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抗行爲。頑冥不化的孩子不是天生的,是因爲我們未能給他伸展自我機會,日子久了,他以另一種方式表現罷了。
了解孩子並不是要揭發他的隱私。隱私不宜說穿,因爲它會因孩子一時的難堪,造成親子之間的僵持,甚或導致孩子說謊。當然,有些隱藏在孩子心中的事,必須加以指導,但是無論透過討論或明示,仍以不直接揭穿爲宜。
了解孩子,需要心理學上的知識;表達對孩子的了解,則透過父母的雅量和寬容。以下是幾個了解孩子的原則:
(1)父母應該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所做的各項心理測驗,並請教老師。
(2)孩子往往在平常的言行、日記、周記、作文和造句中,表達他的心聲,那是你了解他和幫助他的線索。
(3)多跟孩子交談,多觀察,多參與學校舉辦的教學參觀、親職教育座談或母姐會。在無形中了解孩子,而不是以盤問的方式了解孩子。
(4)了解孩子的情況之後,如需要矯正,不宜急躁,操之過急反而有害。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處理,不妨請教專家。
(5)了解孩子不是父母親當偵探,而是將心比心的接納和共鳴。
父母的愛不是自己對子女期望的延伸,而是對子女的關懷、尊重與協助,並透過真正的了解給予關愛,而負起對子女心智成長的責任。這樣的愛有生機的,有朝氣的,它真正表示了溫柔和慈愛。
在愛的家庭成長的孩子,有健康的愛心,有較好的安全感,心智發展比較成熟。有愛心的孩子將來才能享有幸福成功的生活。
你愛孩子,孩子就會自愛愛人,當然他也會愛你。孩子學會愛心,保持愛心,就會像太陽一樣,永遠保持光明和溫暖。怎樣扶植你的孩子成爲有愛心的人呢?很簡單,第一你要讓你的孩子每天都接觸到有愛心的人——你自己。其次,父母親一定要彼此和睦相愛,父母親能夠互愛,手牽著手同行,孩子也一定能與別人把臂同行,將來也會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。
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精神力量,它是一種能力,是一種健康的心志。接受父母之愛的孩子,就是有愛心的孩子,他必定有能力過成功幸福的生活,有能力把事情處理得圓滿,而且具有關懷自己和別人的能力。
第二章 培養做事和思考的習慣
孩子們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爲將來的成人生活奠定基礎。因此,孩童時代越多機會學習處事,心智發展也就越健全。愈早學習如何解決問題,其爲人處事愈有好的表現。因此在做事當中養成正確的思考習慣和方法,是心智發展的最佳捷徑。父母要避免剝奪孩子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,越俎代疱替孩子處理問題或過度的溺愛,將造成養尊處優的態度。相反地,父母要提供他們許多練習和嘗試的機會,允許他們去試探,讓他們做一些能力所及的工作或家事,從而在旁加以鼓勵、指導和協助。
做事的習慣
當前的社會,由于生活水准的提高,幾乎大部分的孩子都受到過分的寵愛。孩子們普遍不做家事,不分擔家庭的工作,動手做事的習慣未能接著起來。加以玩具獲得容易,無需製作,便能輕易得到。因此,養成了玩樂和享受的習慣,缺乏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這麼一來,也相對地提高欲望的水准,造成坐享其成的習性。這個習性在孩子的人生旅程上種下嚴重的錯誤,因爲他的工作勁兒和創造力開始受到抑製,積極的思想和態度也就不容易發揮出來。
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,發現童年在兼職工作、負責家務、課外活動及解決問題等方面做得較多的人,比做得較少的人,其成年後的情況明顯的優異。他們交遊廣闊的可能性高一倍,獲高薪工作可能性大四倍,失業可能性則小十五倍。此外,他們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。另一方面,童年工作較少的一些人,則犯罪被捕可能性很高,精神不健全可能性大十倍,未成年就死亡的可能性大六倍。他們研究又發現,智商、教育程度、家庭的社會和經濟階級,對那些追蹤的青少年後來的情況,沒有多大影響。
我們必須注意一個現象,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,已造成社會加速變遷。人們要想有良好的生活適應力,就必須提早訓練,而最好的訓練方式,就是指導孩子多做事。倘若我們對孩子的心志與精神不做有效的教導和啓發,他們長大成人後,就要面臨許多困擾。這個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普遍的重視,社會上會出現各種失調現象,其輕微的程度可造成擾攘不安,嚴重的話,就是一個場劫難。我想,這個問題正是我們所面臨的重大挑戰。
培養子女做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是我們能給予子女最寶貴的財富。因此父母親必須教導子女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它,而且要愈早愈好。
學習思考
其次父母要教導孩子思考,因爲思考是一個人待人處事能力的基礎,是一種精神活動的現象。思考不是天生的,而是後天學習的。根據塔巴(H·Taba)的解釋:思考是一個人處理資料的過程,它把接觸到的種種事物加以歸納整理,並做類推,從而對新的問題做預測和解釋,並提出處理的方法。孩子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學習如何觀察並收集資料,練習組織所搜集的資料並加以處理、推論和印證。父母如果能隨時對孩子的思考過程加以指導,他的思考習慣和方法就會培養起來。
我們必須注意,思考活動是應用符號在腦神經系統裏運作進行。思考上應用最多的符號是語言文字。更具體的說,孩子們的思考,是應用文字符號的邏輯來處理所接觸的事物。
現在我們來解釋語言文字和思考之間的關系。比如說,當你抱著牙牙學語的孩子觀賞一朶花,你指著蘊含說那是“一朶花”,這時“一朶花”的語詞與花的形象發生聯結。如果重複說幾次,孩子聽到“一朶花”這個聲音,腦子裏就會浮現一朶花的影象。這就是記憶,是孩子們賴以不斷學習解決問題的基本運作。
許多人對小孩子的教導,往往停留在這個記憶的階段,未做深一層次的啓發與指導。例如一朶花的性質很多,包括形狀、顔色、香味等等,如果不從分辨與歸納中教孩子思考,他的學習活動就沒有機會從記憶提升到對事物之分辨、整理與分析。
人本來就有思考的潛能。父母親不教孩子思考和處理所接觸的事物,他也能從記憶、認識、分辨和整理中自行學會思考。但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社會裏,如果一切由他自己去嘗試摸索,他在整個求學過程中,很可能落後。
透過對日常生活事物的分辨、歸納和整理分析,孩子的思考能力開始進步,處理資料的方式和過程愈來愈精細熟練,愈來愈合邏輯。這就是一個的智力發展過程。我發現許多孩子在學校裏的功課不及別人,不是由于天賦不如別人,而是思考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導。
我們給國小叁年級的孩子出一個寫作題目“公共汽車”。這需要一些自由聯想與資料整理的思考過程。但總有許多孩子,想不出可寫的內容,或者無法有效地歸納,做有系統的表達,寫上兩叁句話就草草結束了。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?大部分的孩子是平常缺乏搜集分析資料,缺乏使用語文正確表達觀念的訓練。
日常生活中的對話,往往是訓練孩子思考的最好機會。你可以教孩子認識事物,了解並做分析,更可以讓孩子透過語言的表達,說出思想的結論。這時,正確的部分你要肯定它,贊美它,不正確的部分,則予以適當的更正。
語言的表達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父母親一定要教會孩子使用正確的語言,表達正確的觀念,因爲它是思考的一部分。許多父母親疏忽了這一點,孩子們的話說得不完整,不合邏輯,顛叁倒四,甚至語彙不夠,無法說出完整的觀念,均未及時補救。長久下來,孩子的思考發展不免受到影響。我發現許多孩子在國民小學五、六年級時,數學成績一落千丈,是因爲他應用文字符號進行推理的能力無法跟上教材的程度所致。
我建議父母親要多讓孩子談話,把所要表達的觀念和法則說得清清楚楚,孩子遇有表達不清楚時,要及時補救。另一方面。要找一些通俗有趣的故事和童話,多念給孩子聽,並討論其中的情節。孩子們的腦子像一部錄影機,你若注意教他語言和思考,讓他聆聽好的作品故事,討論故事的情節,他們的分析能力、思考和表達,一定有驚人的進步。
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甘尼(R·M·Gagne)把智能和層次分爲:分辨→具體觀念→定義觀念→原理→處理問題的理則。他從研究中發現,孩子們處理問題的能力,是從“分辨”中開始演化而來。孩子從分辨狗和貓的不同,而獲得兩種動物的大略具體觀念,進而對兩種動物加以界說,而形成定義觀念。再由貓和狗的習性中的差異理出一些原則,進而演繹成飼養貓和狗兩種寵物的方法。
孩子的智能是在處理日常事物中,完成語文符號的推理能力。因此讓他們分擔一些其能力所能及的家事或工作,對其心智與精神的成長,具有正面的促進效果。孩子在工作中不但學習做事的方法和良好的工作態度,同時也學會了動作協調的靈巧,空間關系的能力,並促進其思考的能力。有變化的家事、工作、手藝和勞作,對孩子具有很大的啓發作用。因爲它不斷對孩子提出問題,不斷向孩子做生動的啓發的挑戰。
父母親在教導孩子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時,必須注意孩子的興趣,興趣必須建立在“意義學習”上頭。什麼叫意義學習呢?心理學家羅吉斯(Carl R·Rogers)認爲,孩子一旦發現學習的東西符合自己的意向或需要,就會産生密切相關的感覺,而産生主動的態度和積極的興趣。在這種環境下,孩子感受到他正在主動探索,有趣味,從而發生專注與求知的意圖。
父母親應努力試圖把學校的課業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,把知識帶到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和探索,可以使孩子學到更有用的智慧,而不只是對知識的記誦。
國民小學階段的課業,無論是國語、數學、健康教育、社會或自然,都與生活…
《父母之愛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