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父母之愛 第二篇 激發孩子的潛能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Piaget)指出,逗孩子玩、跟他說話、展示物體景象、引起好奇、增加他的見聞、玩弄各種玩具等等,都有助于幼兒智力的成長。有一篇報導指出,孩子即使是有好的智力遺傳,如果不提供學習機會,一樣會被埋沒。美國若幹沒有得到教導或愚笨的兒童,竟是大學研究所研究生的子女。其原因是研究生研究學問,不能每日提供較多時間教導孩子。

  父母親提供越多學習性刺激以啓發孩子,越能促進智能的發展。茲建議提供孩子學習機會的幾項原則如次:

  (1)對于幼兒要多逗著他玩,跟他說話,跟他一起玩玩具和有規則的活動。

  (2)及早學習語言。父母親要多跟孩子交談,念故事給孩子聽,並學習正確的表達和邏輯思考。

  (3)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事物中練習分辨、歸納、推演和探究。

  (4)幫助孩子學習閱讀。

  (5)要在兒童有興趣和樂于學習下,提供學習機會。

  人類的能力用進廢退,若不提供機會讓兒童應用資賦,潛能便胎死腹中。在教導過程中,如果一味提供死板而缺乏挑戰性的學習活動,孩子便會對它覺得乏味,那麼所提供的學習機會便失去意義。

  許多家庭對孩子的教導,一直沒有打動兒童活生生的求知欲望,也談不上開放兒童的經驗世界。執著于死板教材的填鴨,是教導上的最大缺憾。

  心理需要的輔導

  影響孩子潛能發展的另一因素,是教師和父母對孩子的人本需求是否重視。人的一生是一直都在追求“需求”的滿足。人類的需求可分爲兩個方面,其一叫做基本需求,如食、衣、住、行的需求。其二是心理上的需求,如追求安全感、認同、歸屬、自尊、愛、自我實現等。人類的行爲與生活現象,都因需要而起。需要驅動了行爲,行爲的結果又形成了新的誘因和動機。

  孩子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,便開始尋求心理上的需求,這些需求被人文心理學家們稱爲人性需,心理學家弗洛姆(Erick Fromm)指出,滿足人性需求的手段,大致可分爲兩類,其一是循理性的創造以及愛、美感和真理來獲得滿足。另一是以非理性的暴力、毀滅、退化和麻醉來逃避需要。由于後者徹底違反了生命的生長,在逃避背後,仍然存在著緊張和焦慮,而使自己更陷于墮落,無法自拔。

  父母親在孩子尋求心理需求上,應做積極的輔導。培養孩子以愛、同情、美感和理性來滿足其心理需求,從而産生一種精神力量和價值觀念,建立倫理意識和社會生活規範。

  孩子的人性需求經過父母親的愛、溫柔、興趣、同情的感染,最後成爲一種健全的精神力量。這是保證孩子不學壞,而能積極上進的契機。

  孩子所以有不良適應、愚行、犯罪等等,都源自于人性需求上的匮乏。換言之,孩子的人性需求若得不到滿足或纾解,罪惡便隨之而起。心理家家馬斯洛(Abraham H·Maslow)方:從不良適應者的乖異行爲,可看出孩子追求人性需求失敗與挫折,對心靈的戕害至深。心理疾病是無法滿足“爲獲得生長及健康所由生的需要”所致。孩子是在不能滿足這些心理需要及自我實現時,才铤而走險。

  許多孩子正因爲無法獲得人性需求的滿足,例如被動的學習(上學)、師生間的疏離、親子間缺乏愛與親密、破碎的家庭所造成的不安、學業上的失敗、不能在學校裏發揮所長等等,而使心靈成長受到嚴重的傷害,造成心理上衰退並發症狀,而潛能也就被抑製了。

  孩子心理需求的滿足,大部分要靠家庭來維系。家庭的氣氛一定要和諧,父母親一定要付出愛,否則孩子就要陷于心理需求的饑渴。所以我特別建議正打算離婚的怨偶,一定要考慮孩子的將來,不要意氣用事。請注意!幸福是創造出來的,不是尋找得來的。

  教育家辛格(D·Syngg)曾批評當前的教育說:我們提供過多孩子未曾接觸的課題和答案,忽略了人性的教導,過于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成就期望,而造成教育上的失敗。許多孩子心裏正嘀咕著,“沒有人喜歡過我,接納過我,了解過我”。孩子如果處于這種情況下,他們怎麼會有興趣向學,主動去探索和求知?

  父母親最容易犯的錯誤是:無心地抑製了孩子的自發活動,把活潑誤會爲頑皮,把好奇當無知,把發問當多嘴,把熱心當多事,而給予一連串抨擊。然後把主動做事當應該,把勤勞當本分,把成功視爲當然,而吝于分享他的愉快以及適當的贊美,使孩子在人性經驗上,變得貧乏和蒼白。這樣孩子的生活力和上進心就會受到障蔽。

  如果父母親要求孩子做的,正是父母親應該指導孩子去做的,這就好似醫生告訴病人說,“等你的病好了再來看我”一樣的矛盾。父母親對孩子犯過和失敗,不從人性經驗去做誘導,反而責罰、體罰和淩辱孩子,往往使孩子失去成長與實現的積極性。

  孩子獲得較多尊重與誘導,便會自動自發;獲得父母的支持和鼓勵,便會有信心;獲得愛和關懷,當然有較高的安全感;獲得成功的經驗,就能奠定自我實現的初基。孩子的人性需求如果獲得重視,孩子就能積極上進。

  自我概念

  孩子未來潛能的發展,與他的自我概念有密切的關系。因爲它深深地影響“自我世界”(theworld of self)的擴充。自我概念是孩子對自己的看法,而這些看法則從其父母、師長和四周的朋友對他的看法中得來的。因此,父母和家人對孩子的看法,及使用語文或表情所表現出來對孩子的評價,將深深影響孩子的自我觀念。孩子被父母親經常評價爲“愚笨”、“拙于人際關系”、“不得人緣”等等,孩子就因此而形成了那樣的自我概念。

  孩子爲了維持自尊,不願接受壞的自我觀念,但又無法從“自卑”中超越出來而有所突破時,孩子就可能走幾嚴重的不良適應,采取暴力、犯過和敵視來防衛他的難堪。

  自我概念是孩子面對種種生活挑戰時,能否勝任愉快的重要因素。孩子的行爲品質決定于自我概念。一個人相信自己如何,其表現就會如何。它影響一個人的處世態度,內在的情緒與情感,以及判斷和知覺。

  父母親必須特別謹慎,孩子的自我概念是父母和周圍的人對其觀感的投影。那麼,就不難了解:得不到愛的孩子他的自我概念如何?在學校學業不斷遭到失敗的孩子,而從不給予某些成功的經驗來補償,他的自我觀念又如何?要知道,在幼小心靈中,如果挫折太多,受到的淩辱又太過分,那麼孩子的感受會如何呢?那種表爲之黑,地爲之暗的遭遇,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不幸。

  我常常發現,許多孩子因父母的離異而得不到愛,父母的任何一方都在批評對方的卑鄙,而造成價值的混亂和認同上的失敗。接著,孩子無心念書,功課一落千丈,“失敗者”的自我概念,像惡魔般地把他推到無法自拔的困境。

  智能在某些層面上,也是自我概念的函數。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孩子,覺得自己有能力嘗試,能克服困難,其思想達觀,接受挑戰的機會較多,經驗的累積使他更有能力應付待解決問題。

  在教育的過程中,如果孩子有了不當的自我概念,他的潛能發展便會受到障礙,甚至需要輔導和治療才能挽回。茲建議父母親培養孩子良好自我觀念的原則如次:

  (1)孩子的自我概念應切合他自己的能力與條件,自我概念應建立在自我了解,而不是建立在父母親或師長所給予好的或不好的評價。

  (2)不要給孩子灌迷湯。不切實際的評語容易造成錯覺,或對父母的抗拒。

  (3)協助兒童解決問題,建立適應能力,從而培養自信心。

  (4)適時給予成功的機會。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特長,要在成功的經驗鼓舞下,發展更多的特長。

  (5)支持和接受孩子主動解決問題,是培養自我概念的最好方法。

  自我概念是孩子憧憬未來和創造自己前途的動力。你一定要細心地培養他,讓他有好的自我概念,因爲它是命運的守護神,它是引導一個人克服萬難,不斷努力上進的思想。

  情感的發展

  孩子生活中的情感表現包括情緒、感情、人際關系等等。這些情感不但影響其心智的成長,學業成績,更嚴重的支配個人的心理健康。柯曼(J·Coleman)曾經研究過影響孩子學業成就的因素。他發現“孩子的態度”對其學業成就影響最大,它包括對學校的興趣、情感、自我概念、情緒控製等。何特(J·Holt)則從研究中發現,焦慮是孩子走向失敗的原因。柯柔(J·Kozol)則更具體的說,情感上的障礙是孩子挫敗的開端,而強調少年時代情感生活的重要性。

  我們必須注意,情感上的經驗,是一個人“情感我”的根源。特別是少年時代的種種經曆,對人格具有決定性影響,並支配一個人的興趣、想像、適應方式和態度。茲對孩子的情感教育提出一些原則性的建議如次:

  (1)協助孩子從自發活動中,獲得主動做事的滿足感。

  (2)重視孩子在藝術(美術、音樂、舞蹈)、夢、幻想及編寫故事上所展釋的想像力,並且跟孩子交談與討論,以激發其創造力。

  (3)重視姿態、表情、語調等不屬于理性活動的溝通與回饋,透過它才能使孩子表達其情感和態度。

  (4)跟孩子遊戲和歌詠,以變化孩子的氣質、陶冶其心志。

  (5)以小組或團隊活動的方式,認識人際關系,培養負責及互助的精神。

  (6)父母要重視孩子個性的發展,欣賞其優點,接受他的弱點。

  (7)不宜強迫孩子說出秘密,揭穿他的隱私。

  情感的發展與智能的成長,乍看之下是兩個不同的心理活動,但就一個人潛能的發展看,它卻相輔相成的。就成功的生活來看,是一體之兩面。最近完形心理學家提出所謂完整的教育(con-flluent education)就是爲了教導健全的下一代,把情感範疇(感情、情緒、態度和價值)和智性的範疇(如智能和認知活動)加以整合編訂課程,相互配合教學。因爲只有這樣…

《父母之愛 第二篇 激發孩子的潛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