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父母之愛 第叁篇 教導的原則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業,也需要父母親的指導和鼓勵。

  我曾調查過許多中小學教師的意見。他們絕大部分認爲父母是否關心孩子的功課,是決定其成績好壞的重要因素。如果父母親能進一步指導其功課,孩子就會有更好的成績表現。有一位在國小任教多年的老師告訴我,在學校裏,一個老師要面對玩五十馀位學生,個別指導很難做得到。因此,父母親對孩子做些功課上的輔導,可以幫助孩子奠定良好的智育基礎。

  有些父母懷疑地說,當他自己是孩子的時候,並沒有父母指導孩子做功課的情形,爲什麼現在需要指導呢?我想這有幾個原因。首先是現在的教材比較重視思考和推理,許多作業上的問題,特別是國民小學階段,需要父母給予適當的指導,否則孩子不容易完全的理解。其次,父母親指導功課時,可以了解孩子學習上的種種情況,對他的優點加以鼓勵,對于錯誤或不明白的地方加以啓發。第叁,父母能關心孩子的學習,參與孩子的討論,可以促進親子的情感。第四,父母關心孩子的課業,可以引發孩子專心學習,涉獵課外讀物,而減少在外遊蕩或花太多時間去看電視。第五,過去父母親普遍不識字,對孩子的功課除了督促之外,普遍不加指導,現在大部分的年輕父母都關心注重孩子的功課。他們自己又受過基本教育以上,都能指導孩子讀書,如果不做適當的指導,孩子成績相差太遠,會引起孩子的挫敗感,而不喜歡讀書。如果在別的方面又得不到鼓勵,孩子就很有可能學壞。

  作家琦君在〈一篇舊稿的感觸〉一文中寫道:“這幾個孩子,一直缺少父母的關愛與教育,卻能如此正常地成長,真是非常的幸運。仔細想想,實在是因爲他們出生得較早,那時工商業還沒像今天這般繁榮,社會形態也沒有像今天這般複雜。孩子們沒有出租的小人書可看,家中沒有“刀光劍影”、“殺人滅口”的電視劇可看。西門町也還沒有彈子房,沒有黑咖啡室,沒有電動玩具。社會的引誘小,欲望低,家庭缺乏溫暖也沒處跑。如果這幾個孩子成長在今日五花八門的環境中,恐怕這位母親就沒有這樣好的運氣坐享兒女福了吧!”現在的社會風氣不同于過去,孩子如果不好好指導他做功課,多關注他們的生活,就很容易學壞。

  有一位老師告訴我說,關心孩子並不是看管孩子,逼他讀書,而是要了解孩子,指導孩子。跟孩子討論功課和學校的生活,是了解孩子和指導孩子最佳的途徑。

  另外一位老師告訴我,孩子的生活內容就是受教育。在學校的功課中,無論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各方面,如果沒有一樣值得嘉許,那就會墮落,而步入歧途。

  我要澄清一點,指導孩子做“課業”,並不是只有智育,而是包括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。這也是本書所揭橥的教育信念。不過本章所要討論者,則偏重在智育方面的指導。

  觀念與知識

  孩子智能的成長,是在一連串的資料處理(information processing)過程中培養出來的。因此,孩子練習歸納、演繹、觀察和試探的資料愈多,智能的發展愈好。資料處理的基本單位是觀念,因此孩子學習任何功課,一開始就要把每一個觀念厘得清清楚楚。觀念不斷增加,再經過整理而成爲原理原則。因此,你一定要幫助孩子把基本觀念弄清楚,孩子才能夠進一步去類化學習、思考、推理及解答問題。

  父母親怎麼知道孩子已經獲得完整的觀念呢?根據心理學家布魯那的觀點,孩子若獲得完整的觀念,就能夠說出觀念的名稱,指出它的屬性和價值,說出它的定義,並能舉出實例。觀念是從歸納事象和實例而獲得,觀念的定義是根據事實的屬性和價值界說出來的。

  孩子一開始學習,如果每一個觀念都學得正確清楚,將來在思考和推理上,就會很正確清晰。父母親如果能協助孩子,把每一個詞彙、處理資料的邏輯和思考步驟厘得清清楚楚,對孩子往後的學習才有助益。不過,觀念不是用記憶得來的,是從分辨、歸納、比較中獲得。

  孩子在學習資料處理時,除了觀念之外,就是有系統的知識。孩子的知識愈廣博,愈能引發他的思考和推理。因此,父母親有需要協助孩子閱讀課外讀物。課外讀物的選擇原則很簡單,你自己必須先讀一次,認爲它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有益,就可以買。父母先讀過的書再交給孩子讀,具有很多優點。除了能適合孩子的需要之外,父母親亦能夠在孩子讀完讀物之後,跟他討論書的內容,啓發其思考,診斷孩子閱讀的情形,好知道怎麼幫助他繼續閱讀。課外讀物內容要廣,舉凡傳記、神話、名著、自然科學等等,都宜涉覽。以下是你協助孩子閱讀課外讀物的原則:

  (1)課外讀物要由淺而深,由易而難,選擇課外讀物必須合乎孩子的閱讀能力。

  (2)孩子如果還不能閱讀,父母親可先念給孩子聽,順便解釋一些名詞和觀念。

  (3)要注意孩子是否聽得懂,是否保持專注在聽。你可以停下來,問問孩子讀過的情節,或跟他討論彼此的感想或聯想。如果孩子聽不懂你念的內容,一定要換一本比較淺的讀物。

  (4)給予孩子說故事或發表閱讀心得的機會。父母有興趣聽孩子說故事、講笑話、談科學知識,孩子一定會喜歡看課外讀物。

  (5)孩子自動閱讀課外讀物時,每讀完一篇,就要給他鼓勵,每看完一本書,就要給他一些獎勵。

  閱讀是增加知識和提高智能的重要途徑。但是,閱讀的目的不是記憶資料,而是能整理資料,成爲有用的知識。因此,父母親要采取兩種途徑來幫助孩子閱讀。第一,給孩子做導讀,先說明讀物的作者、背景、主要意義、怎麼閱讀,然後再讓孩子閱讀。第二,孩子在念完一本讀物之後,要給他機會講講主要的內容、情節或感想。父母只要聆聽,跟他討論,無需批評孩子的看法與感想,父母可以表示自己的看法,但不宜否定孩子的觀點。

  讓孩子對一本著作的人物或其中的情節發表意見,是啓發孩子思考和創造力的有效方法。

  诘問

  父母爲了幫助孩子學習功課,使他獲得的觀念更清楚,更能把握重點,思想更加周密,可采取結問的方式,激發其思考。結問是一種很生動有趣的問題過程,一問一答之間,要保持輕松,否則就失去引導和啓發的價值,切忌流爲盤問或責問。進行诘問的原則如次:

  (1)诘問可用來測驗孩子是否記得基本的知識和資料,父母發問時,必須預做答案,及時校正。

  (2)诘問可引發孩子思考及有系統的整理與比較。不過發問時要注意問題之具有歸納性和普遍性,亦需預做答案,並對孩子的答覆及時校正。

  (3)诘問亦可用來激發孩子的判斷力和價值觀念,並協助孩子自我醒覺。惟問題的性質是開放性的,沒有固定答案,任由孩子自由發揮。

  (4)評估性的诘問,是用來了解孩子的程度和學習情形,問題宜周密詳細。這類诘問,對于幫助孩子複習功課最爲有效。

  (5)啓發式的诘問,是用來澄清孩子的觀念,在一問一答之間,引導孩子發同事實真相,整理出正確的觀念。

  父母親最好是在自然情況下,以聊天的方式進行诘問。诘問可以和討論同時進行,親子之間在相互诘問與思考解答之中,蘊藏著關愛、創造和交流的喜悅。

  請注意!诘問是親子間的聊天,而不是父母對孩子的考試。即使你是對孩子做評估式的诘問,你也不能表現出考試的氣氛。因爲那樣會破壞你幫助孩子學習的良好關系。許多父母親在孩子一時答不出來時,就會失去耐性,大罵“笨蛋”,結果反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。所以,你一定要當心,當你覺得會生氣時,一定要停止,暫時保持緘默,不要再指導下去,等你恢複了以後再繼續進行。

  示範與練習

  無論你要指導孩子做什麼,都需要經過示範,然後再讓孩子練習,學習的效果才會大大的提高。例如,你要指導孩子寫字,就得確確實實地把握筆、筆順、構字等示範得清清楚楚。孩子看過之後,依照要領練習,才容易學會。父母輔導孩子做功課,無論是作文、數學、美勞和家事,以及學習待人的態度或體育運動,都要注意把示範與練習結合起來應用。

  你在示範之前,要對示範的內容做充分的說明,將目標、方法、程序,可能的意外和危險,逐一解說,然後再做示範。比如說,想對孩子示範怎麼寫作文,最好先找幾篇短文,向他解說文章的結構、分段、作者的構思、標點符號的應用。然後,選擇一、兩個題目,自己作文給孩子看,並告訴孩子自己思路的進展,然後再讓孩子練習。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寫法,都要經過講解、示範、模仿、練習,然後才談得上創作。

  父母教孩子做家事,最容易忽略的是示範這個過程。許多父母沒有示範怎麼拿菜刀,就要孩子切菜。沒有示範和訓練做菜,卻批評孩子不會做菜。未經示範和訓練就讓孩子去做,結果總是不理想,父母不免批評和責怪,到頭來孩子的自我期許水准或信心將受到嚴重的打擊。現在有許多國中和國小的孩子,確實不會做家事,不會處理自己日常生活的事務,均源自家庭教育的失當。

  父母親應該怎麼示範,才能引導孩子做有效的學習呢?我的建議是:

  (一)先做講解,然後示範。示範時邊做邊說明。

  (二)示範的動作要慢,讓孩子看得清楚。比較複雜的作業應分成幾個階段,分別示範練習,等到都練習純熟,再做全部的練習。

  (叁)孩子要在示範之後緊跟著做練習。父母隨時注意練習的情況,適時予以校正,直到完全正確爲止。

  (四)孩子做練習的時間不宜太長,以免造成疲倦。練習的教材最好力求變化。必要時可使用自我競爭的方式,比較孩子前後練習的成績,以激勵練習的興趣。

  有一件事必須特別留意,當孩子把一項複雜的作業做錯時,並非意味著全部都做錯,錯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指導學習的關鍵就是要把錯誤的地方找出來,加以示範和練習。而不是一竿子否定所有的努力和成就,一切從頭開始。含…

《父母之愛 第叁篇 教導的原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