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工作外,已經能夠做飯洗衣服了。這對于放心不下的父母來說,可就難了。他們擔心孩子做飯會燙傷,怕切菜會割到手,顧忌孩子發生意外。結果許多應該讓孩子做的事都沒有讓他做。
當然你教孩子做家事必須一步一步的訓練,一點一滴的學習。由觀察、講解、示範到練習,由幫助父母做到單獨做,由簡而繁。這並非短時間能訓練出來的,而是長時間教導的結果。但是最重要的是:你必須放心地讓他去做。
你沒有帶孩子上過市場買東西,孩子當然不懂得上市場。你不放心他獨自去購物,就沒有機會去完成購物的責任。曾經有一位母親對我說,孩子長大自然會買東西,用不著讓十一、二歲的孩子上市場。我告訴他,孩子所學習的不只是購物,更重要的獨立性、責任和將來勇于面對現實的安全感。
父母不安全感的情緒很容易感染孩子,使他們也感到不安。當父母因爲地震而嚇得面色鐵青而不知所措時,孩子也會因此感染懼怕,而對于應急的反應感到六神無主。父母親若經常用不安全感的心態處理日常生活,孩子也會變得有些怯弱與神經質。
和諧
我所謂的和諧家庭並不是指父親按時上下班,母親在家裏照顧孩子,經濟狀況良好,平常督促孩子讀書,假日帶著孩子郊遊,歡笑滿庭院,親情溫馨多等等,一幅美麗的圖案。這固然勾繪了和諧的氣氛,但它只是一種現象。如果我們用它來說明和諧家庭,很容易引起一種假象,那種假象會不斷暗示自己“我家庭並不和諧”,而使大部分的人放棄創造和諧家庭的動機。
和諧絕非完美無缺,而是愛。爲了完美無缺,有時使我們失去純真的愛。因爲我們付出太多代價去維護那完美的假象,反而失掉愛。
我認爲和諧是家裏每個成員互愛的表現,由于互愛的相互影響與感動,使孩子也學會了愛。在這互愛的行爲中,孩子開始認同父母,和父母親學習,從而引發愛的情操。
在充滿愛的家庭裏,彼此之間所以能夠和諧,是因爲父母不以強製的手段牽著孩子的鼻子走。父母親能夠尊重孩子的天性就是和諧。愛本身就是協助一個人成爲他自己,而不是並吞一個人,使他成爲自己的一部分。父母親有了愛的情操,就能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,了解孩子,鼓勵他順著自己去發展。
當然,一個和諧的家庭,也必然存在著團隊精神的氣氛。家庭成員在互助合作中共同生活,最能養成彼此相互關懷和負責的習慣。在我們的社會裏,大部分的年輕父母白天都在工作上班,原本缺乏家庭溝通。但是不少家庭在下班之後,爲了家事而鬧意見,父母間的爭吵和賭氣,帶給孩子嚴重的不安全感,並失去學習負責和互助的習慣。
和諧的家庭是一個活動力很強的小團體,除了時時保持互助合作之外,他們在意見的溝通及彼此相互了解上,具有良好的默契。我相信溝通的表情和語言是維護人際關系默契的主要原因。而和諧的家庭在溝通上必須把握:
(1)懂得聆聽和安慰別人。
(2)感受性好,很容易了解和體諒別人。
(3)不輕易責備和批評別人。
(4)不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。
(5)保持喜悅和開放的心情。
(6)知道贊美和欣賞別人。
(7)對別人的談話保持興趣。
一個和諧的家庭,與經濟生活並無絕對的關系。它的重心是愛,而不是財富。愛是可以透過學習而獲得的珍貴情操。
和諧的家庭還意味著另一種涵義:父母親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。他們具有穩定的情緒,樂觀和積極的思想。所謂樂觀,就是找出快樂的一面去看人,去看問題,去培養蓬勃的朝氣與活力,去實踐新的目標,克服擺在眼前的困難。父母親有了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,就會對孩子有信心,給予自由發展和訓練的機會。充滿活力和自信的父母,必然能培養活潑向上的子女。因爲身教所産生的認同是引導孩子走向光明面的最有效方法。
父母親千萬不要自怨自艾,愁眉苦臉。請記住!把愁眉苦臉改變成面對問題的思索,然後針對已做的決定全力以赴。你有困難,不必擔心讓孩子知道。相反地,你應該讓他了解你的困難。情況許可的話,可允許他參加討論,然後謝謝孩子的關心,並告訴他你將全力以赴,並且有信心解決這個困難。
在和諧的家庭裏,任何平常的事都是大家關心和表達心的機會,同時也是教導孩子的活教材。不和諧的家庭,由于每天製造心理生活上的汙染,使每個人逐漸臨于窒息,那就談不上教育子女了。
踏實
做一個稱職的父母,還得具有踏實的態度。踏實代表一個人能落實地生活,沒有虛榮。他們能接納現實,承受種種挑戰,充滿著希望喜悅。踏實的人,頗有任榮任怨的美德,熱心積極的工作精神。
踏實者經常抱著實現理想的機會,一步步在努力。能耐得住失敗的考驗,能任重道遠,生活的韌性特別強。因此,他們每天都在穩健地向前邁進。用“君子以自強不息”來形容他們是最恰當不過了。
我們在一生當中,最需要的就是毅力。古人說“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”,能弘毅才能“任重”,斯能“道遠”。但是這種精神力不是讀書讀來的,更不是從道理中推演出來的,它是從父母和家人的身上,或者從故事中的典範學來的。特別是父母平常處事的態度和工作的精神,直接經過孩子的認同而成爲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。所以父母必須踏實,如果你不做一個踏實的典範,只是用口頭說說,那麼孩子就會變得浮誇虛榮,受不了失敗的煎熬,更缺乏強韌的個性去創造成功的人生。父母親的踏實精神,從以下行爲特質中表現出來:
(一)認真做自己的工作。你也許認爲認真工作與否,孩子並不知情,事實上你是否認真工作,在你的言行中表露無遺。
(二)勤勞與簡樸。它使你劍及履及,有所成就,並從簡樸中表現出穩重而不浮誇,直接影響孩子。
(叁)有始有終,萬不可在孩子的面前做出虎頭蛇尾的表現。
(四)家居生活不宜養成受人侍奉的習慣。孩子亦應養成自己照顧自己的習慣。請切記!一日受人服侍,便一日不能自強。
孩子的學習與成長,與父母親的生活方式與態度有關。父母親是身教的提供者,孩子的一生就在你身教的影響下,決定其心智與精神的成長。安德森(Christopher P·Andersen)在其所著《父親角色》(遠流出版公司出版,大衆心理學叢書(91))一書中,曾經舉出許多名人的回憶。他們的共同點是:父母對他們一生的影響既深且遠。張春興教授針對國中和國小學生做過一項調查,亦發現學童的成績和品行,與父母的教導方式有極大關聯。我們可以肯定:稱職的父母,一定能教優秀的子女。
第九章 教導的原則
我曾多次詢問許多父母對教導孩子的感想。有些人很無助的說:“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,他們桀驚不馴,強詞奪理,執拗又不負責,常常把我氣得半死。”有些人則皺著眉頭說:“我們使盡全力,爲孩子安排學校,希望他們好好用功讀書,考個好學校,孩子就是不爭氣,不讀書,整天遊手好閑。”也沒有父母說,他對孩子充滿信心,因爲他們樂觀進取,功課好,生活適應正常。也有一部分的父母說,他的孩子雖然成績並非理想,是一個平凡的孩子,但是很通情達理,勤勞幫助做家事或工作,相信他將來一定可以過著成功的生活。每個父母親教導子女的遭遇不同,有些人對孩子充滿希望,有些人則滿臉的悲觀。我常常在想,這是個人的命運際遇不同?抑或因爲教導的方式差異?
于是我開始觀察,深入了解這些人的家庭背景。我發覺那是由于教導上的偏差,和環境對孩子的不同影響。我可以肯定的指出:許多孩子在出生時,就已經注定了不利的環境。環境影響教導,教導主宰了孩子。而教導的原則與方法,似乎又是決定環境優劣的關鍵。
這一章,我要談談教導的原則,討論父母親有效教導子女的要訣。這些原則,是經過一番證驗,認爲是具有價值的教導法則。父母親的天職是依據這些原則,去教導孩子和安排適當的環境。
我深深的體會,父母的天職是不容抛棄的。抛棄它就會帶來生命意義上的缺陷,到頭來總要令人悔恨。當然,父母的教導也必須是正確的。錯誤的引導,會導致愛的失落,影響孩子的一生。最近,我認識一位中年的母親,在交談之馀,我問她爲什麼不讓罹患過小兒麻痹症的孩子上國民中學。她告訴我說:孩子行動不便,上學需要人照顧。所以,我把他留在家裏,自己出去賺錢養活他,好爲孩子儲蓄一點生活基金。
這位母親愛子之情,確實令我尊敬。但是,我認爲生活基金的籌措遠不如孩子本身的成長和自立來得重要。我發現站在她身邊的孩子,尚能撐著拐杖行走,五官端正,眉目清秀,經適當的指導,仍然可以自立,成爲一個有用的人。但是錯誤的愛將使他的孩子生活一個消極和殘廢的世界裏,無法超越。
愛是珍貴的人性經驗,但必須是健全和成熟的愛,才能表現出它的光明和溫暖,才能使孩子得到喜悅和成長。健全的愛所引發的教導原則,正是每一位父母所要遵守的教子良方。
基本態度
親子間的相處,本身既是生活又是教育。因此父母的態度深深地影響孩子的學習和人格發展。父母親最重要的教導態度是開放、允許和支持。開放表示你能接納孩子,善于和孩子溝通,放下自己的成見。所以你能真正了解孩子,有機會接觸到孩子的心理世界,並掌握時機予以指導。其次,允許表示你能誘導孩子自動自發,能提供機會讓他試探,增強孩子的信心和自我功能。至于支持就是你能維持孩子的自尊,鼓勵孩子積極向上,並給予成功的經驗和學習的樂趣,支持使孩子能不斷試探與發展。
現在我整理出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意見,供你做教導的指南:
·父母親管教孩子的意見和寬嚴的態度要一致。態度不一致的後果是:父母相互爭吵,孩子心理矛盾,或者孩子的過錯得…
《父母之愛 第叁篇 教導的原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