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父母之愛 第二篇 激發孩子的潛能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許多學生都有在夢中解答數學題的經驗,他們清楚地做了解答。不過有些人沒有及時記下來,到了第二天又遺忘了。

  (二)價值判斷的功能。在作夢時以夢的方式做了道德的判斷,告訴自己是否做得對。不過這一類的夢,經常以象徵的方式出現。必須在親子輕松的談話中去自行領悟。父母親不能替他做推斷或下結論。

  (叁)洞識的功能。這是夢中的創造活動,例如苯環(benzinc ring)的發現者卡克爾(Kekeul),是十九世紀德國化學家,他對苯的分子式百思不解,最後在夢中夢見一條頭咬著尾巴的蛇,醒來時領悟到苯的分子式是一個環。

  (四)欲望得不到滿足的補償。例如受到饑餓的人,會經常夢到食物。渴望到到某種玩具的孩子,會在夢中得到它,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。

  父母親知道這些夢的功能之後,便應該重視孩子的夢,多鼓勵他們記下夢境,多聽聽他們的美夢或惡夢。不但能幫助你了解孩子,也增加許多學習討論上的情趣。茲建議幾項原則供你參考:

  (1)給孩子機會討論或敘說夢境。

  (2)你是很有興趣的忠實聽衆,不妄加推斷,結論由孩子自己來發現,也未必一定要有結論。

  (3)不必爲孩子解夢,更不該與迷信的解夢扯在一起。

  (4)夢很容易遺忘,你可以鼓勵他一早起來就記下來。

  (5)把這種“說夢”的活動當作有趣的交談,不要把它當作業來做。

  在孩子的生活中,一切事物顯得美妙動人,各種嘗試都想去做,因此父母親會給很多的限製或處罰。這些被抑製的情感和意念就落入潛意識的底層,只有在夢中才出現。父母親如果有機會讓孩子“說夢”,則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
  奇想

  孩子是奇想(fantasy)中成長,奇想帶給他們樂趣,供給他們想像力,同時還引導他們産生探討和預見的能力。

  奇想是透過父母引導進行的。要孩子根據一個情境去想像,並說出感受。想像時要輕松、專心,不要被打斷,要把它當成一個遊戲來玩,對孩子較爲有益。比如說你出這樣一個題目:

  (一)你想像你是一顆種子,在地上發芽成長。你是什麼植物?你在成長過程中對四季的經驗怎樣?你紮根的經驗怎樣?你的根、莖、花和葉如何?各有什麼經驗?你對太陽光的感受如何?對風、雨的感覺如何?設身處地把自己當那棵植物來加以想像。

  (二)你站在山腳下正准備登山,山很陡。接著做奇想。

  (叁)你走進山林,看到一個很深的地塹,走到深處則見一片火海,旁邊坐一睿智的老人。接著做奇想。

  父母親用這種引導性的情境,讓孩子接下去做奇想。這往往能導引孩子內心的情感和灼見,並能有助于孩子自我了解。在進行中,要讓孩子以自然的方式發展他的想像。不過,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,恐怖或具有威脅性的主題對孩子而言,最好避免使用。

  直覺

  直覺的感受,經常蘊藏著真知灼見。在玄學家的觀念下,直覺是一種超感的、情緒的、理性的心理意識,它可能導向一項真理的認知。而且,直覺經常與夢、冥思和其他意識的感受相伴出現。直覺經常是短暫而且自動閃現的出現,而不是從推理尋思中獲得。

  直覺臆像的一閃,往往是人類發掘真理最豐富的來源。但我們卻常常予以忽視,在教育上一味強調智能,以爲智能才是開展潛能的唯一重點。無可懷疑地,智能、推理和知識的教學是重要的,但是直覺的訓練對孩子而言一樣重要。

  心理學家魏爾(A·Weil)指出,曆史資料不斷告訴我們,聰明睿智存在于對真理的直接訊息上。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視它,以便保持心靈的正常活動。輕松和專注是使我們從自我意識中解放醒覺,並帶來直覺知識的最佳方法。它們也是真正打開心扉,讓心智能不斷衍生新知的有效途徑。當然,想像也是人類引發直覺,而綻開智慧與創造的方法之一。這些方法在藝術的創造與科學的發現上,卓有價值。

  現代的教育觀念非常注重潛能的發展,因此有關孩子的直覺訓練漸漸被接受。基爾德(R·Gerard)指出,直覺訓練最初的練習是:

  兩個彼此不相識的人,面對面坐著。讓他們有幾分鍾的松馳、靜默。然後靜靜地注意映在你跟前的人,對你所引起的感受、情感和想法。不要解釋或者故意規避,只是單純的注意它。注意任何從你腦際、視野、聽覺或運動感覺的臆像。然後扪心自問以下問題,來引發你的臆像。如果他是動物(或植物)他會是什麼動物(或植物)?假使他是光線,它會是什麼顔色和強度?他會是什麼樣的聲音?假使他是大自然的任何一部分,他會是什麼品質?

  練習直覺必須要不怕錯,而且要從心中直接泛起一些臆像,這樣才能練習引發有用的直覺。直覺未必是對的,但是直覺能給我們許多“點子”,從點子裏再去篩選,加以證驗。

  直覺大致可分成兩大類,一種是基于感覺線索的直覺,另一種是無需感覺線索的直覺。訓練孩子每天傾注自己的感覺和情緒經驗,不止能使一個人提高直覺感受的程度,同時也能提高“自覺”(self-awareness)。因爲它有助于孩子的自由抉擇行爲之發展。另一種直覺是純粹直覺,這種直覺是一種能洞察自然事物,能超越于時空之限製,而體察事象。

  孩子都有一種直覺的能力,不管是感覺直覺或純粹直覺,父母親應該有耐性去認識它,讓他們表達。用寓言、繪畫、美勞或創作,都能引發他的直覺靈感。

  冥想  

  關于冥想或冥思(meditation)是什麼,最近已比較受到重視。同時也有少數學校開始嘗試教導孩子冥思。在這一節裏,我不是在傳授冥思,更不是傳播冥思的觀念。我的用意是新一代的父母不可不了解冥思是什麼。也許有一天,你的孩子回來告訴你,他要學超覺靜坐(Transcen-dental Meditation,簡稱TM),你才不會做了一些錯誤的引導。

  冥思是通往超經驗(transpersonal experience)的坦途。要進入冥思,大致可歸納叁個基本的途徑,即專注(concentration)、空(emptiness)和自我的觀點(self-expression)。

  (一)專注是靠導注到身外的單純物或顔色或聲音,由于專注而神入,進入一種安定忘我的心境。

  (二)空無是萬緣放下,什麼都不想,而入于靜定。但事實上這很難,所以有些指導老師另尋找替方式幫助學者入定。

  (叁)自我觀點是專注于內在的自己,無需壓製自己的思想和臆像,只要思緒泛起,便不加推論或判斷地,如原來的樣子察覺它,而使其浮現意識層面自然消失。至于如何進行冥思,應由有經驗的教師教導。

  孩子學習冥思,究竟有什麼好處,我想這才是父母親所關心的事。根據一九七0年史丹佛大學“創造智能科學”課程對超覺靜坐的研究,發現它是一種自然的方法,可使心靈得到較精神致的體驗,體驗到思想的更深層次而達到思想的最精細狀態而超越,接觸思想的源泉、無思的醒覺和純淨的智能。在生理上,哈佛大學醫學院在一九七二年亦曾發表研究結果,發現它對身體健康確有助益。

  紐約艾徹斯特公學(Eastchester Public School)透過“創造智能科學”課程,教給學生超覺靜坐,經過研究發現下列結果:

  1、學生的成績提高。

  2、學生與學生相處的和諧情形好轉。

  3、學生跟教師與父母相處的和諧程度提高。

  4、濫用藥物減少。

  此外,學生超覺靜坐對于戒除濫用藥物亦有明顯助益。貝思和華斯(Benson & Wallace)發現,一千八百六十二名受試者當中,有百分之七十九的人吸食大麻煙,經過六個月的超覺靜坐後,只有百分之叁十七的人繼續吸食,但到了二十一個月,已減低到只有百分之十二。這些未戒除大麻煙的受試者,有百分之八十叁的人吸食量比原來減低很多。美國麻州教育廳也支持學區內傳授超覺靜坐,用以戒除學生吸食或施打麻醉藥品,效果也很好。

  有關冥思的課程,除了超覺靜坐之外,尚有瑜珈、禅定等,這些心靈訓練課程對人類心靈陶冶均頗有益處。當然,我的意思不是要你督促孩子也去學。若要學習它,必須正確得法,找合格有經驗的老師指導,不宜自行胡亂摸索,或者對孩子做出錯誤的導引。

  

《父母之愛 第二篇 激發孩子的潛能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