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父母之愛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求百依百順,而是依照孩子的個別需要和條件,給予適當的啓發和教導。比如說,許多父母親強迫不適合繼續升學的孩子去補習,一連幾年的重考和失敗的打擊,不但浪費了孩子的青春,未能學會生活所必須的技能和知識,反而影響其身心健康。時下有許多青年,是爲了父母親而在升學線上掙紮,過著茫然彷徨的日子。

  尊重也是一種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與態度。父母親爲了教導孩子,由于求好心切,往往失去耐性,在不自覺中,苛責、辱罵孩子,甚至以嚴重貶損自尊的話侮辱他們。許多父母親幾乎整天在罵小孩子,這些受淩辱的孩子當然在情緒發展上會有不良影響。孩子們在長期的辱罵和訓斥下,得不到尊重,得不到溫暖和愛,于是投入不良青少年團體。困爲那兒可以給他一些自尊和受重視的滿足,從此與他們爲伍,同進同出,铤而走險。許多人認爲那是青年的一種反叛,其實是爲了追求受尊重的心理需要求所致。所以,當父母親不能給予孩子自尊和自重時,孩子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去人別的地方獲得滿足,那時就很難挽回了。

  父母對孩子的談話品質,決定于是否基于尊重的立場。父母親如果時時保持冷靜的態度,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說話,就能保持相當的理性,而且可以有效地溝通和解決問題。父母的心中有一個理智的“成人”,孩子的心中也有一個講理的“成人”。溝通的時候,一定要用你的“成人”去跟孩子的“成人”接觸。這樣的交流溝通,才能引發孩子心中“成人”功能的不斷成長。

  親子之間一定會有不同的意見。竟見不同並沒有什麼不好或不對。你現在希望孩子對你百依百順,將來一定要罵他沒有出息。沒有主見,對別人的說詞不加考慮,言聽計從。孩子有自己的意見,實際上是好事。

  孩子的意見若與父母親的意思相左,必須加以疏導、溝通。不過,在容許的範圍,不妨尊重孩子的意見。父母親如果一意孤行,經常否定孩子的意見,批評得一文不值,不需多久,孩子們就不願意把真相告訴你。那就是教導上的最大陷阱。

  有一位親告訴我說,她的孩子到國小畢業爲止,一直非常聽話,從來不對父母親的意思打過折扣。但是國中一年級還沒有讀完,不但不聽話,脾氣暴躁,而且功課退步。我從這位母親的言談中,發現她很忽視孩子的自尊,淩辱與說教的責備,使孩子無法接受,失去溝通的管道。這種親子關系很像斷了線的風筝,母親已經失去控製孩子的線索。

  孩子在進入國中時,在功課和生活上需要一些特別的適應,這是很自然的事。父母親能以尊重的言談,表達同情,予以協助和支持,孩子很快就會轉敗爲勝。如果以非難與責備待之,孩子就人暴躁頑劣起來。

  孩子的身心發展速度很快,難免有許多適應上的困難。他們對食、衣、住、行的適應,都需要不斷的調整,特別是他們的意識和價值觀念,更是變化起伏,加之生理上的成長與發展,更使他們多愁善感。這時,如果不給予尊重性的愛護,則難以進行有效的教導。父母懂得尊重孩子,才能帶動一個有效的教導。怎麼培養親子間的愛呢?我的建議是:

  (1)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特長和優點,你要發現它,鼓勵它,呵護它。孩子從其優點中學得更多優點。

  (2)不要把孩子理想化。他是一個人,但不會是一個完人。予以理想化的結果,往往造成父母的失望,增強父母對孩子的責備。

  (3)注意聆聽孩子的話。尊重他的意見,孩子喜歡跟尊重他的人討論自己的隱私。掌握這個原則,就能掌握教導孩子的契機。

  (4)父母的職責是幫助孩子處理問題,而不是給他答案。孩子必須做或學習的事,避免強迫性命令,而要透過鼓勵和誘導的方式,使孩子立于自動或主動的地位。

  (5)從評價的觀點贊美或批評孩子容易傷及孩子的自尊;針對事實的本身,給予贊美或建議,反易獲得真正的贊賞效果。

  尊重孩子,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安全感,有助于人格的健全發展。另一方面,尊重孩子也能培養他尊重別人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。孩子能尊重別人,就能夠愛人,就能與別人和諧相處,特別是在民主的社會裏,它是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力量,是良好人際關系的根源。

  爲孩子的成長負責

  父母親的天職是照顧並引導孩子成長。因此,他所給予的教導和關愛,必須級引發孩子不斷進步與發展。否則,他們的愛就是無能的愛。負責是指,父母親隨時隨地對孩子的需要給予適當的協助。

  負責的反面就是冷漠。冷漠的父母不可能以實際行動去關懷孩子的成長與進步。他們的愛充其量只是一種占有,或享受孩子所能給予的快慰。愛必須超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,共同享受內心深處的感受,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悲傷,彼此相互接納和鼓舞,滋潤性靈的成長和愛的胸襟。

  冷漠表示不能回應孩子的需要,當然對孩子也就缺乏興趣,親子之間的距離也就加大。一個人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感興趣,我想他也不可能對別人感到真正的興趣。爲了要克服冷漠,培養自己的責任感,以便激發孩子的心智,父母親必須用意志來主宰自己的生活,實踐自己的責任。心理分析學家羅洛梅(Rollo May)指出,冷漠使我們失去愛,並造成意志的混亂,演變成人與人之間的孤立感和暴力。缺乏負責的父母,必然培養不出負責的子女。

  負責的父母,隨時都在發現孩子的需要,給予適當的協助。孩子的需要,就心理上和生理上看,都代表著成長的動力,只要你及時發現,做適當的誘導,孩子便開始成長。

  什麼叫做孩子的需要呢?這很明顯,無論在生理或心理方面,只要孩子面臨的問題或必須解決的問題都是需要。例如孩子的功課趕不上,一定有其原因,他有被幫助的需要。父母親如果能夠協助他找出問題的症結,幫助他解決問題,這便是負責。反之,如果父母親只是一味的責備和提出更多不合理(如考更好的成績)的要求,而不予幫助,就不能稱爲負責。

  父母親最忌諱的管教態度是坐享其成,把孩子的進步和好學視爲應當。成績好,行爲乖巧,就得意高興;成績不佳或稍有差錯,就批評責罵,暴跳如雷。這種作法不但無法引發孩子不斷實現其潛能,而且也使孩子感染了冷漠的性格。

  父母親必須隨時注意孩子的學習情形,查閱他的作業,鼓勵他學習,改正他的錯誤,啓發他的思考。同時也留意孩子的心理發展,給予安慰和歡樂,分享其樂趣和感受,並透過談話、親昵、體恤、同情,使孩子的人格得以健全發展。

  負責必須由父母直接去承擔和給予,別人無法取代父母的責任。你帶孩子出去郊遊,看到他們亂丟果皮、紙屑,如果你不負責糾正,孩子就不容易建立維持公共清潔的習慣。又譬如說,你爲孩子花錢請家庭老師,如果自己不去關心和參與,孩子未必就有興趣學習。負責的關愛是引發孩子主動、自治和自製的最佳策略。茲建議幾項原則如次:

  (1)你要懂得觀察和傾聽孩子的言行,了解他們,在需要時即刻給予回應或指導。

  (2)父母的責任是給予孩子愛,支持和嘗試學習的機會。父母的真正職責是當一位熱心的輔導者,把東西呈現在孩子面前,顯示它的趣味,讓孩子自己去嘗試。

  (3)你給予孩子的愛和協助,必須能喚起孩子的回應,這種回應是孩子成長所發出的愛。

  (4)你不要把孩子抓得死死,變成你的一部分。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處事方法和價值觀,對孩子的心智發展並無益處。

  (5)父母親必須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,欣賞他的成長,支持孩子發展成熟的自我觀念。

  世上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,但是愛的給予必須注意到它在孩子身心上所生的後果。溺愛造成孩子的散漫,錯誤的關懷導致孩子的反抗和成長上的負面影響。父母親能時時注意到愛與責任,孩子就會成爲一個具有良好的適應力的人。

  了解你的孩子

  愛建立在彼此了解和體諒上。父母對子女的愛,如果不是透過感受性去了解孩子的情感,便很難表達真正的關愛。沒有了解的愛,往往是一種盲目的愛或是錯誤的愛。比如說,孩子的成績退步,可能是因爲得不到父母的關心,而無心念書所致。父母親爲他的功課能趕上別人,請來家庭教師予以補習,結果不但成績沒有進步,反而因壓力增加而逃避念書。

  許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能力和興趣,一味愛子心切,硬要孩子學習各種才藝,例如參加嚴格訓練的音樂課程,接受看來乏味無趣的心算訓練。到頭來,孩子不但更提不起興趣,反而在學習態度上産生嚴重的消極反應。

  孩子們不但興趣和能力彼此不同,甚至在學習的方式,情感和情緒上的需要都不一樣。父母親如果不了解他們,當然很難有效的教導。我常常聽見許多父母親說:“他需要什麼,我就給他什麼,可是孩子們還是不領情,不自愛,枉費了我一番苦心。”對的,如果你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,一切關愛和協助,都是枉費心機。

  了解孩子要有耐性,要有較多時間跟他們相處。當然父母也必須有較好的感受性。感受性要從你經常觀察孩子,多多跟他接觸和交談中培養出來。

  另一方面,被了解是孩子們的一種心理需求。被了解或被接納的需求,不止對孩子重要,對大人同樣重要。因爲它是安全感和自我肯定的來源。父母親對待孩子的態度,無論你是責備他或贊美他,是鼓勵他或堅持生活上的規律,你必須接納他的情感。情感上的接納,使孩子深深感受到你能了解他,而使他感受到溫暖和安全感。

  在日常生活中,你一定要留點機會讓孩子伸展自己的自尊,這樣最能表示你能了解孩子。比如說,你能以微笑的表情,傾聽孩子表示他對家事的意見,如果他的意見尚可取,不妨采納。孩子的自尊得到維護,就能産生榮譽感,就能夠自治和自製。

  許多父母親向來不讓孩子伸展其自尊,孩子的自我意識漸漸被抑製,甚至扭曲變形,而成爲乖巧的反…

《父母之愛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