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經驗息息相關。把這些知識用來處理日常生活的事,孩子的心智就很順利的成長。因此,你千萬不要誤導孩子只知“念書”,而疏忽教導他們處理日常生活的種種問題。
鼓勵孩子主動處理問題,最能引發其“發現學習”(discovery learning)的效果。根據布魯納(Jerome S·Bruner)的研究發現,它具有下列幾種效果:
(1)可以增進孩子學習相關知識的能力。
(2)增進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發自動。
(3)引發孩子提出策略來解決問題。
(4)增進記憶、回憶及組織所學的知識。
孩子們天生愛做事,小小年紀問東問西,喜歡幫助大人做事。但由于他們拙于處理事務,父母經常澆他冷水,打擊興趣,甚至不讓孩子參與家事。這樣一來,孩子先天的好奇心、試探心和處理事務的能力,都會受到嚴重的抑製。
從生活中磨練
父母親對于孩子拙于處理的問題,必須做適當的指導,而不是越俎代庖。教導的關鍵不是給予答案,或替他完成工作,而是經過指導後,把問題留給孩子去思考,去解決。
要想孩子有個精明能幹的頭腦和處世能力,就必須從小在日常生活中,就做人做事和思考等方面多加磨練。我有一位朋友,他在家庭、朋友和事業上都非常成功。在一次聚會裏,他說出他成功的秘密。他小的時候,父母親教他做很多家事和工作,每遇到成功得意或失敗沮喪時,便教他在那件事情中,尋找有價值的經驗。他母親常對他說:“生活絕對沒有白過的道理;明眼人總要涉足灘濑其中,順便撿拾幾件大自然給他的美麗珍玩。”
孩子最容易在日常的思考和處理事務中,學會一生受惠無窮的能力。我這位朋友就是在處理生活事務上,不斷體會學習,不斷磨練自己的思考。
教孩子從生活與工作經驗中不斷學習,是一件重要的磨練。但要做得好並不是那麼容易,現在我提出叁個指導孩子生活與工作的方法:
(1)要告訴孩子做一件事的理由,引導他想一想,認識清楚。做完之後,應冷靜的做一次討論與檢討。
(2)要孩子想像一下工作完成時的情景,它將會帶來快樂和滿足(父母親對孩子完成工作時,要予以贊許)。
(3)教他把工作分成幾個步驟或幾個部分去完成。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,一定要教他們如何分工。
讓孩子做事,自行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問題,可以培養他的安全感。許多家庭清苦的孩子,環境逼得他們不得不自己燒飯、操作家務、照料嬰兒。剛過十歲也許就要學習打工,做點零活以貼補家用。像這樣的孩子,如果照上項原則加以指導,他們就會發展成自立自重,能負責、有擔當的好青年。
不勞而獲給予孩子太多享受,他們不但得不到啓發和訓練,而且造成多欲和貪焚。今天,有許多家庭正遭遇到這樣的難題。
現在父母親的另一難題是,不能堅持孩子應該做的事情。養成孩子們高興就做,不高興就不做的散漫態度,那是生活無能與精神渙散的開始。我建議父母親一定要堅定地表示,孩子要把工作做完。
根據一項心理輔導上的統計發現,引起精神及情緒不穩定、失敗及自卑感最普遍的原因,是讓孩子僅憑個人好惡,而不按照原則行事。孩子拒做不喜歡的事,便無法獲得才幹和自信。
接受生活磨練的孩子,將來要比別人精明強幹,處世比較圓融,具有成功者的素質。孟子說: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爲;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就心理學觀點看,確有其深遠的意義。
父母之愛不止表現于照顧孩子生活起居和提供受學校教育的機會,它還表現于對孩子接受教導性磨練的堅持。兩者之中,父母對于後者似乎要比前者更需要付出耐心和勇氣。
第叁章 引導孩子樂觀進取
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積極進取,你必須先教他樂觀,因爲樂觀是向前進步和開拓新機運的動力。如果你希望孩子身心健康,有好的適應能力,你也必須陶冶他樂觀,因爲樂觀能應付挫折,排遣心理的優郁和緊張。樂觀雖然不是做事所必須的能力,但樂觀卻能使一個人發揮所長,積極進取,保持著良好的心智狀況,去過創造性生活。
要引導孩子向上,最好的方法是使他開心。孩子的心情愈好,愈充實,所表現出的防衛性行爲也愈少。孩子們最常見的防衛性行爲包括撒謊、鬧別扭、惹事生非、畏縮、抗拒、攻擊等行爲。這些行爲一旦牢固成習,孩子就容易以消極性能態度待人處事。
在教育上最被誤解的觀念之一,就是給孩子開心和歡樂。許多人認爲讓孩子歡喜和開心,就會誤導他們耽于逸樂,不務正事。古人說:“業精于勤,而荒于嬉。”尋求逸樂使孩子四體不勤,或者群居終日言不及義。持這種看法的父母,總是在孩子們玩得歡欣鼓舞,神馳入迷之際,出現幹涉。他們憤怒責備孩子說:“你這沒有出息的家夥,一天到晚只知玩樂,一點正經事也不幹!”然後,嚴令他們讀書或做愛事。孩子們這時候總是很掃興地停止他們的歡笑。這種情形如果一再出現,孩子的未來心理生活,必須蒙上一層陰影。
我常常發現父母親自己爲了家事或事業而心煩氣躁,遇到孩子們歡欣逗樂,或大夥兒玩得一身髒汗時,父母親會驟然發怒,臭罵一頓,甚至給他兩記耳光。孩子們經常處于不安的風暴下,慢慢失去歡樂,心情免不了郁悶不安。將來長大成人,心理健康多少會受到影響。
我的意思不是要你縱容孩子嬉戲玩樂,而是要你給予孩子歡樂和開心的心情。請注意!孩子玩得開心,對身心發展有益。不過,爲了避免玩耍太久,你不妨告訴他說:“再過五分鍾,請你來幫忙我做家事,我現在需要你的幫助。”這樣,不但保持孩子的快樂,而且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。
孩子們是在歡悅和群體活動與玩耍中學習了際關系,學習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糾紛,領會別人對自己的感受,發現別人的優點,改進自己的缺點,同時在和諧開心的活動中,學會團體的規律和道德行爲。父母親一方面要從孩子的歡樂聲中了解他的心智成長,決定給予什麼協助,另一方面,要給他一些工作和學習上的指導,孩子也就順著歡樂與開心的情緒,循序學習,並保持親子間的良好關系。
童年時代歡樂與開心的情緒經驗,是成年心理健康的主要來源。從許多心理學研究報告看出,沒有歡樂的童年,就沒有快樂的成年。
人類歡樂意識的發展起于童年。孩子在出生以後的幾年中,由于處處需要照顧,而成人又因爲照顧和教導而建立了無上的權威,因此,在幼小的心靈裏,發展出來一種基本的自卑心理。孩子具有一種發展性的悲傷情結,如果這種悲傷情結是因爲疏于提供歡樂的經驗以纾解其悲郁,建立自信心,那麼孩子成長之後,就缺乏超越自卑的活力,而陷于嚴重的退縮和畏怯。另一方面,有些父母管理孩子過于嚴格,經常壓抑孩子的情緒,經由嚴格管教,使孩子的情緒經驗演變成一種“別要可惡,自己又快活不起來的意識”。這時,孩子就會走向敵意、頑劣和暴力的傾向。
我們要給孩子一些歡樂,正是要纾解發展性的悲郁,讓他克服這段情緒困境,把活潑、主動和積極性引發出來。活力就是生命力,沒有經過歡樂洗禮的孩子,不容易有快活達觀的人生,也不容易有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。
生活在工業社會裏,不但每天生活緊張,工作與生活都處于激烈的競爭情況下,如果缺乏樂觀的心境,就不容易有奮發向上的意志與活力。無論在生活與事業上,終將淪爲不良適應,而成爲一個失敗者。
在我的輔導經驗中,許多心理生活上的不適應,都源自童年缺乏歡樂。許多年輕人,他們有好的學識,有正常的職業和固定的收入,但總是不快樂和消極。有一天,一位大學甫畢業的青年,找我談話,他第一句話就說:“我覺得我的一生沒有什麼希望。”看他愁眉不展的面容,和消沈的語調,我已判斷出他所缺乏的就是歡樂和喜悅的經驗。
就孩子的心智成長而言,我發現他們並不怕工作,不畏辛勞,只怕失去歡樂。所以無論功課多重,在家裏需要操作多少家務,只要父母親能給予精神上的支持,讓他體會到歡樂和安全感,孩子一定有好的適應和成長。家境清寒的孩子,他們爲了生活和求學,必須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,如果父母親能給他溫暖和支持,他們的積極思考和樂觀進取的態度,一點也不遜于別人。
樂觀的人總是認爲自己命運不錯,即使有些挫折,他還是深信自己能夠扭轉頹勢,時來自然會運轉。繼續努力下去,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現況,即使處于不幸,他們還是認爲能以堅忍來克服不幸。這樣的生活態度,許多心理輔導工作者都認爲,與童年的快樂經驗有關。特別是父母的適當關愛和樂觀的態度。
以下我們來介紹一些如何教導孩子樂觀的法則。
樂觀的身教
你若想培育孩子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,首先你必須就是一個具有樂觀性格和風趣十足的人。因爲孩子受父母親的照顧最多,産生一種依順認同的反應,把父母親的行爲特質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吸收。這種認同不但吸收父母親樂觀的笑容或愁容滿面的失落,也同時吸收了樂觀或悲觀的思想、價值判斷。倘使父母親經常哀聲歎氣,疲憊不堪,遇事專挑不如意的地方鑽牛角尖,經常從消極的觀點評論事物,孩子薰日久,其舉止也表現出優心如焚,多愁善感,在日常生活總是帶著無病呻吟的悲切。
心情沮喪,時常表現後悔內疚的人,往往看不慣孩子天真浪漫、心情愉快的舉措。他們常常錯把孩子本有的樂觀當膚淺,把自信與活潑看成魯莽,經常加以指責,時日既久,孩子也養成了悲觀的態度。
父母親必須注意,樂觀雖然只是人生旅途的氣氛,而非目的,但是沒有樂觀,即使獲得某些目的,也是徒然。樂觀是人生旅途中所散發出來的芬芳氣息,這些氣息使你的人生散發著亮麗與光明,…
《父母之愛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