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釋迦牟尼佛有一次上壇講道,他一語未發,只是手中拈了一朶花。這時全場聽衆不知何意,只有大迦葉對這位聖哲報以微笑,而釋迦也回以微笑。聽說就因爲師徒間這場微笑,傳授了禅悟的道理與方法。這個非語文的性靈教學,所傳遞的是一種非語文的智慧,是一個醒覺——自己的醒悟。從禅的起源,不難了解禅學何以要強調“教外別傳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”的禅學法則。
人需要有一個淨悟的能力,它使我們參透現象蜀複雜的表面,直接看到事態的真相,並使自己保持清醒。這樣就能帶給自己心靈的自由,産生活潑的創造力。茲建議啓發孩子的性靈的原則如次:
(一)給予孩子純樸的生活環境。它有助于孩子的淨悟能力的陶冶。
(二)給予孩子表現天真活潑的機會。多陪伴孩子歌唱、吟詩、舞蹈、美勞和運動,從而表現其純真,敏銳的感受性也可藉以培養起來。
(叁)懼怕、堅強和心理的不安,往往使一個人的感受性受到蒙蔽。不要威脅孩子,製造緊張與不安。和諧民主的家庭,對孩子性靈的啓發最爲有益。
(四)練習禅定、冥思或超覺靜坐,對孩子性靈的提升與精神統一確有幫助。但這必須經過專家的指導。
(五)生活中人際關系的相互回饋,有助于人際的醒覺,彼此分享人性的經驗和如溫柔、愛、恬淡、喜悅、同情,有助于孩子情感生活的醒覺。
對孩子的教育,必須同時注意內在心智反應與外在種種現象的醒覺。父母親在這方面,仍然必須透過對孩子施行感受性訓練,才有達到目的。
內在我與創造力
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內在我,也稱爲主觀我。它是每個人發動情感、認知、意識的動態性力量。它主動引導一個人在生活中做各類回應,並以靈感、夢、直覺和幻想等方式表現出來。
內在我是屬于非理性心靈範疇。它被宗教家視爲真我,或者把它當作神秘啓示的來源。但根據心理分析學理論來看,都認爲它是心理活動的事實,其與文化、社會及個人以往的經驗,有著不可分的關系。
內在我經常主觀地影響自己對周遭世界的感受與認知,因此使每個人對不同的遭遇和事物,産生不同的認知和判斷。內在我具有非理性的神秘功能,因此有些心理學家稱它爲內在心理領悟的根源。它是導引一個人産生精辟的見解,或驚人的預感和觀察力的主使者。因此內在我被許多心理學家認爲與創造力有關。
根據加州大學心理學家巴容(F·Barron)的研究,創造性的人具有下列叁種內在我的特質:
(一)具有以簡易繁,以條理馭繁雜的傾向和興趣。創造者特別喜歡複雜事物的挑戰,並且很樂意去發掘其理則。有時他們也會被難題弄得滿頭霧水,但他仍然會有一種統整的想像去處理雜亂無章的現象,而理出端倪。
(二)他們的心靈經常保持開放,並且拒絕驟下結論。心理學家榮格(Carl C·Jung)指出,通常人們處理事物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方式,其一是采取知覺的態度,把事情弄得一清二楚,其二是采取判斷,對事項做個評斷。判斷者采取有秩序和審慎的計畫性生活,其思想閉鎖。知覺者采取開放心態,接納自己內在世界的想像和外界的事象與經驗,能産生自發創造性思考。
(叁)創造往往基于直覺、預感、靈機或不可思議的感受。創造源自不可思議的非理性層面。理性的思考和邏輯只是整理發現事象的工具,並予以證實。根據巴容的研究,科學家百分之九十的發現是來自直覺。
就巴容的看法,內在我是創造力與內在心理生活世界的核心力量。因此,孩子的內在我應予以培育,不過怎樣才能培育良好功能的內在我呢?我參考了一些超心理學的研究報告,建議如次:
(1)對內在我的培育,不是來自精密的教材和練習,它無法急就章,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陶冶。
(2)讓孩子接觸多方面的學習經驗,豐富他的內在我。
(3)注意思想的過程,而不應強調知識的記憶。
(4)提供孩子自行嘗試與摸索研究的機會,引發他思考想像和創造。
(5)協助孩子做些獨立學習和自動學習的工作。
(6)不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較。
最後,我要提醒一件事情。創造力是在自由的心靈、安全感的呵護的良好的想像活動中出現的。不過,這只是直覺,直覺是創造的先鋒,在直覺的後頭,必須有紮實的智能訓練和知識。沒有邏輯與知識,直覺給我們的“點子”無法被證實,也無法變成有用的發明。
孔子說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他已經把學習與創造說得淋漓盡致。
第七章 想像力的培養
奇想和想像是人類心靈深處所發出的重要而微弱的訊息,它稍縱即逝。如果我們不特別去留意它,便無從了解它。當然它也就無聲無息地消逝了。奇想和想像是一種超覺經驗,如果我們能保持心靈的清淨,不受焦慮、懼怕和不安的幹擾,它就會源源不絕地提供你生活智慧和精神力量。因此,父母親對孩子的奇想和想像,不應加以遏阻,相反地,要做適當的啓發。
有些心理學家認爲,孩子的超覺經驗,特別是奇想像,應列入教導上的重點。因爲它使認知與內省結合,發出最聰慧的靈感。心理學家紐曼(Newman)指出,對于超覺經驗的啓導,不僅能引發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,同時也提供了自我了解和創造力的契機。孩子能了解從心靈深處捎來的訊息,對其心智發展是很有幫助的。對于孩子超感經驗的教導,其所使用的方法是引發而非灌輸,是醒覺而非傳授。父母在教導時,只要能欣賞他的想像,分享他的奇想,就能導致良好的發展。
培養想像力最好的教材就是孩子本身,並隨時以他的生活作爲題材進行教導。當然,也唯有以孩子自己和生活作爲教導的題材,教導才會變得生動有趣,對心智發展有益。茲從想像、夢、奇想、冥想和直覺等方面加以說明,提供意見作爲教導之參考。
激發孩子的想像力
如果我們讓自己靜下來,我們就會發現雜念不斷地浮現出來,其實這些雜念與想像很難分得開來,兩者都是一種內在浮出來的訊息。許多新的觀念和發現,都是由內在浮現出來的。所以心理學家把這種內浮升出來的臆想,稱爲一種世界語言或臆想語言,也是人類智慧與創造的寶庫。心理分析學家榮格則將它稱爲潛意識語言,它表現成夢、幻想及各種冥思。
對想像力的重視,是現代教育學家的共同看法。因爲它確能引發孩子活潑的創意和靈感。例如許多國民小學采取藉詩作畫的教學活動。孩子在讀過一首詩之後,根據自己的想像,畫出內在世界的影像。或者有些學校使用神往的方式,讓孩子想像自己就是某種動物或對象,寫出自己的感受。
我們經常看到小學教師在作文課時,以“雲的自述”或“小鳥的自述”爲題讓孩子作文。這類題目對孩子想像力的陶冶具有很高的價值。
對于年級較高的孩子,我們可以用想像訓練來加強思考與創作能力。比如說,孩子的作文題目是“論民主政治”,這對于一個普通的孩子往往發生思路困竭,寫不出文章來。但如果應用了想像力,把民主比喻爲自己的身體,就可能想像成一個有系統的思路,例如:
個人(想像) 民主的社會(想像後得到的線索)
1、健康 健全的製度和功能
2、細胞 個人
3、器官 分工合作
4、學習 教育
5、行動規範 法律與秩序
6、幸福 富裕的社會
7、疾病 失調與改革
根據這些思路,孩子就能寫出一篇相當水准的文章。許多發明和創作都是從想像中激發出來的。比如說,愛因斯坦想像自己以光速飛入太空,這個想像促使他完成了相對論的某些要點。而法拉第是電磁學的發現者,他經常想像自己是一顆受壓力的原子,因而看透了電解的原理。
對孩子而言,想像自己未來的成功,有助于提高學習的動機。一個人做功成名就的想像,會促使他發揮創造力去實現心中的目標。
不過,父母親必須了解,創造力和成就動機固然源自想像,但並非所有的想像都能化爲創造力。這裏有一個原則必須鄭重告訴父母:想像如果與懼怕結合,就會變爲強烈的緊張與焦慮,對心理健康有害。反之,想像若能在悠閑中神馳,配合針對某一待解決的事實,創意就跟著出現。正因爲如此,我一直強調,不要製造孩子的懼怕。
夢也是教材
你相信夢可以學教材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因爲跟孩子討論夢,不但有趣,而且能促進想像力和心理健康。父母親在早餐的時間,或者在空閑的時候,傾聽孩子說說自己的夢境,由孩子自己去解答夢裏頭的許多有趣問題,既能了解孩子,又能促進孩子的思考。
父母親不是專業的心理學家,用不著去爲孩子解夢,也不必瞎猜,更不要把它跟一般迷信扯在一起。你唯一要做的是,讓孩子說下去,表示你也很有興趣,引導他把心中的話說出來,孩子自然會有自己的深度領悟。這種領悟可能導致兩種很好的結果:一,增進孩子自我了解,由自覺中發現自己,激發創造力。其二,把受壓抑的情意纾解出來,有助于心智的成長。
夢,在許多心理學家的眼中,認爲它是極豐富的智慧資源。根據心理分析學的研究,夢的本質有叁:第一,所有的夢對作夢的人來說,都具有意義和價值。第二,夢藉著象徵式的語言來表達,不受現實邏輯和時空支配,而受熱情與聯想所左右。它很給直接了解,但透過作夢者的思索和聯想,自己可以領悟個中的心理動機和自己洞察事物的創造力。第叁,夢不但表達了非理性欲望的滿足,同時也表達美好的理性思考和道德意識。基于以上的理由,心理學家克拉克(F·Clark)鼓勵父母親要重視孩子的夢,利用它來啓發孩子的意識世界。
根據弗洛姆的研究分析,夢具有下列幾種意義或功能:
(一)預見事物的功能。在睡眠時繼續思考白天的問題,因而預見問題的答案或結果…
《父母之愛 第二篇 激發孩子的潛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