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工作外,已经能够做饭洗衣服了。这对于放心不下的父母来说,可就难了。他们担心孩子做饭会烫伤,怕切菜会割到手,顾忌孩子发生意外。结果许多应该让孩子做的事都没有让他做。

  当然你教孩子做家事必须一步一步的训练,一点一滴的学习。由观察、讲解、示范到练习,由帮助父母做到单独做,由简而繁。这并非短时间能训练出来的,而是长时间教导的结果。但是最重要的是:你必须放心地让他去做。

  你没有带孩子上过市场买东西,孩子当然不懂得上市场。你不放心他独自去购物,就没有机会去完成购物的责任。曾经有一位母亲对我说,孩子长大自然会买东西,用不著让十一、二岁的孩子上市场。我告诉他,孩子所学习的不只是购物,更重要的独立性、责任和将来勇于面对现实的安全感。

  父母不安全感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孩子,使他们也感到不安。当父母因为地震而吓得面色铁青而不知所措时,孩子也会因此感染惧怕,而对于应急的反应感到六神无主。父母亲若经常用不安全感的心态处理日常生活,孩子也会变得有些怯弱与神经质。

  和谐

  我所谓的和谐家庭并不是指父亲按时上下班,母亲在家里照顾孩子,经济状况良好,平常督促孩子读书,假日带著孩子郊游,欢笑满庭院,亲情温馨多等等,一幅美丽的图案。这固然勾绘了和谐的气氛,但它只是一种现象。如果我们用它来说明和谐家庭,很容易引起一种假象,那种假象会不断暗示自己“我家庭并不和谐”,而使大部分的人放弃创造和谐家庭的动机。

  和谐绝非完美无缺,而是爱。为了完美无缺,有时使我们失去纯真的爱。因为我们付出太多代价去维护那完美的假象,反而失掉爱。

  我认为和谐是家里每个成员互爱的表现,由于互爱的相互影响与感动,使孩子也学会了爱。在这互爱的行为中,孩子开始认同父母,和父母亲学习,从而引发爱的情操。

  在充满爱的家庭里,彼此之间所以能够和谐,是因为父母不以强制的手段牵著孩子的鼻子走。父母亲能够尊重孩子的天性就是和谐。爱本身就是协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,而不是并吞一个人,使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。父母亲有了爱的情操,就能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,了解孩子,鼓励他顺著自己去发展。

  当然,一个和谐的家庭,也必然存在著团队精神的气氛。家庭成员在互助合作中共同生活,最能养成彼此相互关怀和负责的习惯。在我们的社会里,大部分的年轻父母白天都在工作上班,原本缺乏家庭沟通。但是不少家庭在下班之后,为了家事而闹意见,父母间的争吵和赌气,带给孩子严重的不安全感,并失去学习负责和互助的习惯。

  和谐的家庭是一个活动力很强的小团体,除了时时保持互助合作之外,他们在意见的沟通及彼此相互了解上,具有良好的默契。我相信沟通的表情和语言是维护人际关系默契的主要原因。而和谐的家庭在沟通上必须把握:

  (1)懂得聆听和安慰别人。

  (2)感受性好,很容易了解和体谅别人。

  (3)不轻易责备和批评别人。

  (4)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。

  (5)保持喜悦和开放的心情。

  (6)知道赞美和欣赏别人。

  (7)对别人的谈话保持兴趣。

  一个和谐的家庭,与经济生活并无绝对的关系。它的重心是爱,而不是财富。爱是可以透过学习而获得的珍贵情操。

  和谐的家庭还意味著另一种涵义:父母亲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。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,乐观和积极的思想。所谓乐观,就是找出快乐的一面去看人,去看问题,去培养蓬勃的朝气与活力,去实践新的目标,克服摆在眼前的困难。父母亲有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,就会对孩子有信心,给予自由发展和训练的机会。充满活力和自信的父母,必然能培养活泼向上的子女。因为身教所产生的认同是引导孩子走向光明面的最有效方法。

  父母亲千万不要自怨自艾,愁眉苦脸。请记住!把愁眉苦脸改变成面对问题的思索,然后针对已做的决定全力以赴。你有困难,不必担心让孩子知道。相反地,你应该让他了解你的困难。情况许可的话,可允许他参加讨论,然后谢谢孩子的关心,并告诉他你将全力以赴,并且有信心解决这个困难。

  在和谐的家庭里,任何平常的事都是大家关心和表达心的机会,同时也是教导孩子的活教材。不和谐的家庭,由于每天制造心理生活上的污染,使每个人逐渐临于窒息,那就谈不上教育子女了。

  踏实

  做一个称职的父母,还得具有踏实的态度。踏实代表一个人能落实地生活,没有虚荣。他们能接纳现实,承受种种挑战,充满著希望喜悦。踏实的人,颇有任荣任怨的美德,热心积极的工作精神。

  踏实者经常抱著实现理想的机会,一步步在努力。能耐得住失败的考验,能任重道远,生活的韧性特别强。因此,他们每天都在稳健地向前迈进。用“君子以自强不息”来形容他们是最恰当不过了。

  我们在一生当中,最需要的就是毅力。古人说“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,能弘毅才能“任重”,斯能“道远”。但是这种精神力不是读书读来的,更不是从道理中推演出来的,它是从父母和家人的身上,或者从故事中的典范学来的。特别是父母平常处事的态度和工作的精神,直接经过孩子的认同而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。所以父母必须踏实,如果你不做一个踏实的典范,只是用口头说说,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浮夸虚荣,受不了失败的煎熬,更缺乏强韧的个性去创造成功的人生。父母亲的踏实精神,从以下行为特质中表现出来:

  (一)认真做自己的工作。你也许认为认真工作与否,孩子并不知情,事实上你是否认真工作,在你的言行中表露无遗。

  (二)勤劳与简朴。它使你剑及履及,有所成就,并从简朴中表现出稳重而不浮夸,直接影响孩子。

  (三)有始有终,万不可在孩子的面前做出虎头蛇尾的表现。

  (四)家居生活不宜养成受人侍奉的习惯。孩子亦应养成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。请切记!一日受人服侍,便一日不能自强。

  孩子的学习与成长,与父母亲的生活方式与态度有关。父母亲是身教的提供者,孩子的一生就在你身教的影响下,决定其心智与精神的成长。安德森(Christopher P·Andersen)在其所著《父亲角色》(远流出版公司出版,大众心理学丛书(91))一书中,曾经举出许多名人的回忆。他们的共同点是:父母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既深且远。张春兴教授针对国中和国小学生做过一项调查,亦发现学童的成绩和品行,与父母的教导方式有极大关联。我们可以肯定:称职的父母,一定能教优秀的子女。

  第九章 教导的原则

  我曾多次询问许多父母对教导孩子的感想。有些人很无助的说:“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,他们桀惊不驯,强词夺理,执拗又不负责,常常把我气得半死。”有些人则皱著眉头说:“我们使尽全力,为孩子安排学校,希望他们好好用功读书,考个好学校,孩子就是不争气,不读书,整天游手好闲。”也没有父母说,他对孩子充满信心,因为他们乐观进取,功课好,生活适应正常。也有一部分的父母说,他的孩子虽然成绩并非理想,是一个平凡的孩子,但是很通情达理,勤劳帮助做家事或工作,相信他将来一定可以过著成功的生活。每个父母亲教导子女的遭遇不同,有些人对孩子充满希望,有些人则满脸的悲观。我常常在想,这是个人的命运际遇不同?抑或因为教导的方式差异?

  于是我开始观察,深入了解这些人的家庭背景。我发觉那是由于教导上的偏差,和环境对孩子的不同影响。我可以肯定的指出:许多孩子在出生时,就已经注定了不利的环境。环境影响教导,教导主宰了孩子。而教导的原则与方法,似乎又是决定环境优劣的关键。

  这一章,我要谈谈教导的原则,讨论父母亲有效教导子女的要诀。这些原则,是经过一番证验,认为是具有价值的教导法则。父母亲的天职是依据这些原则,去教导孩子和安排适当的环境。

  我深深的体会,父母的天职是不容抛弃的。抛弃它就会带来生命意义上的缺陷,到头来总要令人悔恨。当然,父母的教导也必须是正确的。错误的引导,会导致爱的失落,影响孩子的一生。最近,我认识一位中年的母亲,在交谈之馀,我问她为什么不让罹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孩子上国民中学。她告诉我说:孩子行动不便,上学需要人照顾。所以,我把他留在家里,自己出去赚钱养活他,好为孩子储蓄一点生活基金。

  这位母亲爱子之情,确实令我尊敬。但是,我认为生活基金的筹措远不如孩子本身的成长和自立来得重要。我发现站在她身边的孩子,尚能撑著拐杖行走,五官端正,眉目清秀,经适当的指导,仍然可以自立,成为一个有用的人。但是错误的爱将使他的孩子生活一个消极和残废的世界里,无法超越。

  爱是珍贵的人性经验,但必须是健全和成熟的爱,才能表现出它的光明和温暖,才能使孩子得到喜悦和成长。健全的爱所引发的教导原则,正是每一位父母所要遵守的教子良方。

  基本态度

  亲子间的相处,本身既是生活又是教育。因此父母的态度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人格发展。父母亲最重要的教导态度是开放、允许和支持。开放表示你能接纳孩子,善于和孩子沟通,放下自己的成见。所以你能真正了解孩子,有机会接触到孩子的心理世界,并掌握时机予以指导。其次,允许表示你能诱导孩子自动自发,能提供机会让他试探,增强孩子的信心和自我功能。至于支持就是你能维持孩子的自尊,鼓励孩子积极向上,并给予成功的经验和学习的乐趣,支持使孩子能不断试探与发展。

  现在我整理出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意见,供你做教导的指南:

  ·父母亲管教孩子的意见和宽严的态度要一致。态度不一致的后果是:父母相互争吵,孩子心理矛盾,或者孩子的过错得…

《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