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之愛
鄭石岩
第二篇 激發孩子的潛能
提要
每一個人都擁有很大的潛能,根據心理學的看法,通常一個人最多只發揮了叁分之一的潛能。因此,你千萬不要爲孩子的資賦不如人而頹廢,更不能以孩子的成績很好而自滿。孩子將來的適應能力、心理健康、事業的成敗,都決定于能否應用潛能。
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,需要許多條件配合,才能發揮出來。他們的思考方式和特殊能力,需要有效的指導和協助,才能真正顯露他的光芒。本篇主要在于介紹潛能的觀念和引發孩子發展潛能的原則。
我們都希望下一代比自己能幹,希望他們能發揮潛在的能力,做一個有用的人。但是人類真有偌大的潛能尚未發揮嗎?這一點,心理學家的看法並不一致,有人說我們只用了總能力的四分之一,有人說只用了叁分之一,也有人說只用了十分之一。但無論如何,人類的確有很大的心智潛能尚待發展,是心理家們共同的看法。
做父母的人,當然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,有個成功幸福的未來。但對于啓發潛能則所知甚少。本篇要從心理學的研究結果,提供一些激發潛能的觀念與線索,幫助你提高教導孩子的新知與技巧。
關于潛能的發展,以人文心理學(humanistic psychology)和超心理學(transpersonal psychology)討論得較多。人文心理學家傾向于發展人際關系,自我的醒覺與實現,藝術的陶冶及情感的發展、感受性訓練等。他相信這方面的教導和陶冶,有助于創造力的發展和潛能的實現。超心理學家則朝另一個方向尋找答案,他們到目前爲止,還沒有建立一個系統理論,更沒有確定的範圍。他們相信,要從心靈活動的多面性去發展,才能啓開人類潛能的奧秘。不過,到目前爲止,他們似乎有點眉目,因爲他們把重點擺在內在我(subjective self)的發展。認爲它是創造力的動力核心,是直覺的根源,同時也重視超覺和非感官的經驗(unusual human experience)。他們相信,情感的非理性活動有助于創造力的啓發,練習超覺靜坐與直覺的靈感,鼓勵想像力的表達,均有助于創造潛能的發展。
此外,心理分析學家也提出了潛能與創造力的觀念。他們認爲想像力是創造力的來源,不過想像力是潛意識發出來的靈感,它是心理動能的衍化。如果想像力和懼怕結合,就變成焦慮和心理上的不良適應。它如果與現實待解決的實際困難相結合,就成爲創造力。因此,父母要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機會,避免抑製孩子的情緒或心力。
現在我以通俗的觀念,綜合各派心理學的研究,提供你教育子女和激發潛能的觀念與原則。
第五章 潛能發展的條件
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很大的潛能,其未發揮的部分,遠超過他所使用的部分。因此,只要經過適當的教導與培養,潛能就可獲得發展。心理學家漢特(J·M·Hunt)在他所著的《智能和經驗》一書中,詳細討論啓發孩子潛能的重要性。他說,孩子在貧乏的環境下生活愈久,智能發展愈差,潛能受障蔽的情況愈嚴重。反之,生活環境愈多變化性和挑戰性,對潛能的發展愈有幫助。
心理學的研究已告訴我們,孩子的智能並非固定不變。現在我們已不再爲兒童的智能束手無策,因爲它可以透過適當的培養則改進。我們對天才的觀念已經有所改變,因爲天才事實上是教育的結果。教育的目的無非是使每一個人的潛能得到啓發。教育不是在發掘天才,而是在促進孩子潛能的發展。
父母親必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人,不應該拿他跟別人比較,而是把他的潛能引發出來,實現他自己的能力。人文心理學家認爲,發展孩子的潛能,至少要注意良好的生理條件、學習的機會、人本需求的適當滿足、自我觀念的發展和適當的接受挑戰。茲分別討論如次。
健康的生理條件
健康的身體是維持良好精神狀況的基本條件。孩子們是否活潑、好奇、興致勃勃不斷的探索,與其生理狀況關系密切。疲憊或生病的孩子,學習動機很弱,專注力很差;精力旺盛的孩子,好奇心強,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專注與活動。就發展潛能而言,健康的身體是重要的一部分。
許多父母親爲了鼓勵孩子多讀書,卻忽略了孩子生理上的成長和需要,把孩子當作讀書的機器,整天與書本爲伍。另一方面,生活在都市裏的孩子,由于活動空間狹小,父母親又沒有時間多帶他們做戶外活動,生理上的發展顯然受到限製。我實在很擔心下一代孩子的體能將有所不足。他們胖而不實,虛有其表,活力不夠。肥胖已經成爲現代兒童的一種病症,根據調查,都市裏有百分之五的孩子,體重超過標准。另一方面,城市孩子的近視比例,到了國民中學階段,已高達百分之六十,高級中學則高達百分之八十。這是值得現代父母特別注意的問題。
人類的眼睛,就原有結構而言,是用來看遠處的東西,例如逃避危險,尋找獵物。但由于人類文明與生活形態的改變,不斷做近距離的視覺活動:看書、看電視、寫字或辦公室的活動。更重要的是,由于城市建築有如雨後春筍,孩子們似乎已失去遠望的環境。
最近,孩子重聽的現象也愈來愈嚴重。父母親似乎除了特別重視學業和盲目補給營養之外,沒有什麼新的省悟。
我要鄭重地告訴現代的父母:要想孩子將來生活得好,能發揮其潛能,首先需要有好的生理條件。因爲它是生活的本身,是活得有朝氣、帶勁兒的基元。同時也是學習生活于世界中種種必要能力的條件。
如今,大部分的孩子缺乏這個條件,健康的身體似乎被誤會爲“不生病”,這是教育上最大的不幸,也正因爲如此,孩子的健康才會受到疏忽。
健康的生理,至少應解釋爲具有充沛的體能,飽滿專注的精神,敏銳的知覺與感受能力,迅速的活動力及穩定快樂的情緒。良好的生理條件,支持孩子不斷發現問題,好奇的探索和嘗試尋求答案的意志。
目前衛生與保健的觀念雖然普遍,但我們仍然未將醫學上的知識,充分地應用于養育孩子,以致對孩子的健康仍然相當疏忽。我們給予孩子太多功課,使他們過著勞頓乏味的生活。食物方面,我們不注意選擇,過量的精製食品如餅幹、糖果、合成果汁,幾乎代替了自然食物。這些食物營養的分配並不均衡,而電視裏對兒童零食的廣告,似乎不斷地在加強食品營養上的錯覺。
父母親究竟應對孩子的飲食注意些什麼呢?美國有一位醫生叫畢勒(Henry G·Bieler),根據行醫數十年的經驗和記錄,寫了一本書叫《食物是最好的醫藥》(遠流出版公司出版,生活情報源叢書(1)),從這本書裏,我們可以歸納幾項重要的原則如次:
·要多吃新鮮的食物,少吃精製的食品如鹵肉、白米飯(以胚芽米爲佳)、蜜餞、精製面包、冰淇淋等等。
·均衡攝食各種蔬菜和水果,以補充孩子維生素和礦物質。
·能生吃的蔬菜、水果,應以生吃爲宜。
·孩子發育期間,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維生素等須適量的供應。
·偏食對孩子的健康影響很大。
·生乳和酵母是好的食物,也是醫藥。
·過量吃鹽有害健康,食物應少加鹽和調味品。
·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、菸草、酒精,對孩子健康有害。
·疾病是長期不當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所致。
適當的食物不但有益健康,而且可以治療疾病。影響孩子健康的因素很多,食物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環。此外,良好的作息習慣、適當的運動、情緒與心理生活等,都足以影響孩子的健康。特別是運動,父母親最好能陪伴孩子,學習一些不受空間限製的運動,以期天天運動強身,如太極拳、彈腿、跆拳道、八段錦等國術活動。
學習的機會
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,是孩子潛能的得以充分發展的第二個因素。孩子內在的心靈世界,與其生活經驗息息相關。父母親唯有提供各種學習機會,引導他做多方面試探與學習,否則很難把真正的能力引發出來。許多父母親以爲自己的孩子天賦不如人,而産生消極的念頭,終止了對孩子的悉心教導,以致孩子得不到他應有的發展。事實上,就孩子的能力發展而言,後天的學習與教導,只有絕對的影響力。
兒童心理學家凱利(E·Felly)曾說:“父母親要隨時注意兒童的學習與經驗,時時提醒自己,孩子們天生完美,我們有責任提供其發揮完美潛能的機會。”在我們的社會裏,仍然有許多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學習機會。比如說小家庭的子女,父母親早出晚歸,除了在學校的時間以外,顯然缺乏親子間的交談和溝通。甚至有些父母親,一有空閑便坐在電視機前或麻將桌上消磨時間,而不與孩子談話,因而造成語言發展上的障礙、人際感受性的貧乏,甚至在智能和情感上亦受到影響。
科學和經濟的高度發展,原可以提高生活的水准,使孩子受較好的教育。但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社會變遷的快速,使得父母忙于他們的競爭與工作。結果這種新的生活方式,又剝奪了兒童學習的機會。
佛羅裏達大學教授戈登(I·Gordon)曾做過幼兒多方面學習的試驗。父母親經過指導,運用家裏各種事物,隨時對六個月大的嬰兒提供學習機會(逗著玩、說話、觀看玩具或圖案)。實驗的結果發現,學習愈多,智力的發展愈好。貧窮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。
教育心理家布魯姆(B·S·Bloom)研究亦發現,兒童到了四歲,智力已達到將來成熟時的一半。因此,孩子早期所得到的學習機會,及其造成智力的成長,可以決定孩子智力成長曲線的仰度與高度,他指出,出生後頭四年內智力成長程度,與其以後十叁年成長度大致相等。由此可見,提供兒童學習的機會,尤應重視四歲以前的學習。
四歲以前的孩子,究竟要提供他什麼學習經驗呢?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(Jean …
《父母之愛 第二篇 激發孩子的潛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