子写字,就得确确实实地把握笔、笔顺、构字等示范得清清楚楚。孩子看过之后,依照要领练习,才容易学会。父母辅导孩子做功课,无论是作文、数学、美劳和家事,以及学习待人的态度或体育运动,都要注意把示范与练习结合起来应用。

  你在示范之前,要对示范的内容做充分的说明,将目标、方法、程序,可能的意外和危险,逐一解说,然后再做示范。比如说,想对孩子示范怎么写作文,最好先找几篇短文,向他解说文章的结构、分段、作者的构思、标点符号的应用。然后,选择一、两个题目,自己作文给孩子看,并告诉孩子自己思路的进展,然后再让孩子练习。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法,都要经过讲解、示范、模仿、练习,然后才谈得上创作。

  父母教孩子做家事,最容易忽略的是示范这个过程。许多父母没有示范怎么拿菜刀,就要孩子切菜。没有示范和训练做菜,却批评孩子不会做菜。未经示范和训练就让孩子去做,结果总是不理想,父母不免批评和责怪,到头来孩子的自我期许水准或信心将受到严重的打击。现在有许多国中和国小的孩子,确实不会做家事,不会处理自己日常生活的事务,均源自家庭教育的失当。

  父母亲应该怎么示范,才能引导孩子做有效的学习呢?我的建议是:

  (一)先做讲解,然后示范。示范时边做边说明。

  (二)示范的动作要慢,让孩子看得清楚。比较复杂的作业应分成几个阶段,分别示范练习,等到都练习纯熟,再做全部的练习。

  (三)孩子要在示范之后紧跟著做练习。父母随时注意练习的情况,适时予以校正,直到完全正确为止。

  (四)孩子做练习的时间不宜太长,以免造成疲倦。练习的教材最好力求变化。必要时可使用自我竞争的方式,比较孩子前后练习的成绩,以激励练习的兴趣。

  有一件事必须特别留意,当孩子把一项复杂的作业做错时,并非意味着全部都做错,错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指导学习的关键就是要把错误的地方找出来,加以示范和练习。而不是一竿子否定所有的努力和成就,一切从头开始。含…

《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