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Piaget)指出,逗孩子玩、跟他说话、展示物体景象、引起好奇、增加他的见闻、玩弄各种玩具等等,都有助于幼儿智力的成长。有一篇报导指出,孩子即使是有好的智力遗传,如果不提供学习机会,一样会被埋没。美国若干没有得到教导或愚笨的儿童,竟是大学研究所研究生的子女。其原因是研究生研究学问,不能每日提供较多时间教导孩子。

  父母亲提供越多学习性刺激以启发孩子,越能促进智能的发展。兹建议提供孩子学习机会的几项原则如次:

  (1)对于幼儿要多逗著他玩,跟他说话,跟他一起玩玩具和有规则的活动。

  (2)及早学习语言。父母亲要多跟孩子交谈,念故事给孩子听,并学习正确的表达和逻辑思考。

  (3)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事物中练习分辨、归纳、推演和探究。

  (4)帮助孩子学习阅读。

  (5)要在儿童有兴趣和乐于学习下,提供学习机会。

  人类的能力用进废退,若不提供机会让儿童应用资赋,潜能便胎死腹中。在教导过程中,如果一味提供死板而缺乏挑战性的学习活动,孩子便会对它觉得乏味,那么所提供的学习机会便失去意义。

 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导,一直没有打动儿童活生生的求知欲望,也谈不上开放儿童的经验世界。执著于死板教材的填鸭,是教导上的最大缺憾。

  心理需要的辅导

  影响孩子潜能发展的另一因素,是教师和父母对孩子的人本需求是否重视。人的一生是一直都在追求“需求”的满足。人类的需求可分为两个方面,其一叫做基本需求,如食、衣、住、行的需求。其二是心理上的需求,如追求安全感、认同、归属、自尊、爱、自我实现等。人类的行为与生活现象,都因需要而起。需要驱动了行为,行为的结果又形成了新的诱因和动机。

  孩子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,便开始寻求心理上的需求,这些需求被人文心理学家们称为人性需,心理学家弗洛姆(Erick Fromm)指出,满足人性需求的手段,大致可分为两类,其一是循理性的创造以及爱、美感和真理来获得满足。另一是以非理性的暴力、毁灭、退化和麻醉来逃避需要。由于后者彻底违反了生命的生长,在逃避背后,仍然存在著紧张和焦虑,而使自己更陷于堕落,无法自拔。

  父母亲在孩子寻求心理需求上,应做积极的辅导。培养孩子以爱、同情、美感和理性来满足其心理需求,从而产生一种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,建立伦理意识和社会生活规范。

  孩子的人性需求经过父母亲的爱、温柔、兴趣、同情的感染,最后成为一种健全的精神力量。这是保证孩子不学坏,而能积极上进的契机。

  孩子所以有不良适应、愚行、犯罪等等,都源自于人性需求上的匮乏。换言之,孩子的人性需求若得不到满足或纾解,罪恶便随之而起。心理家家马斯洛(Abraham H·Maslow)方:从不良适应者的乖异行为,可看出孩子追求人性需求失败与挫折,对心灵的戕害至深。心理疾病是无法满足“为获得生长及健康所由生的需要”所致。孩子是在不能满足这些心理需要及自我实现时,才铤而走险。

  许多孩子正因为无法获得人性需求的满足,例如被动的学习(上学)、师生间的疏离、亲子间缺乏爱与亲密、破碎的家庭所造成的不安、学业上的失败、不能在学校里发挥所长等等,而使心灵成长受到严重的伤害,造成心理上衰退并发症状,而潜能也就被抑制了。

  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,大部分要靠家庭来维系。家庭的气氛一定要和谐,父母亲一定要付出爱,否则孩子就要陷于心理需求的饥渴。所以我特别建议正打算离婚的怨偶,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将来,不要意气用事。请注意!幸福是创造出来的,不是寻找得来的。

  教育家辛格(D·Syngg)曾批评当前的教育说:我们提供过多孩子未曾接触的课题和答案,忽略了人性的教导,过于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成就期望,而造成教育上的失败。许多孩子心里正嘀咕著,“没有人喜欢过我,接纳过我,了解过我”。孩子如果处于这种情况下,他们怎么会有兴趣向学,主动去探索和求知?

  父母亲最容易犯的错误是:无心地抑制了孩子的自发活动,把活泼误会为顽皮,把好奇当无知,把发问当多嘴,把热心当多事,而给予一连串抨击。然后把主动做事当应该,把勤劳当本分,把成功视为当然,而吝于分享他的愉快以及适当的赞美,使孩子在人性经验上,变得贫乏和苍白。这样孩子的生活力和上进心就会受到障蔽。

  如果父母亲要求孩子做的,正是父母亲应该指导孩子去做的,这就好似医生告诉病人说,“等你的病好了再来看我”一样的矛盾。父母亲对孩子犯过和失败,不从人性经验去做诱导,反而责罚、体罚和凌辱孩子,往往使孩子失去成长与实现的积极性。

  孩子获得较多尊重与诱导,便会自动自发;获得父母的支持和鼓励,便会有信心;获得爱和关怀,当然有较高的安全感;获得成功的经验,就能奠定自我实现的初基。孩子的人性需求如果获得重视,孩子就能积极上进。

  自我概念

  孩子未来潜能的发展,与他的自我概念有密切的关系。因为它深深地影响“自我世界”(theworld of self)的扩充。自我概念是孩子对自己的看法,而这些看法则从其父母、师长和四周的朋友对他的看法中得来的。因此,父母和家人对孩子的看法,及使用语文或表情所表现出来对孩子的评价,将深深影响孩子的自我观念。孩子被父母亲经常评价为“愚笨”、“拙于人际关系”、“不得人缘”等等,孩子就因此而形成了那样的自我概念。

  孩子为了维持自尊,不愿接受坏的自我观念,但又无法从“自卑”中超越出来而有所突破时,孩子就可能走几严重的不良适应,采取暴力、犯过和敌视来防卫他的难堪。

  自我概念是孩子面对种种生活挑战时,能否胜任愉快的重要因素。孩子的行为品质决定于自我概念。一个人相信自己如何,其表现就会如何。它影响一个人的处世态度,内在的情绪与情感,以及判断和知觉。

  父母亲必须特别谨慎,孩子的自我概念是父母和周围的人对其观感的投影。那么,就不难了解:得不到爱的孩子他的自我概念如何?在学校学业不断遭到失败的孩子,而从不给予某些成功的经验来补偿,他的自我观念又如何?要知道,在幼小心灵中,如果挫折太多,受到的凌辱又太过分,那么孩子的感受会如何呢?那种表为之黑,地为之暗的遭遇,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不幸。

  我常常发现,许多孩子因父母的离异而得不到爱,父母的任何一方都在批评对方的卑鄙,而造成价值的混乱和认同上的失败。接著,孩子无心念书,功课一落千丈,“失败者”的自我概念,像恶魔般地把他推到无法自拔的困境。

  智能在某些层面上,也是自我概念的函数。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孩子,觉得自己有能力尝试,能克服困难,其思想达观,接受挑战的机会较多,经验的累积使他更有能力应付待解决问题。

  在教育的过程中,如果孩子有了不当的自我概念,他的潜能发展便会受到障碍,甚至需要辅导和治疗才能挽回。兹建议父母亲培养孩子良好自我观念的原则如次:

  (1)孩子的自我概念应切合他自己的能力与条件,自我概念应建立在自我了解,而不是建立在父母亲或师长所给予好的或不好的评价。

  (2)不要给孩子灌迷汤。不切实际的评语容易造成错觉,或对父母的抗拒。

  (3)协助儿童解决问题,建立适应能力,从而培养自信心。

  (4)适时给予成功的机会。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长,要在成功的经验鼓舞下,发展更多的特长。

  (5)支持和接受孩子主动解决问题,是培养自我概念的最好方法。

  自我概念是孩子憧憬未来和创造自己前途的动力。你一定要细心地培养他,让他有好的自我概念,因为它是命运的守护神,它是引导一个人克服万难,不断努力上进的思想。

  情感的发展

  孩子生活中的情感表现包括情绪、感情、人际关系等等。这些情感不但影响其心智的成长,学业成绩,更严重的支配个人的心理健康。柯曼(J·Coleman)曾经研究过影响孩子学业成就的因素。他发现“孩子的态度”对其学业成就影响最大,它包括对学校的兴趣、情感、自我概念、情绪控制等。何特(J·Holt)则从研究中发现,焦虑是孩子走向失败的原因。柯柔(J·Kozol)则更具体的说,情感上的障碍是孩子挫败的开端,而强调少年时代情感生活的重要性。

  我们必须注意,情感上的经验,是一个人“情感我”的根源。特别是少年时代的种种经历,对人格具有决定性影响,并支配一个人的兴趣、想像、适应方式和态度。兹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如次:

  (1)协助孩子从自发活动中,获得主动做事的满足感。

  (2)重视孩子在艺术(美术、音乐、舞蹈)、梦、幻想及编写故事上所展释的想像力,并且跟孩子交谈与讨论,以激发其创造力。

  (3)重视姿态、表情、语调等不属于理性活动的沟通与回馈,透过它才能使孩子表达其情感和态度。

  (4)跟孩子游戏和歌咏,以变化孩子的气质、陶冶其心志。

  (5)以小组或团队活动的方式,认识人际关系,培养负责及互助的精神。

  (6)父母要重视孩子个性的发展,欣赏其优点,接受他的弱点。

  (7)不宜强迫孩子说出秘密,揭穿他的隐私。

  情感的发展与智能的成长,乍看之下是两个不同的心理活动,但就一个人潜能的发展看,它却相辅相成的。就成功的生活来看,是一体之两面。最近完形心理学家提出所谓完整的教育(con-flluent education)就是为了教导健全的下一代,把情感范畴(感情、情绪、态度和价值)和智性的范畴(如智能和认知活动)加以整合编订课程,相互配合教学。因为只有这样…

《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