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才能發揮人類的天賦,過創造性的生活。
第六章 創造力的引導
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很好的創造力嗎?我想答案是肯定的。我再問你,你認爲孩子的創造力是天生的嗎?你可能會說“是!”因爲你認爲創造力這種無從捉摸、無從理解的靈機,確實難以學習。但是心理學家則告訴我們說,不要悲觀,它雖然無從學習,但卻可以培養。現在我們來討論父母親應怎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。
社會不斷地進步,但是待解決的新難題仍然層出不窮。因此,每個人似乎只有發展創造力,才能把自己帶向成功,否則就要面臨挫敗和適應不良。
創造力並非只表現在科學研究上的發現,或發明新的技術或産品上。它同時也是處理日常事物的智慧。簡單的說,生活上林林總總的問題,都需要創造力來處理,才有圓滿的結果。
一般說來,創造是指新的創作和發現,它並不限于特定範圍。因此,畫家作一幅畫,音樂家譜一首曲子,武器專家發明一種殺人的武器,科學家發明現新的科學理論,心理學家發現新的人際關系曆程,乃至家庭主婦發明了新的醬油,孩子寫出第一篇創作小說或童時,有效處理一件偶發事件等等,都是一種創造。
心理學家羅吉斯說,創造是一種突然的發現和新創作,其過程是一方面來自創造者內在特有的本質,另一方面是生活中人、事、物及環境的啓示與激蕩。現在我們創造的動機、內在條件、創造行爲及促進創造的條件等方面來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。
創造的動機與心理條件
每一個孩子都有一股好奇的沖勁,它引導孩子實現自我,並發展其潛在的能力。它逐漸引導孩子發展與成長,增強他所需要的能力。但是創造力可能因爲受到嚴格限製,而蒙上一導心理防衛機製,不敢表露出來,而使它銷聲匿迹。不過創造力並不因此消失,只是在等待著適當的時機和條件而展釋出來。也就是說,當孩子對環境重新調整其關系時,又能表露出創造力。
創造是一種開放的心胸中進行,一個人是在沒有成見和壓抑下才能創造。正因如此,創造者本身必然是清醒的,創造的本質就是一種建設性。創造對于一個人而言,是一種喜悅,也是一種追求自我實現的自然表現。
孩子本來就具有創造的天性,他們經常敝開心胸,毫無成見地去感受周遭的事物。他們沒有權威的壓力。沒有既成事實的成規,于是一種自由追求實現的好奇心,點燃了他的創造活動。孩子總是有許多新穎的想法,不管他是對的或是錯的,都是追求自我實現的表現。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好奇心加以壓抑,限製他去嘗試,或直接告訴他答案,那麼孩子即刻從創造活動的曆程中潰退下來。
父母親不妨上孩子有自由嘗試的機會,只要孩子的嘗試不危及安全,要多多鼓勵創造性的試探。
孩子進行創造活動有其心理條件。父母親若要引導他們從事建設性創造活動,必須注意以下原則:
(一)引導孩子不受成見束縛。固執成見,使孩子失去創造力所必要的心理情境——醒覺。如果我們經常教孩子只做判斷與評價,而不引導他去觀察、比較、分析、感受與探討,孩子就很可能以判斷代替分析與發現。如果我們只要孩子記憶原則而不教導其過程,孩子就失去開放已有的經驗,去接納新經驗的態度,從而阻礙思想的延展性。比如說,我們常常告訴孩子,葉子是綠色的,因爲它含有葉綠素。考試的時候老師問孩子,葉了是什麼顔色,孩子毫無疑問地答“綠色”。當然,老師和父母都人說對,事實上也對。但是樹葉都是綠色的嗎?有沒有例外?爲什麼?此外,同樣是綠色的樹葉,爲何顔色深淺不同?爲什麼?從這個例子,我們很清楚地了解成規與成見障蔽了孩子的參透悟性。
(二)不要把孩子管得太死板。受限製太多的孩子,失去了好奇心。此外,也不能讓孩子感染太多的懼怕。懼怕往往抑製創造的主動性。
(叁)養成孩子內控的價值觀念。也就是說,孩子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。如果孩子以“追求別人的贊美,逃避別人的批評”爲價值導向,便容易失去創造力。創造力是在感受與行動中展現出來,而使自己感受到實現的滿足。孩子如果養成爲接受贊美與逃避而附和的習慣,創造力就無從發揮。
(四)養成“把玩”事物形成的因素、緣由和變通觀念的習慣。這樣才能使孩子整理假設、發現問題的症結、顯露其趣味,並掌握問題的變化與多面性,從而看出事物的端倪。
孩子的創造力受內在的心理動機與心理情境的影響很大。我們無從教他創造或發現什麼,我們唯有順著好奇與自我實現的天性,加以誘導,從而培養其創造性的思考和態度。孩子的創造行爲有其特殊的醞釀過程和內在活動,是在自己的內在經驗與外在經驗相互激蕩下,開始進行創造活動。創造活動本身具有一種選擇性,他在許多因素當中,選擇了他屬意的因素,那是他對真實現象的感受。這種感受屬于他自己特有的選擇。孩子是在選擇的因素上,發現新的原理,創造新的事物。
父母親如果經常牽著孩子的思考方式走,創造的行爲也就受到限製。教育學家鼓勵孩子獨立思考,用自己靈感的觸須去品解真理是有其原因的。反之,把死記原則視爲真理,必須阻礙孩子創造力的成長。
創造者往往有一種孤獨又能自我肯定的感受。他會對自己說:“這就是!”“我已發現!”“這就是我想表達的!”這種肯定中帶著孤高的感受,似乎要從自信心中去培養。你要給予孩子自由摸索的機會,要有雅量去接受並肯定孩子的發現,這樣才能鼓勵孩子創造。也許孩子的發現在大人看來是錯的,不過,我們應否定其創造的事實,而要鼓勵他多做嘗試。事實上,創造的玄機就藏在你認爲錯,別人也認爲不可能,而創造者卻認爲可能的情境中。
孩子的創造與發現,總希望跟別人溝通。但他又不得不忍受自己別人看法不同的焦慮感。因此父母親不妨教他把發現和意見記在自己的筆記裏,讓他跟自己溝通,從而自己鼓勵自己做更深入的思考。
激發創造力
我們已說明了創造的本質,並提出幾點建議。現在我們要從心理需要與生活情境來討論激發創造力的條件。這些條件,正是父母必須注意安排給孩子的生活情境。如果我們把創造力比喻爲種子,那麼這些條件就是孕育種子發芽成長的土地。根據羅吉斯的研究,發現創造時有兩個重要的外在條件,其一是提供孩子心理的安全感;其二是保持孩子心理上的自由。具體的說,父母親提供孩子的學習環境與氣氛,必須能維護孩子心理的安全與自由。然而,父母親要怎樣提供孩子安全感呢?羅吉斯提出了叁個原則:
(一)毫無成見地支持孩子處理事物的意見。孩子有其主觀的發現和看法,若予以抹殺或壓製,創造行爲可能中斷。比如孩子繪畫,把狗的頭畫得比身子大,那可能是一項主觀的傑作。你只要誠心去欣賞他、接納他,就可以引發下一次的創造。如果你嫌棄他、批評他,創造行爲即會停止。創造行爲是在孩子發現事、物對他的意義時才顯露出來的。
(二)保持不做評價的氣氛。父母親不宜用自己的觀點來批評孩子。因爲批評會使創造的動機停頓下來,並且造成一種防衛心理,把真知灼見或難得的發現予以扭曲壓抑,而附和一般的常識。批評如果來自具有權威的人,更容易引導孩子放棄己見,討好批評者。例如孩子布置自己的書房,可能有不符合父母親的意思。但是如果你了解到孩子是在用心創造就能保持不評價或批評的氣氛,而增強孩子的創造活動。不過,父母倒可以對它表示自己喜歡或不喜歡。因爲父母表示喜不喜歡,是表達自己的看法,但並沒有否定孩子的創意。
(叁)充分了解你的孩子。了解孩子可以提供孩子安全感。父母親只有接受孩子的創造顯然不夠,必須積極了解孩子,共同感受某些觀點,進入孩子的內在世界,引起共鳴。這種氣氛能建立安全感,促進創造的動機。
心靈上的自由,是導致孩子熱中創造活動的重要條件。孩子心靈上的自由,受外在生活環境的影響,通常父母親能給予自由思考和表達情感的機會,就能引發他的創造力。當孩子的自由表達受到社會規範的限製,而不能任其發揮時,父母親可以采取象徵性的自由表達。比如說讓孩子從表演戲劇中摧毀討厭的對象,用繪畫表示他的反叛。允許他自由地做象徵性表示,有助于心靈自由與思考的啓發。
給予孩子自由,並不是對孩子妥協,也不是放任。其實妥協與放任導致創造活力的枯萎。自由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,他竭力想實現夢寐以求的目標而無懼于冒險,那就是責任。爲了實現自己的目標,他必須忍受失敗的打擊,那就是毅力和恒心。自由的心靈,不但孕育了孩子的創造能力,養成了負責的態度,也發出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。
性靈的陶冶
人類不是只有生活在現象界裏,同時也生活在性靈的世界裏(nonhsymbolic level)人類不只要創造事功,而且要善待自己。能善待自己的人,對于創造活動也必大有幫助。因此麻省理工學院(MIT)開始重視性靈的陶冶和人性的陶冶。
科學和工程的教育是現象界的領域,但是我們卻生活中雙重世界裏。我們除了活在現象界裏,同時生活在非現象世界裏。非現象界的性靈生活,卻是我們體悟安身立命的所在。
我們爲了使孩子能生活得幸福,並適應這兩個生活世界,我們一定重視非現象層次的教育。它是一種不屬于語文的生活範疇,是人類想像、情感和種種感受的組合,同時也是創造力的來源。
我們知道,許多能力不是用語言能傳遞的。比如說,你教給孩子許多道德規範,卻往往不能引發實際的道德行爲。又比如說,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失去控製,而生活在孤寂、煩躁、怨恨、仇視和嫉妒之中。我們何嘗不想從心理生活的困境中解脫出來,但是往往辦不到。因爲我們失去了創造力,失去了淨悟超越的能力。
在佛經裏頭記載著一個故事…
《父母之愛 第二篇 激發孩子的潛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