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父母之愛 第叁篇 教導的原則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糊籠統的練習,不如一針見血找出重點加以指導和練習來得有效。

  父母親在使用示範與練習來教導孩子時,並非隨心所欲的示範,或者自己以爲對某項作業已經非常熟悉,便毫無准備地即席示範。事實上,這樣的示範往往不能達到孩子摹仿學習的需要。因此在示範之前,必須就所要示範的作業先做個准備,想想應該怎麼示範,才能使孩子看得清楚,了解個中的要領。因此示範前預先構思是必要的。其次,是對于孩子的練習必須注意及時給予回饋。什麼叫回饋呢?那就是對孩子的練習情形及時提供回應,對正確的要加鼓勵,使他有信心有興趣,並告訴他進步的情形,引發他不斷練習的興趣。對于不正確的部分,要找出原因,重新示範,再做練習。

  示範與練習,就是行爲心理學所謂的訓練模式。這種模式已成爲教學心理學上普遍使用的方法或技巧。它的程序是設計(准備)——示範——練習——回饋。它的用途很廣,不但可以用做一般學校教導課業、體育和態度訓練之用,而且在專業訓練方面也普遍采用。

  探究

  探究是父母親協助孩子發展求真的態度與方法,增強其好奇心,培養其獨立學習與研究的精神。探究是讓孩子處于平常的生活條件下,去處理原始的資料,追求第一手的知識。因此孩子所學到的是思考與創造,而非記憶一些書本上的死板知識。

  探究源自孩子的疑問。經由疑問而帶動追求答案的動機。過去教育家們一向批評我們的教育過到偏重記憶,于是鼓勵孩子多問問題,父母也都能本著這個原則,引導孩子發問,孩子們發問的風氣普及多了。當然,這是一個好的現象。但是這種發問的風氣,卻未能帶動孩子真正探究,而只是像嗷嗷待哺的孩子,等待著大人給他們答覆問題。這一來孩子充其量只是變成一個主動的記憶者,而不是自動的發現者或探究者。

  過去我教過不少家教,也曾在中學任教,我發現學生問了許多問題,似乎是爲了滿足老師要他發問的希望,才一個接一個提出問題。每一個問題又是那麼死板沒有創意。那時我已估認到“探究”的重要。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探究的習慣,把孩子轉變爲自動的學習者,有處理資料的強烈動機,只是發問,還是免不了死記的窠臼。

  探究的習慣使孩子肯在所面臨的課業問題中,自己尋找答案。將來也能遷移,在做人做事方面,不斷能探究尋找新的答案。探究的習慣和能力,是一個人能充分應用其智能的表現。心理學家史其曼(R·Suchman)認爲所有的知識只是暫時的答案。新的知識將因新的探究而發現。因此孩子必須知道沒有永恒的知識,同時要經常以好奇之心面對困惑,主動探究。引發孩子探究的基本原則是:

  (1)孩子因爲困惑,很自然地引發探究的動機。

  (2)鼓勵孩子搜集資料,設法回答問題。

  (3)父母必須指導孩子認清問題的所在。

  (4)要指導孩子探究的過程,從搜集資料、提出假設、考驗假設而至問題獲得解決,都要弄得清楚。

  (5)探究所重視的是方法與過程的訓練,因此在指導時必須注意活生生的推論。

  比如說孩子跟你談到日光與種子發芽的關系,你便可以利用這個困惑的問題,鼓勵他做個實驗。首先要鼓勵孩子查閱資料,了解陽光對種子發芽究竟有什麼影響,然後提出假設,並設計一個實驗;比較有陽光照射與無陽光照射兩組種子發芽及成長情形。孩子在一次實驗之中,所能學到的不只是證驗某些假設,更重要的是訓練了他的推理、實驗設計及周密思考的能力。

  指導探究的步驟遭遇問題——搜集資料和澄清問題——提出假設與實驗設計——試驗與觀察——提出報告。在探究過程中,父母親要指導其全部試探過程,支持他不斷試驗和觀察,直到把報告的結論做出來。

  引發孩子探究,不是要訓練他成爲一個科學家或專業研究者,而是要培養孩子求知的態度與思考習慣。

  許多父母親會抱怨說,他自己並重不懂得實驗和探究,無從指導孩子。又何況在學校已由老師指導,何必多些一舉呢?其實,只要你肯抽點時間費心跟孩子一起探究,就等于指導了孩子。另一方面在學校所學的實驗,跟在家裏由父母親陪伴做各種探究,對孩子感情與智能的成長,有決定性的好處。因爲那既是愛的交流,又是求真的訓練。當人格的成長與知識的探究結合在一起時,孩子所得到的才是活生生的能力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固然需要老師,但更需要父母。這正是完形心理學家提出整合教育的重要原因。

  父母爲孩子打下的心智發展基礎,是他日後得以不斷成長茁壯的主要源泉。

  討論

  現在一般的父母忙著自己的工作或事業,早出晚歸,很難得有機會跟孩子談話。即使晚上的時間,父母各忙各的,閑著的時間又都用來欣賞電視,于是親子間的交談很少,許多孩子的語言能力因此受到影響。親子之間,如果能抽出時間,安排一些討論的活動,不但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益,對于親子情感的交流亦有幫助。

  當然,討論本身就是激發思考,增廣見識,並有助于知識的系統化。父母若能在茶馀飯後跟孩子很自然地討論一些問題。無論是課業上的,生活上的,乃至各類時事,都能對孩子有益。

  討論必須有一個主題,父母要多鼓勵孩子針對主題說話。在討論過程中,親子雙方都可各抒己見,互相激發。討論是可以就對方的意見提出自己的看法,但必須維持禮貌與和氣。

  在討論時,父母親不能責罵孩子,訓斥孩子。討論是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雙向溝通,而不是上對下的教訓。討論之後,最好由孩子來做結論。當然,討論會也是在父母指導下,由孩子來主持。孩子在主持小型討論的經驗中,不但學會如何表示意見,折衷兩個不同的觀點,更重要的是學會尊重別人的態度。

  在討論會的當時,孩子可能說出許多感受,這是教導子女行爲的回饋,從中你很容易發現,那些教導行爲需要修正,那些教導方式值得加強。另一方面,孩子本身的行爲也在與父母親的討論中得到回饋,它使孩子在很自然的情況下發現大人對其行爲的看法,從而引發其反省與改正。

  另外,還有一種與討論很相像的思想激發方式——腦力激蕩會談(brainstorming session),又稱爲腦力震蕩術。它不但能引發孩子創造思考,父母也可以從中獲得教導孩子的寶貴靈感。進行的方式是先由父母說明待解決的問題,必要時可以加插一段事實的描述或一段電視影片(有時候,你可以在看完一個電視節目時,利用它作爲題目進行腦力激蕩),然後由孩子發表意見,提出建言或解決的方法。提出意見愈多愈好,所有提出的意見都被接受,參加激蕩的家庭成員之間,不相互討論和批評,自己可以不斷思考,提出不同的意見。所有被提出的意見都由孩子記錄下來,等到大家都發表完畢,再行整理、討論和歸納。腦力激蕩術的主要目的是激發每個人的思想以解決問題,當然它必須在安靜輕松的情境下進行,才會有較好的效果。

  比如說你跟孩子共同以“如何維持家庭整潔”爲題,進行腦力激蕩。首先你必須說明什麼是腦力激蕩,並說明特性及過程。然後你把家庭整潔的問題做了一段說明,接著讓孩子和家裏的每一成員開始發言。在激蕩過程中,父母必須引導孩子從多方面去思考問題。例如家裏爲什麼不整潔?怎麼維護?如果有人破壞整潔怎麼辦?……這些子題和解決之道,都在相互聆聽對方意見中,激發新靈感,而提出新的看法與建言。最後把所有的意見加以整理,進行討論和歸納,再整理成具體的計畫作法。腦力激蕩術的用法很廣,你可用來共同思考某些功課,例如“做一項實驗”、“如何進行一項人物訪問”等等,都可以透過這種技術來共同思考擬訂計畫。

  父母無論使用討論或腦力激蕩術,一開始總不免遇到困難,因爲許多孩子平常就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意見。不過千萬不要灰心,只要試過幾次,他們就能學會表達意見,而且愈做愈起勁。

  在民主的社會裏,最重要的能力是意見的表達與溝通。民主社會所以能快速進步和機敏的反應社會需要,完全靠著溝通。孩子具有好的表達意見能力和溝通技巧,就能在民主社會中獲得較好的適應。

  第十一章 待人處事的訓練

  要想孩子將來在社會上有良好的適應能力,生活過得愉快,從而産生充實與和諧的感受,就得有好的人際關系。人際關系建立在個人的感受性上,它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情感的交流,意見的溝通和價值觀念了解。因此,人際關系不止表現于待人的態度,也深深地表現于對事務的處理上。它不但是人緣好壞的原因,也是能否善待自己的關鍵所在。

  人際關系還涉及到個人潛能的發展。因爲人際關系好的人,表示他的感受性好。他具有自覺和清醒的能力,能夠善解人意,同情別人,又能把握住人際之間的分寸。一個人能分辨人際,寄以同情,而予以包容,就能顯現其偉大的親和力。因此,人際關系好,容易與人相處,溝通意見,相對地領導能力增強,事業發展的機會提高。

  人際關系的好壞,也關系著心理健康。有些人對別人的意見和情感視若無睹,不能了解別人的處境,所以言行經常傷害別人,別人也把他當作異數來看待,因而産生恨。日常生活不能考慮到別人的人,永遠是別人敵意的發泄對象。

  感受性不是從書本上得來的,它是從生活的實際體驗中獲得的。所以,你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感受性訓練,給他一些人際關系的教導。這樣,孩子長大之後,才會是一個能過正常社會生活的人。

  我經常聽到父母親抱怨自己子女的說話態度不好、不講理、撒謊、自私自利等等。事實上,這些現象都是孩子人際關系發展上適應不良的現象,有待你協助他去克服。

  孩子的感受性不是一天能培養起來的,因此你要長期的培養他,教導他。如果你不注意這方面的教養,一旦發生問題,要想糾正就事倍功半了。

  …

《父母之愛 第叁篇 教導的原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