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之爱
郑石岩
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
提要
正确的教导原则是传递父母之爱的最佳途径,教导错误,将引致爱之适足以害之的结局;教导得法,不但孩子的智慧得到启发,功课日益进步,孩子在待人处世上也必然和谐。而且亲子之间的情感也更为融洽,我想这就是天伦乐的所在。
本篇主要的目的,就是告诉你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母,怎样有效地教导孩子,指导其功课,维护其身心健康。
父母对子女的爱,是透过有效的教导方法,引导孩子,启发孩子,以促进其身心的成长。因此,教导的方式的技术,决定了爱的品质。
在亲子之间,爱之适足以害之的情况并不是没有;爱之深责之切,而导致亲子的对立者比比皆是。因此,教导的方法,是每一位父母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。
教导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孩子,不是他服从命令,遵从庭训,也不是阻止他惹麻烦;而是要他在疑惑中学习醒觉,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与经验,在日常生活中认知与成长。所以教导本身就是接触孩子的错误与失败,并引导他向成功。要他面临未知的困境,从中学会待人处事的能力。父母要在孩子学习与成长过程中,容许并接纳孩子的错误,但期待著透过教导,使孩子走向成熟。
教导方法很像一种烹调技术,你所用来教导孩子的种种计画和材料,就像厨师的烹调材料。你调配得好,就能做出好菜,让孩子的心灵享有美食,孩子也就一天天健全的成长,显露出活泼、朝气和睿智。反之,若把原本很好的材料,糟蹋成不堪入口,那就不能责对孩子不上教了。
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指导,才能有效地学习。世上无师自通者,毕竟少数。作为父母的天职就是教导孩子。如果你不讲求一点方法,就很难如愿以偿,获得舐犊情深之乐,享受“有子万事足的快乐”。
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观念,养子不教是父母的过错,养是容易的,教确实很费心血,很多人因而疏忽,而没有尽应尽的责任。孩子跟母亲之间有著与生俱来的子宫缔结关系,所以才有母子连心之说。孩子跟父亲则存在著伦常的相属意识,所以有舐犊情深之喻。如果子女长大,因为没有接受好的教导,而生活于颠沛困境,适应发生困难,父母都会因此而心酸落泪。子女是你延续后代的生命现象,当你看到他走向成功时,你会发现自己感受到无比的丰足和得意,那就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。
你的孩子正期待著父母之爱,他得到你正确的爱而成长茁壮。你因为得当的教导使孩子走向成功的人生而欣慰,这就是伦常的意义,是两代互相平衡的生态契机。
讲求教导的方法,才能真正把心中的爱传递出去,温暖孩子的性灵,点燃光明的生之希望。
第八章 做一个称职的父母
一个人要想做父母并不难,只要结婚生子,或者认养孩子就成了。但是要做一个好父母,就不是那么容易了。古人说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”,这句话乍听起来,父母好像很好当,但是倒过来想想,就不得不省思一下自己是否做到“没有不是”。
比如说,父母亲自己不以身作则,不循规蹈矩;平常生活懵懵懂懂,游手好闲,不重视公共秩序道德,孩子当然也就仿效学习。日积月累,父母的身教不好,约束困难,孩子就很容易误入歧途。这又怎么称得上是“没有不是的父母”呢?
民国七十五年父亲节的前夕,台湾电视公司的新闻节目,播放访问儿童文学作家林良有关怎样当一个现代好父亲的意见。林先生说了三点,大意是说:
(1)让孩子有自由发展的机会。
(2)要常常反省,避免伤害了孩子。
(3)能够跟孩子做一个永久的朋友。
我认为林先生所谈到的,已经涵盖了做一个好父母的原则。这是很值得现代父母时时自勉的三个教子铭训。现在我要针对怎么做个好父母,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。
当然,做父母的人,第一就是要有爱心,要打从自己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,像光一样照亮自己的孩子,孩子才会有个光明的人生。父母之爱表现于对子女的关怀,对其成长的需要负责,重其个性和彼此之间的了解。不过要有这样的表现,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。
耐心
无论你的孩子是男是女,是内向或外向,是活泼或是文静,资赋高或是低,体能好或不好,都绝对需要你的耐心关注。有耐心才能发觉孩子的成长情形和需要,有足够的时间发掘其优点,有效的鼓舞孩子的学习动机,才不会因为一时的愤怒,伤害孩子的自尊和安全感。
耐心的教导孩子,有助于培养平心静气的习惯。平静不只是一种美德,也是孩子将来能够稳扎稳打,水滴石穿的性情根基。
什么叫耐心?耐心是你能等著,让孩子把话讲完。在责备孩子之前,腾出时间,把事情弄清楚。请记住!没有让孩子把话说完,就自以为是的答覆孩子或责怪孩子,是父母的毛躁,孩子很快就学会你的毛躁。没有耐性把事情弄清楚,率尔下批评责骂孩子,就会伤害孩子。孩子将来也会跟你一样急躁。
比如说,孩子从学校放学回来,兴致勃勃地告诉父母说,他在学校看到豆子发芽的经过,不到几个钟就从一颗豆子长成绿油油的豆苗。有些父母亲可能直觉的反应道:“少说瞎话,那简直是骗人!”或者说:“你什么时候学会撒谎!”等到孩子很认真地辩驳说:“我是在学校的电影里看到的。”父母亲则又很可能说:“傻瓜!那是电影,是假的!是摄影师拍下来的!”所有的对话,急急躁躁的就此结束。孩子被弄得满头雾水。更糟的是这段交谈使孩子得到两个观念:第一,学校的电影所告诉他的豆子发芽过程是假的。第二,我好笨。
就这个例子而言,父母亲应该有耐性地听完孩子的说明,然后告诉他整个发芽过程是经过长期拍摄和“缩时技巧”与剪辑之后,才制作出来的影片,事实上,豆子长得很慢。另一方面你还可以向他解释“缩时技巧”是什么。
耐心地聆听孩子的陈述,你会发现孩子的好奇心美得像晶莹剔透的珍宝。他们确实能够协助你学习到以前你没有注意过的问题。同时能使你有机会协助孩子,打开他求知的心扉,而喜不胜收。
父母亲对孩子的误导,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急躁,比如说,孩子弄得满身是污泥,从外头回来,大部分的父母会怒目责难,不问为什么,就骂得惊天动地,说他像猪!像没有人管的“小乞丐”。其实,你只要平心静气的问他,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他们玩了一个非常精采有趣的团体游戏——躲猫猫。连你听了都会因为情节的滑稽而捧腹大笑。
请记住!孩子是在欢笑中学习和成长。快乐往往存在于那些小事情之中。这就是最活泼的生活教育。
做父母的人当然也不是圣人,更不是神。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紧张,为孩子不听话或不守规矩偶尔发脾气是免不了的。但这并不能影响你的耐性。脾气偶尔发作,一旦过去,就必须像过天晴一样,让孩子正常地陶浸于你的煦阳春风之中。
有节制的发脾气,使孩子品味到“道德权威”的讯息,这是孩子将来能够向上和表示负责的砥砺。在我的辅导经验中,许多孩子被娇生惯养,从来不给他一点强制和责任,没有接受过父母生气时倾盆甘霖的洗礼,而变得“道德无能”。他们只有享乐,不知道责任,或者懦弱得无法承爱打击。
请记住!你可以生气!但不可以粗暴不讲理。你可以生气而训斥孩子,但决不可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。
孩子的心智成长不是一蹴可几。因此你要有耐心地去开导他。在教导过程中,父母的耐心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。不要因为孩子一再叮咛而仍旧犯错就因此失望,你一定要有耐心地再教他一次,并细心地去发现再犯同样错误的理由,而改变你的教导方法。比如说,孩子做作业时,经常会粗心的把题目看错。你已提醒他很多次,还是一再犯错。这时你要保持耐心,仔细观察他工作的过程,发觉犯错的原因,加以指导。万不宜只是一句:“你怎么搞的!老是这么粗心!以后一定要细心!知道吗?”这样就是草草结束一次极为重要的学习指导。
孩子细心与否是一种工作习惯,它有待父母亲耐心的观察,找出犯错的症结,严格予以纠正。许多人的失败源自粗心,但却推卸责任,把它推给上帝或命运。父母亲一定要耐心地教导孩子,避免孩子染上这种推卸的习惯。
耐心地观察孩子,仔细发掘孩子的优点和缺点。对优点给予鼓励,对缺点给予有效的指导,这是成功教导的一项原则。不过你必须注意,父母亲不是侦探,成天侦察孩子,揭露孩子的隐私。
父母亲是否有耐心,跟自己的心理生活空间有关。不过心理空间中可以争取的,只要你提醒自己“别急!”“待会儿再骂你!”你就不会为孩子的事情气急败坏了。
安全感
缺乏安全感的父母,是导致教导上一再错失的重要原因。不安全感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,也会影响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态度。因此,父母必须具有安全感,才能够把孩子教好。
缺乏安全感的父母,最明显的教导行为特质是限制孩子的活动;过分骄纵孩子,以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磨练,孩子经常留在家中,缺乏冒险活动,连上学都由父母亲接送。这些孩子往往不知道真实的生活是什么,他们最容易整天看些奇幻小说,收听电视和音响,只知道向父母拿零用钱,而不知道什么叫责任。
许多父母由于自己缺乏安全感,而不让孩子接触产生自卑感的境况。例如避免比赛和竞争,很少给他足以启发奋斗向上的工作,结果孩子变得只凭个人好恶,而不能按原则行事,他们不但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,连最起码的责任感也没有。
怕孩子受苦,就会造成骄纵与溺爱。一个有安全感的父母则认为除非真正危及孩子的安全,他们教导孩子,凡是应该做的事,无论喜不喜欢都要做,凡是不该做的,就是想去做也不可以做。
许多父母亲从孩子七、八岁起便开始教孩子做家事。到了十一、二岁,除了能做打扫清洁…
《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