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父母之愛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而且只要你有心享受它,就一定可以辦得到。父母親爲了樹立子女學習樂觀的典範,應就以下各方面加以注意:

  (1)你自己必須時時充滿自信,笑顔常開,不要在孩子面前顯露沮喪和無助的言行。

  (2)少用貶損信心的批評。批評愈多,孩子愈失去其自信和樂觀。多鼓勵孩子,孩子的優點自然浮現出來。

  (3)經常跟孩子一起歌唱,一起享受一件事情的喜悅層面。從積極面看事件,天下無一事不具啓發價值。

  (4)孩子遇有錯誤或失敗,就教他如何處理,而不是教仔惋惜其損失。

  (5)讓孩子有機會參與協助別人,享受助人的快樂。

  (6)安排孩子獲得成功的機會,成功能帶給孩子莫大的信心和自我肯定的機會。

  樂觀的態度是一種習慣。父母親樂觀,自然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。同樣的,孩子在父母的薰染下,也變得樂觀進取。在我的輔導與教學經驗中,我發現,學生的樂觀性格與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有密切的關系。

  有一位朋友,他待人和藹,做事認真,經常保持開朗和喜悅的心情。他的事業發展順利,家庭生活充滿樂趣。我非常羨慕他。

  有一天,我問他怎麼保持奕奕精神和樂觀進取的態度。他告訴我說:“我一直以新奇喜悅的心情去欣賞別人的言行,所以不管別人的舉止如何,都能發現他的優點,不會輕視和批評別人。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獨特的個性,你就像欣賞不同的景致花卉一樣去欣賞他,所以我時時充滿喜悅,人緣也很好。”

  于是,我請教他這種樂觀的待人處事態度是怎麼培養出來的。他說:“老實告訴你,我的樂觀和進取是得自母親的恩賜。”他津津樂道的說,“我的母親無論下田工作,或者在家裏縫紉綴補,總是輕輕地哼著歌。我們幾個孩子最喜歡跟著母親哼幾句。母親很溫柔,很少責打孩子,但總是很有耐性地告訴我們怎麼把事情做好。她經常做些小點心給我們吃,跟孩子們一起共同品嘗,但總是問:“好吃吧!一定很好吃!下一次媽媽會做得更好!”有一次,我的考試成績退步了,腼腆地把成績單交給她。她看到我怯生生的樣子,“孩子,你優愁什麼,你應該高興下一次考得比這一次好的機會將大大增加。”我的母親雖未跟我說過“明天會更好”的格言,但是在她的精神生活上,總是有一種明天會更好的氣氛。”

  我這位朋友所說的“明天會更好”的感受,正是積極樂觀的性格,正是現代人所最需要的精神財富。做父母的人,必須注意多給孩子一點樂觀情緒的經驗,因爲它能帶給孩子寶貴的活力。

  交談的氣氛

  父母跟孩子交談的氣氛,不但影響孩子對問題的理解,同時也影響自我觀念的形成以及情感與情緒的發展。父母親的談話,是孩子們心靈世界的江河大海,它能載舟也能覆舟,因此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(H·Ginott)特別強調父母對孩子說話時的表情、語氣和內容。他認爲父母親的說話,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,它能夠讓孩子活得愉快,也可以讓他們活得悲慘。

  許多人認爲一個是否樂觀,是由于他的思想。這固然不錯,但是有的人一動腦筋,總是往消極悲觀的方向想法,因而變得退怯消沈。有些人則從樂觀積極的方向去著眼,而變得進取上進。因此,問題的關鍵是爲什麼有的人總是抱持樂觀的思想,另一些人總是消極頹廢呢?最近人文心理學家們從研究中得到結論;一個人的自我觀念、個人的情感和情緒經驗,深深地左右他思想的方向。

  就一個經常被責備羞辱、譏笑鄙視、批評謾罵的孩子而言,他的自我觀念總是抹不掉“我不好”的陰影。因此,很容易反應出消極思想和嫉妒。比如說,孩子經常被罵道:“你怎麼老是不長進!你這蠢蛋,你到底要我說多少遍!”孩子在聽到這些刻薄的批評之後,免不了産生滿腔憤怒的敵意,再加上“我就是不行”的自我觀念,很自然地彙合成爲自暴自棄。事實上,父母親並沒有因爲他的責備而解決問題,相反的,是在製造更多孩子的心理困擾。

  以苛責辱罵代替指導的父母,其管教方式原本就具有消極的傾向,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,一方面受到責罵而形成不好的自我觀念,一方面仿同父母親的暴躁、責備和辱罵別人的侵略性行爲,孩子的人格成長也就受到嚴重的影響。

  孩子的言行舉上招惹父母親的忿怒,是親子間不可避免的家常事。但是父母親如何用語言表示忿怒,卻深深地影響孩子的精神特質。以抨擊孩子來發泄氣忿,就會傷及孩子的自尊,有時還會造成親子間的唇槍舌劍,傷害親子間的情感。吉諾特舉了一個例子說:十歲的萊恩張著嘴吃東西,聲音很難聽,既不雅又不禮貌。他父親糾正了好幾次,還是依然故我。父親忿怒地罵道:“你給我滾開飯桌!吃得像豬似的。你知道豬吃東西的德行嗎?”萊恩也沖著父親說:“我知道!是老豬生的。”這種交談的後果就不堪設想了。反之,如果父親說:“我覺得你嚼東西的聲音怪難聽的!”這只是一種事實的表達,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的。

  最容易惹引父母忿怒的事情包括:成績不及格、不誠實、打架、偷竊、不聽話等等。父母親說氣話,發脾氣打孩子,並不能解決問題。當然,父母親可以用處罰來教導孩子,但它不是發泄你的忿怒,而是一種教導行爲。因此你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爲什麼被處罰。接著,孩子一旦改過,就要給他些贊美。

  對待孩子,如果能以談話的方式代替處罰,那是最好不過。比如說,孩子成績不及格,父母看到成績單,怒目責備他“不用功”、“沒出息”、“不專心”等等,不但會刺激自己愈發生氣,亦會造成孩子的消極態度。如果你說“你成績不理想,有什麼我們可以幫助的沒有?”然後展開一番建設性的討論。這樣就形成建設性的談話氣氛。

  孩子的教育,事先教導,要比事後責備或糾正來得好。這個原則,可以使孩子建立初期的信心,從而建立樂觀的態度。比如說,你帶孩子拜訪親友,就應該先給孩子一個學習禮貌的機會。讓孩子做做角色扮演的活動,不但有趣,而且可以避免被父母申斥或批評的機會。這一來孩子的自信和樂觀就得到伸展。

  孩子的功課一定要養成預習的習慣。這樣有助于次日聽講的效果,獲得教師的贊美,也孕育了學習的信心。孩子的學習行爲不斷獲得贊美,就能引發自動學習的喜悅和興趣,而親子之間氣氛也就變得和諧。

  親子間的緊張氣氛,總是在父母親不滿意孩子的行爲表現時,如決提般出現。特別是孩子已長大到應當懂事,而又表現得令父母失望時,最爲嚴重。但是,我要提醒父母親一句話:孩子未長大之前,你曾教孩子些什麼?

  基于這個原則,孩子越小越需注意教導,舉凡誠實、做家事、關懷別人、責任等等,都要在日常生活中,以慈愛的態度點點滴滴告訴他,以耐心的語詞指導他。這些耳提面命和平常的指導,配合自己劍及履及的實踐身教,在孩子心中漸漸孕育出來道德觀念和行爲的判斷能力。這些平常的耐心教誨,創造了孩子心智的成長,也創造了親子間的和諧關系。

  許多父母親平常疏于指導管教,又錯解自由學習和開放教育的本義,一切聽由孩子任性。生活規範和待人處事未能立即好好加以指導,到了青少年階段,因爲道德觀念沒有建立起來,造成所謂“道德良心的虛弱”,那時想要教導孩子就不免困難。而親子間的關系和交談氣氛,也就在因爲愛子心切而嚴厲抨擊與責難下,嚴重地受到破壞。

  無論孩子發生什麼問題,交談的氣氛一定要保持和諧,這樣才有助于孩子樂于改過自新和積極向上。茲建議保持良好交談氣氛的原則如次:

  (1)贊美和批評孩子,必須針對事,而不是對人。這樣容易被接受,也比較能夠保持和諧愉快的氣氛,及産生鼓勵的效果。

  (2)你可以責備孩子,發一頓脾氣,給他一個處罰(不宜用體罰),但要讓孩子知道他錯在那裏。當他改正的時候,你要對他的正確行爲加以贊美與鼓勵。

  (3)當他優傷或受挫折時,你要有接納他傾訴的雅量。事情過後,自然雨過天晴。切忌在孩子受挫折與優傷時訓斥孩子。

  (4)孩子很需要跟你有個愉快的談吐。跟孩子愈多的愉快的談吐,他愈能吸收歡悅的態度。

  (5)跟孩子討論事情時,最後記得要從積極面去看問題,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朝氣和活力。

  歡樂與喜悅的心增,使一個人擁有朝氣和信心,它是人生旅途中的幸運之神。樂觀的人無不積極進取,逢凶化吉。樂觀是孩子順利成長的守護神,它大部分來自父母親的調教與陶冶。

  克服焦慮和消沈

  焦慮使一個人無法發揮他的才能,並引起身心的不適。相反的,神情輕松則能引發一個人神清志爽,積極創造。然而我們所生活的社會,變動太快,生活壓力很大,競爭日趨劇烈。因此,每個人都必須懂得克服焦慮。

  在國小階段,大部分的孩子感受不到焦慮,但到了國中階段,隨著功課的加重,升學的壓力,開始感到沈重的精神壓力。有些孩子由于生長在不健全的家庭,或者父母親的錯誤教育,已經飽受焦慮的摧殘。

  焦慮由緊張而起。當我們生活的情境有了改變,欲望得不到滿足,受到強烈的挫折和打擊,就會産生緊張,這是十分正常的事。但若緊張遲遲不能消除,變成伴隨在日常生活的情緒反應,那就轉變成焦慮了。適度的緊張,可以使一個人更專注于工作,激發其努力向上。但若變成一種焦慮的習慣情緒,就對自己有害了。

  一個人爲什麼會産生焦慮,原因很多,有些是因爲生理上化學化泌的不平衡所引起,有些是因性的,是個人長期受到壓抑而引起。但根據一般的看法,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可能性較多。也就是說,孩子如果長期受到嚴苛的管教、壓抑或虐待,就容易産生焦慮的性格。正因爲如此,父母親一定要給予孩子一些輕松的休閑活動,平常不要給予長期的緊張和壓力。比如說,孩子做錯了事,你當然可以責罰他,但如果責罰過了還要脅孩子說:“…

《父母之愛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