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释迦牟尼佛有一次上坛讲道,他一语未发,只是手中拈了一朶花。这时全场听众不知何意,只有大迦叶对这位圣哲报以微笑,而释迦也回以微笑。听说就因为师徒间这场微笑,传授了禅悟的道理与方法。这个非语文的性灵教学,所传递的是一种非语文的智慧,是一个醒觉——自己的醒悟。从禅的起源,不难了解禅学何以要强调“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禅学法则。
人需要有一个净悟的能力,它使我们参透现象蜀复杂的表面,直接看到事态的真相,并使自己保持清醒。这样就能带给自己心灵的自由,产生活泼的创造力。兹建议启发孩子的性灵的原则如次:
(一)给予孩子纯朴的生活环境。它有助于孩子的净悟能力的陶冶。
(二)给予孩子表现天真活泼的机会。多陪伴孩子歌唱、吟诗、舞蹈、美劳和运动,从而表现其纯真,敏锐的感受性也可藉以培养起来。
(三)惧怕、坚强和心理的不安,往往使一个人的感受性受到蒙蔽。不要威胁孩子,制造紧张与不安。和谐民主的家庭,对孩子性灵的启发最为有益。
(四)练习禅定、冥思或超觉静坐,对孩子性灵的提升与精神统一确有帮助。但这必须经过专家的指导。
(五)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相互回馈,有助于人际的醒觉,彼此分享人性的经验和如温柔、爱、恬淡、喜悦、同情,有助于孩子情感生活的醒觉。
对孩子的教育,必须同时注意内在心智反应与外在种种现象的醒觉。父母亲在这方面,仍然必须透过对孩子施行感受性训练,才有达到目的。
内在我与创造力
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内在我,也称为主观我。它是每个人发动情感、认知、意识的动态性力量。它主动引导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各类回应,并以灵感、梦、直觉和幻想等方式表现出来。
内在我是属于非理性心灵范畴。它被宗教家视为真我,或者把它当作神秘启示的来源。但根据心理分析学理论来看,都认为它是心理活动的事实,其与文化、社会及个人以往的经验,有著不可分的关系。
内在我经常主观地影响自己对周遭世界的感受与认知,因此使每个人对不同的遭遇和事物,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判断。内在我具有非理性的神秘功能,因此有些心理学家称它为内在心理领悟的根源。它是导引一个人产生精辟的见解,或惊人的预感和观察力的主使者。因此内在我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与创造力有关。
根据加州大学心理学家巴容(F·Barron)的研究,创造性的人具有下列三种内在我的特质:
(一)具有以简易繁,以条理驭繁杂的倾向和兴趣。创造者特别喜欢复杂事物的挑战,并且很乐意去发掘其理则。有时他们也会被难题弄得满头雾水,但他仍然会有一种统整的想像去处理杂乱无章的现象,而理出端倪。
(二)他们的心灵经常保持开放,并且拒绝骤下结论。心理学家荣格(Carl C·Jung)指出,通常人们处理事物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式,其一是采取知觉的态度,把事情弄得一清二楚,其二是采取判断,对事项做个评断。判断者采取有秩序和审慎的计画性生活,其思想闭锁。知觉者采取开放心态,接纳自己内在世界的想像和外界的事象与经验,能产生自发创造性思考。
(三)创造往往基于直觉、预感、灵机或不可思议的感受。创造源自不可思议的非理性层面。理性的思考和逻辑只是整理发现事象的工具,并予以证实。根据巴容的研究,科学家百分之九十的发现是来自直觉。
就巴容的看法,内在我是创造力与内在心理生活世界的核心力量。因此,孩子的内在我应予以培育,不过怎样才能培育良好功能的内在我呢?我参考了一些超心理学的研究报告,建议如次:
(1)对内在我的培育,不是来自精密的教材和练习,它无法急就章,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陶冶。
(2)让孩子接触多方面的学习经验,丰富他的内在我。
(3)注意思想的过程,而不应强调知识的记忆。
(4)提供孩子自行尝试与摸索研究的机会,引发他思考想像和创造。
(5)协助孩子做些独立学习和自动学习的工作。
(6)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。
最后,我要提醒一件事情。创造力是在自由的心灵、安全感的呵护的良好的想像活动中出现的。不过,这只是直觉,直觉是创造的先锋,在直觉的后头,必须有扎实的智能训练和知识。没有逻辑与知识,直觉给我们的“点子”无法被证实,也无法变成有用的发明。
孔子说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他已经把学习与创造说得淋漓尽致。
第七章 想像力的培养
奇想和想像是人类心灵深处所发出的重要而微弱的讯息,它稍纵即逝。如果我们不特别去留意它,便无从了解它。当然它也就无声无息地消逝了。奇想和想像是一种超觉经验,如果我们能保持心灵的清净,不受焦虑、惧怕和不安的干扰,它就会源源不绝地提供你生活智慧和精神力量。因此,父母亲对孩子的奇想和想像,不应加以遏阻,相反地,要做适当的启发。
有些心理学家认为,孩子的超觉经验,特别是奇想像,应列入教导上的重点。因为它使认知与内省结合,发出最聪慧的灵感。心理学家纽曼(Newman)指出,对于超觉经验的启导,不仅能引发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,同时也提供了自我了解和创造力的契机。孩子能了解从心灵深处捎来的讯息,对其心智发展是很有帮助的。对于孩子超感经验的教导,其所使用的方法是引发而非灌输,是醒觉而非传授。父母在教导时,只要能欣赏他的想像,分享他的奇想,就能导致良好的发展。
培养想像力最好的教材就是孩子本身,并随时以他的生活作为题材进行教导。当然,也唯有以孩子自己和生活作为教导的题材,教导才会变得生动有趣,对心智发展有益。兹从想像、梦、奇想、冥想和直觉等方面加以说明,提供意见作为教导之参考。
激发孩子的想像力
如果我们让自己静下来,我们就会发现杂念不断地浮现出来,其实这些杂念与想像很难分得开来,两者都是一种内在浮出来的讯息。许多新的观念和发现,都是由内在浮现出来的。所以心理学家把这种内浮升出来的臆想,称为一种世界语言或臆想语言,也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宝库。心理分析学家荣格则将它称为潜意识语言,它表现成梦、幻想及各种冥思。
对想像力的重视,是现代教育学家的共同看法。因为它确能引发孩子活泼的创意和灵感。例如许多国民小学采取藉诗作画的教学活动。孩子在读过一首诗之后,根据自己的想像,画出内在世界的影像。或者有些学校使用神往的方式,让孩子想像自己就是某种动物或对象,写出自己的感受。
我们经常看到小学教师在作文课时,以“云的自述”或“小鸟的自述”为题让孩子作文。这类题目对孩子想像力的陶冶具有很高的价值。
对于年级较高的孩子,我们可以用想像训练来加强思考与创作能力。比如说,孩子的作文题目是“论民主政治”,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孩子往往发生思路困竭,写不出文章来。但如果应用了想像力,把民主比喻为自己的身体,就可能想像成一个有系统的思路,例如:
个人(想像) 民主的社会(想像后得到的线索)
1、健康 健全的制度和功能
2、细胞 个人
3、器官 分工合作
4、学习 教育
5、行动规范 法律与秩序
6、幸福 富裕的社会
7、疾病 失调与改革
根据这些思路,孩子就能写出一篇相当水准的文章。许多发明和创作都是从想像中激发出来的。比如说,爱因斯坦想像自己以光速飞入太空,这个想像促使他完成了相对论的某些要点。而法拉第是电磁学的发现者,他经常想像自己是一颗受压力的原子,因而看透了电解的原理。
对孩子而言,想像自己未来的成功,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动机。一个人做功成名就的想像,会促使他发挥创造力去实现心中的目标。
不过,父母亲必须了解,创造力和成就动机固然源自想像,但并非所有的想像都能化为创造力。这里有一个原则必须郑重告诉父母:想像如果与惧怕结合,就会变为强烈的紧张与焦虑,对心理健康有害。反之,想像若能在悠闲中神驰,配合针对某一待解决的事实,创意就跟著出现。正因为如此,我一直强调,不要制造孩子的惧怕。
梦也是教材
你相信梦可以学教材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因为跟孩子讨论梦,不但有趣,而且能促进想像力和心理健康。父母亲在早餐的时间,或者在空闲的时候,倾听孩子说说自己的梦境,由孩子自己去解答梦里头的许多有趣问题,既能了解孩子,又能促进孩子的思考。
父母亲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,用不著去为孩子解梦,也不必瞎猜,更不要把它跟一般迷信扯在一起。你唯一要做的是,让孩子说下去,表示你也很有兴趣,引导他把心中的话说出来,孩子自然会有自己的深度领悟。这种领悟可能导致两种很好的结果:一,增进孩子自我了解,由自觉中发现自己,激发创造力。其二,把受压抑的情意纾解出来,有助于心智的成长。
梦,在许多心理学家的眼中,认为它是极丰富的智慧资源。根据心理分析学的研究,梦的本质有三:第一,所有的梦对作梦的人来说,都具有意义和价值。第二,梦藉著象徵式的语言来表达,不受现实逻辑和时空支配,而受热情与联想所左右。它很给直接了解,但透过作梦者的思索和联想,自己可以领悟个中的心理动机和自己洞察事物的创造力。第三,梦不但表达了非理性欲望的满足,同时也表达美好的理性思考和道德意识。基于以上的理由,心理学家克拉克(F·Clark)鼓励父母亲要重视孩子的梦,利用它来启发孩子的意识世界。
根据弗洛姆的研究分析,梦具有下列几种意义或功能:
(一)预见事物的功能。在睡眠时继续思考白天的问题,因而预见问题的答案或结果…
《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