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才能发挥人类的天赋,过创造性的生活。

  第六章 创造力的引导

  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很好的创造力吗?我想答案是肯定的。我再问你,你认为孩子的创造力是天生的吗?你可能会说“是!”因为你认为创造力这种无从捉摸、无从理解的灵机,确实难以学习。但是心理学家则告诉我们说,不要悲观,它虽然无从学习,但却可以培养。现在我们来讨论父母亲应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。

  社会不断地进步,但是待解决的新难题仍然层出不穷。因此,每个人似乎只有发展创造力,才能把自己带向成功,否则就要面临挫败和适应不良。

  创造力并非只表现在科学研究上的发现,或发明新的技术或产品上。它同时也是处理日常事物的智慧。简单的说,生活上林林总总的问题,都需要创造力来处理,才有圆满的结果。

  一般说来,创造是指新的创作和发现,它并不限于特定范围。因此,画家作一幅画,音乐家谱一首曲子,武器专家发明一种杀人的武器,科学家发明现新的科学理论,心理学家发现新的人际关系历程,乃至家庭主妇发明了新的酱油,孩子写出第一篇创作小说或童时,有效处理一件偶发事件等等,都是一种创造。

  心理学家罗吉斯说,创造是一种突然的发现和新创作,其过程是一方面来自创造者内在特有的本质,另一方面是生活中人、事、物及环境的启示与激荡。现在我们创造的动机、内在条件、创造行为及促进创造的条件等方面来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。

  创造的动机与心理条件

 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股好奇的冲劲,它引导孩子实现自我,并发展其潜在的能力。它逐渐引导孩子发展与成长,增强他所需要的能力。但是创造力可能因为受到严格限制,而蒙上一导心理防卫机制,不敢表露出来,而使它销声匿迹。不过创造力并不因此消失,只是在等待著适当的时机和条件而展释出来。也就是说,当孩子对环境重新调整其关系时,又能表露出创造力。

  创造是一种开放的心胸中进行,一个人是在没有成见和压抑下才能创造。正因如此,创造者本身必然是清醒的,创造的本质就是一种建设性。创造对于一个人而言,是一种喜悦,也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自然表现。

  孩子本来就具有创造的天性,他们经常敝开心胸,毫无成见地去感受周遭的事物。他们没有权威的压力。没有既成事实的成规,于是一种自由追求实现的好奇心,点燃了他的创造活动。孩子总是有许多新颖的想法,不管他是对的或是错的,都是追求自我实现的表现。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好奇心加以压抑,限制他去尝试,或直接告诉他答案,那么孩子即刻从创造活动的历程中溃退下来。

  父母亲不妨上孩子有自由尝试的机会,只要孩子的尝试不危及安全,要多多鼓励创造性的试探。

  孩子进行创造活动有其心理条件。父母亲若要引导他们从事建设性创造活动,必须注意以下原则:

  (一)引导孩子不受成见束缚。固执成见,使孩子失去创造力所必要的心理情境——醒觉。如果我们经常教孩子只做判断与评价,而不引导他去观察、比较、分析、感受与探讨,孩子就很可能以判断代替分析与发现。如果我们只要孩子记忆原则而不教导其过程,孩子就失去开放已有的经验,去接纳新经验的态度,从而阻碍思想的延展性。比如说,我们常常告诉孩子,叶子是绿色的,因为它含有叶绿素。考试的时候老师问孩子,叶了是什么颜色,孩子毫无疑问地答“绿色”。当然,老师和父母都人说对,事实上也对。但是树叶都是绿色的吗?有没有例外?为什么?此外,同样是绿色的树叶,为何颜色深浅不同?为什么?从这个例子,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成规与成见障蔽了孩子的参透悟性。

  (二)不要把孩子管得太死板。受限制太多的孩子,失去了好奇心。此外,也不能让孩子感染太多的惧怕。惧怕往往抑制创造的主动性。

  (三)养成孩子内控的价值观念。也就是说,孩子需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。如果孩子以“追求别人的赞美,逃避别人的批评”为价值导向,便容易失去创造力。创造力是在感受与行动中展现出来,而使自己感受到实现的满足。孩子如果养成为接受赞美与逃避而附和的习惯,创造力就无从发挥。

  (四)养成“把玩”事物形成的因素、缘由和变通观念的习惯。这样才能使孩子整理假设、发现问题的症结、显露其趣味,并掌握问题的变化与多面性,从而看出事物的端倪。

  孩子的创造力受内在的心理动机与心理情境的影响很大。我们无从教他创造或发现什么,我们唯有顺著好奇与自我实现的天性,加以诱导,从而培养其创造性的思考和态度。孩子的创造行为有其特殊的酝酿过程和内在活动,是在自己的内在经验与外在经验相互激荡下,开始进行创造活动。创造活动本身具有一种选择性,他在许多因素当中,选择了他属意的因素,那是他对真实现象的感受。这种感受属于他自己特有的选择。孩子是在选择的因素上,发现新的原理,创造新的事物。

  父母亲如果经常牵著孩子的思考方式走,创造的行为也就受到限制。教育学家鼓励孩子独立思考,用自己灵感的触须去品解真理是有其原因的。反之,把死记原则视为真理,必须阻碍孩子创造力的成长。

  创造者往往有一种孤独又能自我肯定的感受。他会对自己说:“这就是!”“我已发现!”“这就是我想表达的!”这种肯定中带著孤高的感受,似乎要从自信心中去培养。你要给予孩子自由摸索的机会,要有雅量去接受并肯定孩子的发现,这样才能鼓励孩子创造。也许孩子的发现在大人看来是错的,不过,我们应否定其创造的事实,而要鼓励他多做尝试。事实上,创造的玄机就藏在你认为错,别人也认为不可能,而创造者却认为可能的情境中。

  孩子的创造与发现,总希望跟别人沟通。但他又不得不忍受自己别人看法不同的焦虑感。因此父母亲不妨教他把发现和意见记在自己的笔记里,让他跟自己沟通,从而自己鼓励自己做更深入的思考。

  激发创造力

  我们已说明了创造的本质,并提出几点建议。现在我们要从心理需要与生活情境来讨论激发创造力的条件。这些条件,正是父母必须注意安排给孩子的生活情境。如果我们把创造力比喻为种子,那么这些条件就是孕育种子发芽成长的土地。根据罗吉斯的研究,发现创造时有两个重要的外在条件,其一是提供孩子心理的安全感;其二是保持孩子心理上的自由。具体的说,父母亲提供孩子的学习环境与气氛,必须能维护孩子心理的安全与自由。然而,父母亲要怎样提供孩子安全感呢?罗吉斯提出了三个原则:

  (一)毫无成见地支持孩子处理事物的意见。孩子有其主观的发现和看法,若予以抹杀或压制,创造行为可能中断。比如孩子绘画,把狗的头画得比身子大,那可能是一项主观的杰作。你只要诚心去欣赏他、接纳他,就可以引发下一次的创造。如果你嫌弃他、批评他,创造行为即会停止。创造行为是在孩子发现事、物对他的意义时才显露出来的。

  (二)保持不做评价的气氛。父母亲不宜用自己的观点来批评孩子。因为批评会使创造的动机停顿下来,并且造成一种防卫心理,把真知灼见或难得的发现予以扭曲压抑,而附和一般的常识。批评如果来自具有权威的人,更容易引导孩子放弃己见,讨好批评者。例如孩子布置自己的书房,可能有不符合父母亲的意思。但是如果你了解到孩子是在用心创造就能保持不评价或批评的气氛,而增强孩子的创造活动。不过,父母倒可以对它表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。因为父母表示喜不喜欢,是表达自己的看法,但并没有否定孩子的创意。

  (三)充分了解你的孩子。了解孩子可以提供孩子安全感。父母亲只有接受孩子的创造显然不够,必须积极了解孩子,共同感受某些观点,进入孩子的内在世界,引起共鸣。这种气氛能建立安全感,促进创造的动机。

  心灵上的自由,是导致孩子热中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。孩子心灵上的自由,受外在生活环境的影响,通常父母亲能给予自由思考和表达情感的机会,就能引发他的创造力。当孩子的自由表达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,而不能任其发挥时,父母亲可以采取象徵性的自由表达。比如说让孩子从表演戏剧中摧毁讨厌的对象,用绘画表示他的反叛。允许他自由地做象徵性表示,有助于心灵自由与思考的启发。

  给予孩子自由,并不是对孩子妥协,也不是放任。其实妥协与放任导致创造活力的枯萎。自由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,他竭力想实现梦寐以求的目标而无惧于冒险,那就是责任。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,他必须忍受失败的打击,那就是毅力和恒心。自由的心灵,不但孕育了孩子的创造能力,养成了负责的态度,也发出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。

  性灵的陶冶

  人类不是只有生活在现象界里,同时也生活在性灵的世界里(nonhsymbolic level)人类不只要创造事功,而且要善待自己。能善待自己的人,对于创造活动也必大有帮助。因此麻省理工学院(MIT)开始重视性灵的陶冶和人性的陶冶。

  科学和工程的教育是现象界的领域,但是我们却生活中双重世界里。我们除了活在现象界里,同时生活在非现象世界里。非现象界的性灵生活,却是我们体悟安身立命的所在。

  我们为了使孩子能生活得幸福,并适应这两个生活世界,我们一定重视非现象层次的教育。它是一种不属于语文的生活范畴,是人类想像、情感和种种感受的组合,同时也是创造力的来源。

  我们知道,许多能力不是用语言能传递的。比如说,你教给孩子许多道德规范,却往往不能引发实际的道德行为。又比如说,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失去控制,而生活在孤寂、烦躁、怨恨、仇视和嫉妒之中。我们何尝不想从心理生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,但是往往办不到。因为我们失去了创造力,失去了净悟超越的能力。

  在佛经里头记载著一个故事…

《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