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袒護,因而錯誤的行爲得不到改正。
·要相信每個孩子都具有特殊的才氣。你要重視他,鼓勵他,才能發展其潛能。因此,用不著拿你的孩子跟別人比較,比較是錯誤的。
·處理親子間的互動關系,一定要冷靜,叁思而後行。沖動或意氣的處置,有礙于教導的進行。因此,你必須注意:
(1)你不要爲過去的疏忽而懊喪或氣餒。
(2)不要爲親子間的摩擦而消極,你一定有辦法挽救。
(3)保持穩重的態度,不做意氣的堅持。
(4)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很大,不要把一時的過錯視爲永遠的缺憾。
(5)不必把孩子的錯歸諸他人,推诿使你和孩子同時變得不負責任,而停止教導的腳步。
(6)請注意!親子之間千萬不要決裂。決裂就此像斷了線的風筝,無從教導。
·給孩子安全感。讓孩子在心理上有所依靠。別忘了不斷支持他,指導他,以期心智不斷成長。安全感是從信心中産生,你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訓練他做事,並注意每天的功課。成功的經驗和信心,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礎,保護過多,反而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。
·生活上要與孩子打成一片。孩子想知道有關你的事業或生活上的困難,不妨告訴他。告訴孩子自己的困難,必須也告訴他自己能克服它,或者要求共同協助分優,但不能帶給孩子消極的思想。
·你要堅持原則,放棄原則等于放棄教導。不過你所堅持的原則必須合情合理。此外,你可以讓孩子訂定自治規約,自己約束自己,養成自治和自動的習慣。
·你對孩子犯錯的處置,必須先了解動機和原因。處罰本身不能建立正確的行爲。因此在處罰之後,要告訴他錯在那裏,怎樣才是正確的,應該怎麼做才對。孩子在下一次表現中,已改過還善,應及時予以贊美和鼓勵。
·對孩子要一視同仁。要相信你的孩子,但不是盲目的依從。
·引導比強迫有效。但是涉及孩子的安全,基本生活規範一定要堅持遵守。
·不要以大人的價值觀念去衡量孩子的行爲。依大人的價值看孩子,會把好動當浮躁,把好奇當幼稚,把自我意識的成長當頑強,把純真當無知。結果,你可能整天批評孩子,親子間的關系因而破壞。你不妨以孩子的角度看看孩子,你就會對一些不必操心的小事一笑置之。
以上所提供的基本原則,你做到的有多少,沒做的有多少,不妨自己做功個檢討。然後,把自己最疏忽的幾點特別記下來,先從那兒著手。語雲:“避免錯誤,勇于改正”。用這些原則教導孩子,必然能發現它的效用。
最後我要強調觀念——典範。父母要當孩子的模範,以身教爲重,以自己的工作態度和涵養,作爲孩子認同的對象。父母能提供子女最寶貴的東西是身教,而不是唠勞叨叨的言教。請記住!你要孩子們學好,就得自己表現得好。
指導與訓練的法則
你一定很想自己的孩子能把家務整理得井井有條,做起事來手腳伶俐,在功課方面能有好的成績。我想,做父母的人,最安慰的事莫過于此。不過,這些安慰和喜悅,不是從天而降,而是你自己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結果。
許多父母親跟我談起怎麼指導孩子讀書、作文、做家事。我總會告訴他,孩子的成績好,能自動用功,並非一日養成。即使真能一日養成,也是不能持久,不牢靠。你希望孩子功課好,就得先要有好的學習態度、方法和根底。這些條件,是長時間養成的,不是臨時急就章所能辦得到的。許多聰明的孩子,固然可以靠一時的強記和理解,把成績考好,但是這樣的孩子,通常沒有根底,不能持續自動學習或不斷研究發現。所以,你要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求知習慣,陶冶他的興趣,打好他的根底,而且要愈早開始愈好。
我的意思不是要教孩子提早讀書寫字,而是要提早養成求知的習慣,求知不一定讀書本,而是要指引孩子從觀察、記憶、比較、發現與理解的過程中,學會求知。當然,在做人處事上,也要從說明、示範、練習和鼓勵中,學會種種禮貌和才藝。現在,我就心理學的觀點,提供一些原則,作爲人教導時的參考。
·孩子的學習能力,可以透過教導而提高。你要有耐心,點點滴滴慢慢的教,孩子累積的學習經驗越多,越能夠處理呈現在跟前的資料,學習的效果也不斷提高。請記住!孩子的學習行爲就是資料處理過程。在沒有壓力下,漸進的學習,日積月累,從平常累積種種經驗,孩子的思考、類化和推論能力日增。
·無論你教孩子學習什麼,都要讓孩子有個強烈正確的動機。以下是你提高其動機的方法:
(1)把學習當作一種參與的有趣活動。
(2)孩子完成一項學習應給予獎勵。你可以把學習分成好幾個階段,分別予以獎勵。獎勵的方法包括:給予贊美、獎品或代表成就的符號。
(3)分享孩子成功時的喜悅和情趣。
(4)安排競爭的程序。最好采取自我競爭(拿孩子先後不同的成績來比較)。
·教導孩子學習功課或一技之長,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成就的准標。經常考核,對不合標准或錯誤的部分,要檢討原因,重做示範,指導他練習。
·學習上的錯誤不是一件壞事。它讓孩子知道那些地方有待改進。錯誤是孩子進步的資源,你要善用孩子的錯誤來指導他的學習。
·父母不要怕孩子犯錯,錯誤是學習的正常現象。如果你一味責備孩子的錯誤,而不加檢討與指導,就與教育的理則背道而馳。
·要先告訴孩子學什麼、怎麼學和爲什麼要學,然後才能引發他實地去學習。
·成功的第一步是要把最基本的觀念解釋清楚,並指導孩子練習到純熟爲止。
·要注意!做功課是孩子的責任,不是你的責任。你不宜每天把孩子的功課當作你的功課,那會養成依賴的習慣。把責任加在孩子身上,孩子就能自動學習。
·你要對孩子的學習表示興趣,關心他的學習,而不刻意查驗他的成績。討論學習的內容和情趣,不要一再唠叨,吩咐孩子要努力。孩子最不喜歡這類說教。事實上,說教的結果往往與期望相反。
·教導孩子要注意相別差異。教導老大的方法未必適用于教導老二。
·一種教材往往有多重學習的效果。學習算數,顯然與邏輯推理有關,但與語言的表達、生活的經驗都有關系。你的教導應該是一舉數得。
·閑談式的教導,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。
·訓練孩子學習一個複雜的技藝,記得把它分成好幾個部分,每一部分做詳細的解說,示範和練習。
教導和訓練,需要父母用盡所有的機謀、智慧和耐心。這是責任,不能逃避。這也是一種良好的投資,亦是父母一生當中所做值得的投資。
最後,我上述作家魏爾斯(C·U·Wells)的一段話,來說明教導與學習的特性。他說,有一天,一位年輕人去拜訪一位市立公園的主管說:“你也許不記得我了。你做助理員的時候,我還是一個窮苦的小孩,常到這裏來玩。有一天你坐在樹蔭下對我講述生活力圖上進的道理。你指著一條從草地爬到樹上去的毛毛蟲說:牠已經開始了,雖然牠一拱一伸地爬,但終會爬到樹梢。這句話打開了我的心竅。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。因此,我也一拱一伸地慢慢前進,不但讀完了大學,上星期還取得了律師資格。”魏爾斯所謂的“一拱一伸,慢慢的前進”,也許就是教導與訓練所必須遵守的曆程吧!
情感交流
情感是因爲透過交流、接納和共鳴才變得珍貴。愛情如此,親情和友情又何嘗不是?情感透過交流而變得親密,變得互諒與同情。爲類進化的動力——博愛,就是透過交流的啓迪而孕育出來的。
心靈的成長、人性的提升和道德的法則,都源自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情感交流。我們可以說:沒有情感的理智是冷酷的,人類只有把理性和情感融合在一起,才會變得更完美,更幸福。
親子之間情感的交流,有助于互信與親子關系的建立。當然這也是學習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。情感的交流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,減少孩子的暴力和反叛。情感教育的原則包括:
·父母要有聆聽孩子說話的修養。從聆聽中,你很容易了解孩子的情感和心智發展情形。你越能耐心的聆聽,越能知道孩子所需要的幫助是什麼。有時你確實不知道怎麼回答,但孩子並沒有要你回答。只要當一個有趣的聽衆,就能給孩子滿意的教導。
·你千萬避免在孩子主動道出心事或做錯事時責備他。這樣做。只需幾次,你們之間就有一道防線,切斷彼此之間的交流。
·你要把自己對孩子的感受說出來。只說感受,不貶損孩子。你不說出來,孩子就得不到回饋,而不懂得調整自己待人的態度和禮貌。
·多給孩子一些正當的歡樂,快樂的體驗和學習負責任的態度,必須一起進行。有快樂的童年,才有達觀的人生,有責任的回憶,才有進取的勇氣。
·不要用懼怕來威脅孩子。這種教育雖能使孩子就範。但不能建立良知,雖使孩子不做壞事,卻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礙或疾病。
·你要學習跟孩子說話的技巧。這是溝通和改善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橋梁。
·贊美和欣賞孩子良好的言行,孩子就會表現更多值得贊美的品行。
·不跟孩子賭氣,不使用裝病或撒謊的伎倆來使孩子就範。
·愛是親子關系的精髓,但絕對不能寵壞孩子。愛是給予而不是討價關系。愛是給予孩子充分的發展,而不是孩子合乎我的期望。
·父母教導孩子的最高藝術是:“大節不踰,小節出入可矣!”管得太多太嚴,反而弄得親子關系不好。
教導的原則歸納起來只有一個愛字。不過,你要懂得把它表達出來,化爲關懷、負責、尊重和了解。請記得!除非你能正確地給予父母愛,否則孩子怎麼會知道父母的愛有多豐厚!
第十章 指導孩子做功課
在國民小學和國民中學階段的孩子,應培養他的求知態度和方法,陶冶讀書和探究事理的興趣,使智能得以充分發展。因此,孩子在學校的課…
《父母之愛 第叁篇 教導的原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