茲介紹幾種教導孩子人際關系及提高感受性的方法如次:
角色扮演
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,有自己的價值觀念,不同于別人的看法和心理需要,而且情感經驗和適應方式都不一樣。大家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裏,彼此角色不同,爲了和諧相處,就必須彼此了解,透過溝通和妥協,消除歧見,減少摩擦。我們可以肯定的說,如果一個人不能了解自己,就無法控製自己和改善自己與別人與別人相處之道。不能了解別人,就無法尊重別人,跟別人和諧相處。而角色扮演則是幫助一個人了解自己和別人,並提升待人處事的感受性之有效教導方法。
在日常生活當中,偶爾你可以采取角色扮演來教導孩子。所謂角色扮演就是假設一個情境,或一個沒有結論的故事,讓孩子扮演其中的角色,對該假設情境做反應。在扮演之後,立即就扮演時反應的情形,跟孩子做討論,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觀念。
以下就是一個有趣的扮演實例,有一位母親在孩子吃過晚飯和做完功課之後,笑咪咪的對國小叁年級的孩子說,我們來玩一個遊戲。他說,有一個少年叫小明,幫父母親照顧雜貨店。有一個顧客來買東西,多付了五十元。小明正缺錢買故事書。小明發現時,手裏握著那多付的五十元,站在門口遲疑地望著既將離去的顧客背影。
母親:“孩子,你認爲小明會怎麼做?”
孩子:“我想他會把多出來的錢放在自己口袋。”
母親:“爲什麼?“
孩子:“因爲他缺錢用。”
很明顯地,孩子在這個情境中扮演小明,並已表現出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態度。這個反應並非表示:如果換上他自己,就會把錢放在口袋。這個反應只是引發了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——小明這樣做對嗎?事情會怎麼演變呢?于是母子兩個人開始進行討論。
母親:“你對小明這樣做有什麼意見?”
孩子:“我認爲不好。”
母親:“爲什麼。”
孩子:“那個人一定會回來要回五十元。”
母親:“小明可以跟顧客說,他並沒有多付。”
孩子:“那顧客一定會告訴父親,父親知道了就會責罰小明。”孩子的父親在一旁傾聽著,這時也參加討論了。
父親:“小明一定會感到難過。”
母親:“爲什麼?”
父親:“因爲他做了虧心事。”
母親:“小明要怎麼辦才好呢?”
孩子:“他應該及時叫住那位顧客,告訴他多付了五十元,然後把錢退還給他。”
父親:“但是,小明沒有錢買故事書怎麼辦?”
孩子:“應該向父母親說明自己需要用錢。”
經過一番討論之後,孩子對一件事情的了解及對別人的看法有了相當深入的認識。這時父母親可以要求孩子扮演一次小明的角色。
小明:“先生!你多付了五十元!”
顧客:“噢!謝謝你!你很難得。”
這時,母親又提醒孩子,如果小明已經把五十塊錢放到自己的口袋裏去了,你是小明,你應該怎麼做呢?
小明:“媽媽!今天我做錯一件事。”
母親:“發生了什麼事啊!”
(小明把事實告訴母親)
母親:“我們要把錢退回給顧客!以後要及時退回多付的錢。嗯!這是你要買故事書的錢。”
這是一個簡易的角色扮演。如果家裏有二個以上的孩子,都可以讓他們一起參加扮演。角色扮演有很多功能或用途,包括纾發孩子壓抑的情感,了解自己的態度、價值和感受,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思考和技巧,了解孩子的需要。
角色扮演至少要有叁個人,因爲有了叁個人才有客觀的第叁人參加討論,提供第叁者的看法,幫助孩子認識事情的真相,而了解彼此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。
角色扮演的步驟如次:
·准備:由父母親說明角色扮演過程,介紹扮演的故事,使用的故事應具備多元性、發展性、價值判斷性,好讓孩子充分發揮和學習。例如張叁向李四借錢,約好今天送還。張叁在送還李四錢的途中遇見某甲,某甲因急用向張叁告貸……。再根據故事決定孩子扮演的角色。
·決定扮演的角色:由兩個孩子分別扮演張叁和李四。
·需要一個客觀的觀察者:如果沒有第叁個人,就以父母擔任。
·開始扮演:由孩子演出故事的結果。
·討論:共同討論其反應的意義和價值,並提出較好的反應方式。
·再扮演:依據提出的建議來扮演原來的角色。
·由父母做一次結論與說明。
在角色扮演中,父母切忌說教,而要當一個有興趣的旁觀者,樂觀故事的進展和討論,指導孩子從扮演中獲得情感與價值觀念的認知。父母親以遊戲的方式,協同家裏的成員和孩子,進行角色扮演,是一種生動而增進彼此人際關系的教育活動。
與角色扮演很相像的一種教導活動是心理劇。可以由兩個孩子以上,自行即席編演一個故事,在表演中,由孩子直接互相回饋,了解彼此之間的情感和意見。必要時,在心理劇演完時,由父母指導,做適當的討論,以加強互相回饋的效果,從而學習到正確的相處之道。
試驗訓練
試驗訓練(laboratory training)又稱爲小組訓練(T-group),是在一九四七年時發展出來的一種教導技術。當時心理學家勒溫(Kurt Lewin)發現社會變遷太快,使得一般人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零件,産生了被隔裂的角色,而無法體會到完整的個人認同。加諸大部分的人都在一個大機構裏工作,也産生了孤立與無助的感受。當時心理學家們希望設計一套小組動力的技術,對社會變遷發出積極的影響,經過一連串的集會和討論,提出了所謂訓練小明的觀念。
現在我們把訓練小組用在家庭教育上,它是協助孩子發展待人處世態度和增進彼此了解的有效方法。這是由孩子和家庭的成員,共同討論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問題。例如怎麼分工做愛事,決定到那裏去旅行,討論菜單等等。由父母、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員共同討論。這時,由于大家意見不同,表現的態度也不一樣,也許會爭得面紅耳赤,也許會爲芝麻小事而賭氣等等。在爭辯過後,讓大家平心靜氣的說出心中的感受,從別人的感受中獲得回饋,而發生自覺,從而改進或提升自己的待人待己之道。
有時父母可以用錄音機或錄影機把彼此間對答的情形錄起來,事後要求每個人平心靜氣地去聽聽自己剛才的表現,再說說自己的感受,引發檢討不能溝通的原因,然後提出改進之道。
試驗訓練最好是由幾個年齡相近的孩子共同組成,共同討論或處理事情,然後在不知覺中將他們的活動錄下,供他們回饋檢討之用。在進行試驗訓練之前,父母應先設計一些引發孩子討論或活動的計畫,最好以能引起孩子們對抗、排斥、紊亂、強烈競爭、不公平等反應的事例爲宜。因爲這樣才能引發他們真正的反應。在進行當中,乘著他們不察覺的情況下予以錄音或錄影,然後,在活動完畢時放給孩子聽或看,再讓孩子把心中的感受說出來,並討論發生困難的原因。
根據心理學家白克和穆頓(Black & Mounton)的看法,試驗訓練的過程是:不適當的行爲——發現——回饋——領會與改進。換言之,即由幾個孩子一起或由父母參與,面對一些不適當的行爲所引發的爭執與困擾,發現爭執與騷亂的原因,彼此相互回饋感受,而領會出應有的正確行爲與態度。
父母要采取這種教導方式,必須先培養自由民主的氣氛和孩子的安全感。平常被嚴格管教得謹言慎行的孩子,很難從這種指導活動中獲得學習效果,因爲他可能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見。在虛應故事中,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回饋和醒覺。
管得太嚴是壓抑,無法使孩子突破現有的種種習慣行爲,産生創造力。從自我醒覺中建立自我控製,要比用懼怕來約束行爲來得幸福、健康和有效。
自我控製
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會抱怨孩子缺乏自製,不能自我控製。比如說孩子在睡覺前下定決心要早起,第二天還是睡懶覺。自己說以後要多花時間溫習功課,結果坐不到半小時就去看電視。這種不能自製或自我控製的現象,不止孩子如此,大人又何嘗不是呢?有多少人想讀好英語,結果只有叁天的耐性。我們也看到許多人戒煙,結果戒了好多次還是戒不成。又有多少人想改掉自己的急性子,雖多次的忏悔,還是依然故我。這都是不能自我控製的問題。
一個人能否自我控製,顯然決定了他的行爲品質。它不但影響自己的前途、事業發展、適應和幸福,也影響到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系。因此,父母親必須教孩子自我控製。
孩子不能自我控製,是父母親最頭疼的事情。但是不能自我控製的行爲,總是要到國民小學五、六年級以後才明顯化。那時父母親最普遍的反應是責罵。許多孩子就在父母責罰管教下,被動地控製自己的行爲,這種情況並不能有效地建立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。因爲父母或師長看不到的時候,就有可能故態複萌。不過,被動的管教要比不加聞問要好。我發覺許多不能自我控製的人,是因爲小的時缺乏管教,沒有培養正當的習慣,才衍發出不能自我控製的態度。這些不能自我控製的孩子,將會走上“近墨者黑”的不幸之路。
父母親爲了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控製的行爲,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,並且要從兩方面去幫助孩子。首先要找出不能自我控製的行爲。例如孩子放學回來,一骨碌往外跑,不肯靜下心來複習功課,或者不能專心讀書;心猿意馬,走來走去,功課不能按時完成,諸如此類,都是孩子不能自我控製的現象。事實上,許多孩子學業成績不如理想,都是因爲不能控製自己,不能安靜下來看書所致。另一方面,有許多孩子則因爲禁不起物欲的誘惑,不能自我控製,跟著壞朋友在一起鬼混,铤而走險。當父母親發現這類問題時,就必須設身處地爲孩子想一想,跟孩子平心靜氣地談談“不能自己”的後果,引起孩子的覺悟,以斯自動想要控製自己的不適當…
《父母之愛 第叁篇 教導的原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