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之愛
鄭石岩
第叁篇 教導的原則
提要
正確的教導原則是傳遞父母之愛的最佳途徑,教導錯誤,將引致愛之適足以害之的結局;教導得法,不但孩子的智慧得到啓發,功課日益進步,孩子在待人處世上也必然和諧。而且親子之間的情感也更爲融洽,我想這就是天倫樂的所在。
本篇主要的目的,就是告訴你如何做一個稱職的父母,怎樣有效地教導孩子,指導其功課,維護其身心健康。
父母對子女的愛,是透過有效的教導方法,引導孩子,啓發孩子,以促進其身心的成長。因此,教導的方式的技術,決定了愛的品質。
在親子之間,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情況並不是沒有;愛之深責之切,而導致親子的對立者比比皆是。因此,教導的方法,是每一位父母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。
教導的目的不是爲了管理孩子,不是他服從命令,遵從庭訓,也不是阻止他惹麻煩;而是要他在疑惑中學習醒覺,在失敗中吸取教訓與經驗,在日常生活中認知與成長。所以教導本身就是接觸孩子的錯誤與失敗,並引導他向成功。要他面臨未知的困境,從中學會待人處事的能力。父母要在孩子學習與成長過程中,容許並接納孩子的錯誤,但期待著透過教導,使孩子走向成熟。
教導方法很像一種烹調技術,你所用來教導孩子的種種計畫和材料,就像廚師的烹調材料。你調配得好,就能做出好菜,讓孩子的心靈享有美食,孩子也就一天天健全的成長,顯露出活潑、朝氣和睿智。反之,若把原本很好的材料,糟蹋成不堪入口,那就不能責對孩子不上教了。
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指導,才能有效地學習。世上無師自通者,畢竟少數。作爲父母的天職就是教導孩子。如果你不講求一點方法,就很難如願以償,獲得舐犢情深之樂,享受“有子萬事足的快樂”。
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觀念,養子不教是父母的過錯,養是容易的,教確實很費心血,很多人因而疏忽,而沒有盡應盡的責任。孩子跟母親之間有著與生俱來的子宮締結關系,所以才有母子連心之說。孩子跟父親則存在著倫常的相屬意識,所以有舐犢情深之喻。如果子女長大,因爲沒有接受好的教導,而生活于顛沛困境,適應發生困難,父母都會因此而心酸落淚。子女是你延續後代的生命現象,當你看到他走向成功時,你會發現自己感受到無比的豐足和得意,那就是生命意義的一部分。
你的孩子正期待著父母之愛,他得到你正確的愛而成長茁壯。你因爲得當的教導使孩子走向成功的人生而欣慰,這就是倫常的意義,是兩代互相平衡的生態契機。
講求教導的方法,才能真正把心中的愛傳遞出去,溫暖孩子的性靈,點燃光明的生之希望。
第八章 做一個稱職的父母
一個人要想做父母並不難,只要結婚生子,或者認養孩子就成了。但是要做一個好父母,就不是那麼容易了。古人說“天下無不是的父母”,這句話乍聽起來,父母好像很好當,但是倒過來想想,就不得不省思一下自己是否做到“沒有不是”。
比如說,父母親自己不以身作則,不循規蹈矩;平常生活懵懵懂懂,遊手好閑,不重視公共秩序道德,孩子當然也就仿效學習。日積月累,父母的身教不好,約束困難,孩子就很容易誤入歧途。這又怎麼稱得上是“沒有不是的父母”呢?
民國七十五年父親節的前夕,臺灣電視公司的新聞節目,播放訪問兒童文學作家林良有關怎樣當一個現代好父親的意見。林先生說了叁點,大意是說:
(1)讓孩子有自由發展的機會。
(2)要常常反省,避免傷害了孩子。
(3)能夠跟孩子做一個永久的朋友。
我認爲林先生所談到的,已經涵蓋了做一個好父母的原則。這是很值得現代父母時時自勉的叁個教子銘訓。現在我要針對怎麼做個好父母,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。
當然,做父母的人,第一就是要有愛心,要打從自己言行舉止中流露出來,像光一樣照亮自己的孩子,孩子才會有個光明的人生。父母之愛表現于對子女的關懷,對其成長的需要負責,重其個性和彼此之間的了解。不過要有這樣的表現,必須具有以下幾個條件。
耐心
無論你的孩子是男是女,是內向或外向,是活潑或是文靜,資賦高或是低,體能好或不好,都絕對需要你的耐心關注。有耐心才能發覺孩子的成長情形和需要,有足夠的時間發掘其優點,有效的鼓舞孩子的學習動機,才不會因爲一時的憤怒,傷害孩子的自尊和安全感。
耐心的教導孩子,有助于培養平心靜氣的習慣。平靜不只是一種美德,也是孩子將來能夠穩紮穩打,水滴石穿的性情根基。
什麼叫耐心?耐心是你能等著,讓孩子把話講完。在責備孩子之前,騰出時間,把事情弄清楚。請記住!沒有讓孩子把話說完,就自以爲是的答覆孩子或責怪孩子,是父母的毛躁,孩子很快就學會你的毛躁。沒有耐性把事情弄清楚,率爾下批評責罵孩子,就會傷害孩子。孩子將來也會跟你一樣急躁。
比如說,孩子從學校放學回來,興致勃勃地告訴父母說,他在學校看到豆子發芽的經過,不到幾個鍾就從一顆豆子長成綠油油的豆苗。有些父母親可能直覺的反應道:“少說瞎話,那簡直是騙人!”或者說:“你什麼時候學會撒謊!”等到孩子很認真地辯駁說:“我是在學校的電影裏看到的。”父母親則又很可能說:“傻瓜!那是電影,是假的!是攝影師拍下來的!”所有的對話,急急躁躁的就此結束。孩子被弄得滿頭霧水。更糟的是這段交談使孩子得到兩個觀念:第一,學校的電影所告訴他的豆子發芽過程是假的。第二,我好笨。
就這個例子而言,父母親應該有耐性地聽完孩子的說明,然後告訴他整個發芽過程是經過長期拍攝和“縮時技巧”與剪輯之後,才製作出來的影片,事實上,豆子長得很慢。另一方面你還可以向他解釋“縮時技巧”是什麼。
耐心地聆聽孩子的陳述,你會發現孩子的好奇心美得像晶瑩剔透的珍寶。他們確實能夠協助你學習到以前你沒有注意過的問題。同時能使你有機會協助孩子,打開他求知的心扉,而喜不勝收。
父母親對孩子的誤導,最常見的原因是由于急躁,比如說,孩子弄得滿身是汙泥,從外頭回來,大部分的父母會怒目責難,不問爲什麼,就罵得驚天動地,說他像豬!像沒有人管的“小乞丐”。其實,你只要平心靜氣的問他,孩子可能會告訴你他們玩了一個非常精采有趣的團體遊戲——躲貓貓。連你聽了都會因爲情節的滑稽而捧腹大笑。
請記住!孩子是在歡笑中學習和成長。快樂往往存在于那些小事情之中。這就是最活潑的生活教育。
做父母的人當然也不是聖人,更不是神。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緊張,爲孩子不聽話或不守規矩偶爾發脾氣是免不了的。但這並不能影響你的耐性。脾氣偶爾發作,一旦過去,就必須像過天晴一樣,讓孩子正常地陶浸于你的煦陽春風之中。
有節製的發脾氣,使孩子品味到“道德權威”的訊息,這是孩子將來能夠向上和表示負責的砥砺。在我的輔導經驗中,許多孩子被嬌生慣養,從來不給他一點強製和責任,沒有接受過父母生氣時傾盆甘霖的洗禮,而變得“道德無能”。他們只有享樂,不知道責任,或者懦弱得無法承愛打擊。
請記住!你可以生氣!但不可以粗暴不講理。你可以生氣而訓斥孩子,但決不可以傷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。
孩子的心智成長不是一蹴可幾。因此你要有耐心地去開導他。在教導過程中,父母的耐心就是孩子成長的力量。不要因爲孩子一再叮咛而仍舊犯錯就因此失望,你一定要有耐心地再教他一次,並細心地去發現再犯同樣錯誤的理由,而改變你的教導方法。比如說,孩子做作業時,經常會粗心的把題目看錯。你已提醒他很多次,還是一再犯錯。這時你要保持耐心,仔細觀察他工作的過程,發覺犯錯的原因,加以指導。萬不宜只是一句:“你怎麼搞的!老是這麼粗心!以後一定要細心!知道嗎?”這樣就是草草結束一次極爲重要的學習指導。
孩子細心與否是一種工作習慣,它有待父母親耐心的觀察,找出犯錯的症結,嚴格予以糾正。許多人的失敗源自粗心,但卻推卸責任,把它推給上帝或命運。父母親一定要耐心地教導孩子,避免孩子染上這種推卸的習慣。
耐心地觀察孩子,仔細發掘孩子的優點和缺點。對優點給予鼓勵,對缺點給予有效的指導,這是成功教導的一項原則。不過你必須注意,父母親不是偵探,成天偵察孩子,揭露孩子的隱私。
父母親是否有耐心,跟自己的心理生活空間有關。不過心理空間中可以爭取的,只要你提醒自己“別急!”“待會兒再罵你!”你就不會爲孩子的事情氣急敗壞了。
安全感
缺乏安全感的父母,是導致教導上一再錯失的重要原因。不安全感不但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,也會影響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學習態度。因此,父母必須具有安全感,才能夠把孩子教好。
缺乏安全感的父母,最明顯的教導行爲特質是限製孩子的活動;過分驕縱孩子,以致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磨練,孩子經常留在家中,缺乏冒險活動,連上學都由父母親接送。這些孩子往往不知道真實的生活是什麼,他們最容易整天看些奇幻小說,收聽電視和音響,只知道向父母拿零用錢,而不知道什麼叫責任。
許多父母由于自己缺乏安全感,而不讓孩子接觸産生自卑感的境況。例如避免比賽和競爭,很少給他足以啓發奮鬥向上的工作,結果孩子變得只憑個人好惡,而不能按原則行事,他們不但沒有克服困難的毅力,連最起碼的責任感也沒有。
怕孩子受苦,就會造成驕縱與溺愛。一個有安全感的父母則認爲除非真正危及孩子的安全,他們教導孩子,凡是應該做的事,無論喜不喜歡都要做,凡是不該做的,就是想去做也不可以做。
許多父母親從孩子七、八歲起便開始教孩子做家事。到了十一、二歲,除了能做打掃清潔…
《父母之愛 第叁篇 教導的原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