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许多学生都有在梦中解答数学题的经验,他们清楚地做了解答。不过有些人没有及时记下来,到了第二天又遗忘了。
(二)价值判断的功能。在作梦时以梦的方式做了道德的判断,告诉自己是否做得对。不过这一类的梦,经常以象徵的方式出现。必须在亲子轻松的谈话中去自行领悟。父母亲不能替他做推断或下结论。
(三)洞识的功能。这是梦中的创造活动,例如苯环(benzinc ring)的发现者卡克尔(Kekeul),是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,他对苯的分子式百思不解,最后在梦中梦见一条头咬著尾巴的蛇,醒来时领悟到苯的分子式是一个环。
(四)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补偿。例如受到饥饿的人,会经常梦到食物。渴望到到某种玩具的孩子,会在梦中得到它,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。
父母亲知道这些梦的功能之后,便应该重视孩子的梦,多鼓励他们记下梦境,多听听他们的美梦或恶梦。不但能帮助你了解孩子,也增加许多学习讨论上的情趣。兹建议几项原则供你参考:
(1)给孩子机会讨论或叙说梦境。
(2)你是很有兴趣的忠实听众,不妄加推断,结论由孩子自己来发现,也未必一定要有结论。
(3)不必为孩子解梦,更不该与迷信的解梦扯在一起。
(4)梦很容易遗忘,你可以鼓励他一早起来就记下来。
(5)把这种“说梦”的活动当作有趣的交谈,不要把它当作业来做。
在孩子的生活中,一切事物显得美妙动人,各种尝试都想去做,因此父母亲会给很多的限制或处罚。这些被抑制的情感和意念就落入潜意识的底层,只有在梦中才出现。父母亲如果有机会让孩子“说梦”,则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奇想
孩子是奇想(fantasy)中成长,奇想带给他们乐趣,供给他们想像力,同时还引导他们产生探讨和预见的能力。
奇想是透过父母引导进行的。要孩子根据一个情境去想像,并说出感受。想像时要轻松、专心,不要被打断,要把它当成一个游戏来玩,对孩子较为有益。比如说你出这样一个题目:
(一)你想像你是一颗种子,在地上发芽成长。你是什么植物?你在成长过程中对四季的经验怎样?你扎根的经验怎样?你的根、茎、花和叶如何?各有什么经验?你对太阳光的感受如何?对风、雨的感觉如何?设身处地把自己当那棵植物来加以想像。
(二)你站在山脚下正准备登山,山很陡。接著做奇想。
(三)你走进山林,看到一个很深的地堑,走到深处则见一片火海,旁边坐一睿智的老人。接著做奇想。
父母亲用这种引导性的情境,让孩子接下去做奇想。这往往能导引孩子内心的情感和灼见,并能有助于孩子自我了解。在进行中,要让孩子以自然的方式发展他的想像。不过,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,恐怖或具有威胁性的主题对孩子而言,最好避免使用。
直觉
直觉的感受,经常蕴藏著真知灼见。在玄学家的观念下,直觉是一种超感的、情绪的、理性的心理意识,它可能导向一项真理的认知。而且,直觉经常与梦、冥思和其他意识的感受相伴出现。直觉经常是短暂而且自动闪现的出现,而不是从推理寻思中获得。
直觉臆像的一闪,往往是人类发掘真理最丰富的来源。但我们却常常予以忽视,在教育上一味强调智能,以为智能才是开展潜能的唯一重点。无可怀疑地,智能、推理和知识的教学是重要的,但是直觉的训练对孩子而言一样重要。
心理学家魏尔(A·Weil)指出,历史资料不断告诉我们,聪明睿智存在于对真理的直接讯息上。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它,以便保持心灵的正常活动。轻松和专注是使我们从自我意识中解放醒觉,并带来直觉知识的最佳方法。它们也是真正打开心扉,让心智能不断衍生新知的有效途径。当然,想像也是人类引发直觉,而绽开智慧与创造的方法之一。这些方法在艺术的创造与科学的发现上,卓有价值。
现代的教育观念非常注重潜能的发展,因此有关孩子的直觉训练渐渐被接受。基尔德(R·Gerard)指出,直觉训练最初的练习是:
两个彼此不相识的人,面对面坐著。让他们有几分钟的松驰、静默。然后静静地注意映在你跟前的人,对你所引起的感受、情感和想法。不要解释或者故意规避,只是单纯的注意它。注意任何从你脑际、视野、听觉或运动感觉的臆像。然后扪心自问以下问题,来引发你的臆像。如果他是动物(或植物)他会是什么动物(或植物)?假使他是光线,它会是什么颜色和强度?他会是什么样的声音?假使他是大自然的任何一部分,他会是什么品质?
练习直觉必须要不怕错,而且要从心中直接泛起一些臆像,这样才能练习引发有用的直觉。直觉未必是对的,但是直觉能给我们许多“点子”,从点子里再去筛选,加以证验。
直觉大致可分成两大类,一种是基于感觉线索的直觉,另一种是无需感觉线索的直觉。训练孩子每天倾注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经验,不止能使一个人提高直觉感受的程度,同时也能提高“自觉”(self-awareness)。因为它有助于孩子的自由抉择行为之发展。另一种直觉是纯粹直觉,这种直觉是一种能洞察自然事物,能超越于时空之限制,而体察事象。
孩子都有一种直觉的能力,不管是感觉直觉或纯粹直觉,父母亲应该有耐性去认识它,让他们表达。用寓言、绘画、美劳或创作,都能引发他的直觉灵感。
冥想
关于冥想或冥思(meditation)是什么,最近已比较受到重视。同时也有少数学校开始尝试教导孩子冥思。在这一节里,我不是在传授冥思,更不是传播冥思的观念。我的用意是新一代的父母不可不了解冥思是什么。也许有一天,你的孩子回来告诉你,他要学超觉静坐(Transcen-dental Meditation,简称TM),你才不会做了一些错误的引导。
冥思是通往超经验(transpersonal experience)的坦途。要进入冥思,大致可归纳三个基本的途径,即专注(concentration)、空(emptiness)和自我的观点(self-expression)。
(一)专注是靠导注到身外的单纯物或颜色或声音,由于专注而神入,进入一种安定忘我的心境。
(二)空无是万缘放下,什么都不想,而入于静定。但事实上这很难,所以有些指导老师另寻找替方式帮助学者入定。
(三)自我观点是专注于内在的自己,无需压制自己的思想和臆像,只要思绪泛起,便不加推论或判断地,如原来的样子察觉它,而使其浮现意识层面自然消失。至于如何进行冥思,应由有经验的教师教导。
孩子学习冥思,究竟有什么好处,我想这才是父母亲所关心的事。根据一九七0年史丹佛大学“创造智能科学”课程对超觉静坐的研究,发现它是一种自然的方法,可使心灵得到较精神致的体验,体验到思想的更深层次而达到思想的最精细状态而超越,接触思想的源泉、无思的醒觉和纯净的智能。在生理上,哈佛大学医学院在一九七二年亦曾发表研究结果,发现它对身体健康确有助益。
纽约艾彻斯特公学(Eastchester Public School)透过“创造智能科学”课程,教给学生超觉静坐,经过研究发现下列结果:
1、学生的成绩提高。
2、学生与学生相处的和谐情形好转。
3、学生跟教师与父母相处的和谐程度提高。
4、滥用药物减少。
此外,学生超觉静坐对于戒除滥用药物亦有明显助益。贝思和华斯(Benson & Wallace)发现,一千八百六十二名受试者当中,有百分之七十九的人吸食大麻烟,经过六个月的超觉静坐后,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继续吸食,但到了二十一个月,已减低到只有百分之十二。这些未戒除大麻烟的受试者,有百分之八十三的人吸食量比原来减低很多。美国麻州教育厅也支持学区内传授超觉静坐,用以戒除学生吸食或施打麻醉药品,效果也很好。
有关冥思的课程,除了超觉静坐之外,尚有瑜珈、禅定等,这些心灵训练课程对人类心灵陶冶均颇有益处。当然,我的意思不是要你督促孩子也去学。若要学习它,必须正确得法,找合格有经验的老师指导,不宜自行胡乱摸索,或者对孩子做出错误的导引。
《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