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父母之爱 第一篇 培养健全的精神力量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经验息息相关。把这些知识用来处理日常生活的事,孩子的心智就很顺利的成长。因此,你千万不要误导孩子只知“念书”,而疏忽教导他们处理日常生活的种种问题。

  鼓励孩子主动处理问题,最能引发其“发现学习”(discovery learning)的效果。根据布鲁纳(Jerome S·Bruner)的研究发现,它具有下列几种效果:

  (1)可以增进孩子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。

  (2)增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发自动。

  (3)引发孩子提出策略来解决问题。

  (4)增进记忆、回忆及组织所学的知识。

  孩子们天生爱做事,小小年纪问东问西,喜欢帮助大人做事。但由于他们拙于处理事务,父母经常浇他冷水,打击兴趣,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事。这样一来,孩子先天的好奇心、试探心和处理事务的能力,都会受到严重的抑制。

  从生活中磨练

  父母亲对于孩子拙于处理的问题,必须做适当的指导,而不是越俎代庖。教导的关键不是给予答案,或替他完成工作,而是经过指导后,把问题留给孩子去思考,去解决。

  要想孩子有个精明能干的头脑和处世能力,就必须从小在日常生活中,就做人做事和思考等方面多加磨练。我有一位朋友,他在家庭、朋友和事业上都非常成功。在一次聚会里,他说出他成功的秘密。他小的时候,父母亲教他做很多家事和工作,每遇到成功得意或失败沮丧时,便教他在那件事情中,寻找有价值的经验。他母亲常对他说:“生活绝对没有白过的道理;明眼人总要涉足滩濑其中,顺便捡拾几件大自然给他的美丽珍玩。”

  孩子最容易在日常的思考和处理事务中,学会一生受惠无穷的能力。我这位朋友就是在处理生活事务上,不断体会学习,不断磨练自己的思考。

  教孩子从生活与工作经验中不断学习,是一件重要的磨练。但要做得好并不是那么容易,现在我提出三个指导孩子生活与工作的方法:

  (1)要告诉孩子做一件事的理由,引导他想一想,认识清楚。做完之后,应冷静的做一次讨论与检讨。

  (2)要孩子想像一下工作完成时的情景,它将会带来快乐和满足(父母亲对孩子完成工作时,要予以赞许)。

  (3)教他把工作分成几个步骤或几个部分去完成。如果有两个孩子以上,一定要教他们如何分工。

  让孩子做事,自行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,可以培养他的安全感。许多家庭清苦的孩子,环境逼得他们不得不自己烧饭、操作家务、照料婴儿。刚过十岁也许就要学习打工,做点零活以贴补家用。像这样的孩子,如果照上项原则加以指导,他们就会发展成自立自重,能负责、有担当的好青年。

  不劳而获给予孩子太多享受,他们不但得不到启发和训练,而且造成多欲和贪焚。今天,有许多家庭正遭遇到这样的难题。

  现在父母亲的另一难题是,不能坚持孩子应该做的事情。养成孩子们高兴就做,不高兴就不做的散漫态度,那是生活无能与精神涣散的开始。我建议父母亲一定要坚定地表示,孩子要把工作做完。

  根据一项心理辅导上的统计发现,引起精神及情绪不稳定、失败及自卑感最普遍的原因,是让孩子仅凭个人好恶,而不按照原则行事。孩子拒做不喜欢的事,便无法获得才干和自信。

  接受生活磨练的孩子,将来要比别人精明强干,处世比较圆融,具有成功者的素质。孟子说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;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就心理学观点看,确有其深远的意义。

  父母之爱不止表现于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和提供受学校教育的机会,它还表现于对孩子接受教导性磨练的坚持。两者之中,父母对于后者似乎要比前者更需要付出耐心和勇气。

  

  第三章  引导孩子乐观进取

 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积极进取,你必须先教他乐观,因为乐观是向前进步和开拓新机运的动力。如果你希望孩子身心健康,有好的适应能力,你也必须陶冶他乐观,因为乐观能应付挫折,排遣心理的优郁和紧张。乐观虽然不是做事所必须的能力,但乐观却能使一个人发挥所长,积极进取,保持著良好的心智状况,去过创造性生活。

  要引导孩子向上,最好的方法是使他开心。孩子的心情愈好,愈充实,所表现出的防卫性行为也愈少。孩子们最常见的防卫性行为包括撒谎、闹别扭、惹事生非、畏缩、抗拒、攻击等行为。这些行为一旦牢固成习,孩子就容易以消极性能态度待人处事。

  在教育上最被误解的观念之一,就是给孩子开心和欢乐。许多人认为让孩子欢喜和开心,就会误导他们耽于逸乐,不务正事。古人说:“业精于勤,而荒于嬉。”寻求逸乐使孩子四体不勤,或者群居终日言不及义。持这种看法的父母,总是在孩子们玩得欢欣鼓舞,神驰入迷之际,出现干涉。他们愤怒责备孩子说:“你这没有出息的家伙,一天到晚只知玩乐,一点正经事也不干!”然后,严令他们读书或做爱事。孩子们这时候总是很扫兴地停止他们的欢笑。这种情形如果一再出现,孩子的未来心理生活,必须蒙上一层阴影。

  我常常发现父母亲自己为了家事或事业而心烦气躁,遇到孩子们欢欣逗乐,或大伙儿玩得一身脏汗时,父母亲会骤然发怒,臭骂一顿,甚至给他两记耳光。孩子们经常处于不安的风暴下,慢慢失去欢乐,心情免不了郁闷不安。将来长大成人,心理健康多少会受到影响。

  我的意思不是要你纵容孩子嬉戏玩乐,而是要你给予孩子欢乐和开心的心情。请注意!孩子玩得开心,对身心发展有益。不过,为了避免玩耍太久,你不妨告诉他说:“再过五分钟,请你来帮忙我做家事,我现在需要你的帮助。”这样,不但保持孩子的快乐,而且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。

  孩子们是在欢悦和群体活动与玩耍中学习了际关系,学习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纠纷,领会别人对自己的感受,发现别人的优点,改进自己的缺点,同时在和谐开心的活动中,学会团体的规律和道德行为。父母亲一方面要从孩子的欢乐声中了解他的心智成长,决定给予什么协助,另一方面,要给他一些工作和学习上的指导,孩子也就顺著欢乐与开心的情绪,循序学习,并保持亲子间的良好关系。

  童年时代欢乐与开心的情绪经验,是成年心理健康的主要来源。从许多心理学研究报告看出,没有欢乐的童年,就没有快乐的成年。

  人类欢乐意识的发展起于童年。孩子在出生以后的几年中,由于处处需要照顾,而成人又因为照顾和教导而建立了无上的权威,因此,在幼小的心灵里,发展出来一种基本的自卑心理。孩子具有一种发展性的悲伤情结,如果这种悲伤情结是因为疏于提供欢乐的经验以纾解其悲郁,建立自信心,那么孩子成长之后,就缺乏超越自卑的活力,而陷于严重的退缩和畏怯。另一方面,有些父母管理孩子过于严格,经常压抑孩子的情绪,经由严格管教,使孩子的情绪经验演变成一种“别要可恶,自己又快活不起来的意识”。这时,孩子就会走向敌意、顽劣和暴力的倾向。

  我们要给孩子一些欢乐,正是要纾解发展性的悲郁,让他克服这段情绪困境,把活泼、主动和积极性引发出来。活力就是生命力,没有经过欢乐洗礼的孩子,不容易有快活达观的人生,也不容易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。

  生活在工业社会里,不但每天生活紧张,工作与生活都处于激烈的竞争情况下,如果缺乏乐观的心境,就不容易有奋发向上的意志与活力。无论在生活与事业上,终将沦为不良适应,而成为一个失败者。

  在我的辅导经验中,许多心理生活上的不适应,都源自童年缺乏欢乐。许多年轻人,他们有好的学识,有正常的职业和固定的收入,但总是不快乐和消极。有一天,一位大学甫毕业的青年,找我谈话,他第一句话就说:“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什么希望。”看他愁眉不展的面容,和消沉的语调,我已判断出他所缺乏的就是欢乐和喜悦的经验。

  就孩子的心智成长而言,我发现他们并不怕工作,不畏辛劳,只怕失去欢乐。所以无论功课多重,在家里需要操作多少家务,只要父母亲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,让他体会到欢乐和安全感,孩子一定有好的适应和成长。家境清寒的孩子,他们为了生活和求学,必须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,如果父母亲能给他温暖和支持,他们的积极思考和乐观进取的态度,一点也不逊于别人。

  乐观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命运不错,即使有些挫折,他还是深信自己能够扭转颓势,时来自然会运转。继续努力下去,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现况,即使处于不幸,他们还是认为能以坚忍来克服不幸。这样的生活态度,许多心理辅导工作者都认为,与童年的快乐经验有关。特别是父母的适当关爱和乐观的态度。

  以下我们来介绍一些如何教导孩子乐观的法则。

  乐观的身教

  你若想培育孩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,首先你必须就是一个具有乐观性格和风趣十足的人。因为孩子受父母亲的照顾最多,产生一种依顺认同的反应,把父母亲的行为特质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吸收。这种认同不但吸收父母亲乐观的笑容或愁容满面的失落,也同时吸收了乐观或悲观的思想、价值判断。倘使父母亲经常哀声叹气,疲惫不堪,遇事专挑不如意的地方钻牛角尖,经常从消极的观点评论事物,孩子薰日久,其举止也表现出优心如焚,多愁善感,在日常生活总是带著无病呻吟的悲切。

  心情沮丧,时常表现后悔内疚的人,往往看不惯孩子天真浪漫、心情愉快的举措。他们常常错把孩子本有的乐观当肤浅,把自信与活泼看成鲁莽,经常加以指责,时日既久,孩子也养成了悲观的态度。

  父母亲必须注意,乐观虽然只是人生旅途的气氛,而非目的,但是没有乐观,即使获得某些目的,也是徒然。乐观是人生旅途中所散发出来的芬芳气息,这些气息使你的人生散发著亮丽与光明,…

《父母之爱 第一篇 培养健全的精神力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