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抗行为。顽冥不化的孩子不是天生的,是因为我们未能给他伸展自我机会,日子久了,他以另一种方式表现罢了。
了解孩子并不是要揭发他的隐私。隐私不宜说穿,因为它会因孩子一时的难堪,造成亲子之间的僵持,甚或导致孩子说谎。当然,有些隐藏在孩子心中的事,必须加以指导,但是无论透过讨论或明示,仍以不直接揭穿为宜。
了解孩子,需要心理学上的知识;表达对孩子的了解,则透过父母的雅量和宽容。以下是几个了解孩子的原则:
(1)父母应该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所做的各项心理测验,并请教老师。
(2)孩子往往在平常的言行、日记、周记、作文和造句中,表达他的心声,那是你了解他和帮助他的线索。
(3)多跟孩子交谈,多观察,多参与学校举办的教学参观、亲职教育座谈或母姐会。在无形中了解孩子,而不是以盘问的方式了解孩子。
(4)了解孩子的情况之后,如需要矫正,不宜急躁,操之过急反而有害。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处理,不妨请教专家。
(5)了解孩子不是父母亲当侦探,而是将心比心的接纳和共鸣。
父母的爱不是自己对子女期望的延伸,而是对子女的关怀、尊重与协助,并透过真正的了解给予关爱,而负起对子女心智成长的责任。这样的爱有生机的,有朝气的,它真正表示了温柔和慈爱。
在爱的家庭成长的孩子,有健康的爱心,有较好的安全感,心智发展比较成熟。有爱心的孩子将来才能享有幸福成功的生活。
你爱孩子,孩子就会自爱爱人,当然他也会爱你。孩子学会爱心,保持爱心,就会像太阳一样,永远保持光明和温暖。怎样扶植你的孩子成为有爱心的人呢?很简单,第一你要让你的孩子每天都接触到有爱心的人——你自己。其次,父母亲一定要彼此和睦相爱,父母亲能够互爱,手牵著手同行,孩子也一定能与别人把臂同行,将来也会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。
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力量,它是一种能力,是一种健康的心志。接受父母之爱的孩子,就是有爱心的孩子,他必定有能力过成功幸福的生活,有能力把事情处理得圆满,而且具有关怀自己和别人的能力。
第二章 培养做事和思考的习惯
孩子们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奠定基础。因此,孩童时代越多机会学习处事,心智发展也就越健全。愈早学习如何解决问题,其为人处事愈有好的表现。因此在做事当中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和方法,是心智发展的最佳捷径。父母要避免剥夺孩子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,越俎代疱替孩子处理问题或过度的溺爱,将造成养尊处优的态度。相反地,父母要提供他们许多练习和尝试的机会,允许他们去试探,让他们做一些能力所及的工作或家事,从而在旁加以鼓励、指导和协助。
做事的习惯
当前的社会,由于生活水准的提高,几乎大部分的孩子都受到过分的宠爱。孩子们普遍不做家事,不分担家庭的工作,动手做事的习惯未能接着起来。加以玩具获得容易,无需制作,便能轻易得到。因此,养成了玩乐和享受的习惯,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么一来,也相对地提高欲望的水准,造成坐享其成的习性。这个习性在孩子的人生旅程上种下严重的错误,因为他的工作劲儿和创造力开始受到抑制,积极的思想和态度也就不容易发挥出来。
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韦朗特曾经追踪研究一组青少年达数十年,发现童年在兼职工作、负责家务、课外活动及解决问题等方面做得较多的人,比做得较少的人,其成年后的情况明显的优异。他们交游广阔的可能性高一倍,获高薪工作可能性大四倍,失业可能性则小十五倍。此外,他们也比较乐观而有充实感。另一方面,童年工作较少的一些人,则犯罪被捕可能性很高,精神不健全可能性大十倍,未成年就死亡的可能性大六倍。他们研究又发现,智商、教育程度、家庭的社会和经济阶级,对那些追踪的青少年后来的情况,没有多大影响。
我们必须注意一个现象,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业科技的不断提升,已造成社会加速变迁。人们要想有良好的生活适应力,就必须提早训练,而最好的训练方式,就是指导孩子多做事。倘若我们对孩子的心志与精神不做有效的教导和启发,他们长大成人后,就要面临许多困扰。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,社会上会出现各种失调现象,其轻微的程度可造成扰攘不安,严重的话,就是一个场劫难。我想,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。
培养子女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是我们能给予子女最宝贵的财富。因此父母亲必须教导子女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它,而且要愈早愈好。
学习思考
其次父母要教导孩子思考,因为思考是一个人待人处事能力的基础,是一种精神活动的现象。思考不是天生的,而是后天学习的。根据塔巴(H·Taba)的解释:思考是一个人处理资料的过程,它把接触到的种种事物加以归纳整理,并做类推,从而对新的问题做预测和解释,并提出处理的方法。孩子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学习如何观察并收集资料,练习组织所搜集的资料并加以处理、推论和印证。父母如果能随时对孩子的思考过程加以指导,他的思考习惯和方法就会培养起来。
我们必须注意,思考活动是应用符号在脑神经系统里运作进行。思考上应用最多的符号是语言文字。更具体的说,孩子们的思考,是应用文字符号的逻辑来处理所接触的事物。
现在我们来解释语言文字和思考之间的关系。比如说,当你抱著牙牙学语的孩子观赏一朶花,你指著蕴含说那是“一朶花”,这时“一朶花”的语词与花的形象发生联结。如果重复说几次,孩子听到“一朶花”这个声音,脑子里就会浮现一朶花的影象。这就是记忆,是孩子们赖以不断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运作。
许多人对小孩子的教导,往往停留在这个记忆的阶段,未做深一层次的启发与指导。例如一朶花的性质很多,包括形状、颜色、香味等等,如果不从分辨与归纳中教孩子思考,他的学习活动就没有机会从记忆提升到对事物之分辨、整理与分析。
人本来就有思考的潜能。父母亲不教孩子思考和处理所接触的事物,他也能从记忆、认识、分辨和整理中自行学会思考。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,如果一切由他自己去尝试摸索,他在整个求学过程中,很可能落后。
透过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分辨、归纳和整理分析,孩子的思考能力开始进步,处理资料的方式和过程愈来愈精细熟练,愈来愈合逻辑。这就是一个的智力发展过程。我发现许多孩子在学校里的功课不及别人,不是由于天赋不如别人,而是思考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导。
我们给国小三年级的孩子出一个写作题目“公共汽车”。这需要一些自由联想与资料整理的思考过程。但总有许多孩子,想不出可写的内容,或者无法有效地归纳,做有系统的表达,写上两三句话就草草结束了。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?大部分的孩子是平常缺乏搜集分析资料,缺乏使用语文正确表达观念的训练。
日常生活中的对话,往往是训练孩子思考的最好机会。你可以教孩子认识事物,了解并做分析,更可以让孩子透过语言的表达,说出思想的结论。这时,正确的部分你要肯定它,赞美它,不正确的部分,则予以适当的更正。
语言的表达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父母亲一定要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语言,表达正确的观念,因为它是思考的一部分。许多父母亲疏忽了这一点,孩子们的话说得不完整,不合逻辑,颠三倒四,甚至语汇不够,无法说出完整的观念,均未及时补救。长久下来,孩子的思考发展不免受到影响。我发现许多孩子在国民小学五、六年级时,数学成绩一落千丈,是因为他应用文字符号进行推理的能力无法跟上教材的程度所致。
我建议父母亲要多让孩子谈话,把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法则说得清清楚楚,孩子遇有表达不清楚时,要及时补救。另一方面。要找一些通俗有趣的故事和童话,多念给孩子听,并讨论其中的情节。孩子们的脑子像一部录影机,你若注意教他语言和思考,让他聆听好的作品故事,讨论故事的情节,他们的分析能力、思考和表达,一定有惊人的进步。
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甘尼(R·M·Gagne)把智能和层次分为:分辨→具体观念→定义观念→原理→处理问题的理则。他从研究中发现,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,是从“分辨”中开始演化而来。孩子从分辨狗和猫的不同,而获得两种动物的大略具体观念,进而对两种动物加以界说,而形成定义观念。再由猫和狗的习性中的差异理出一些原则,进而演绎成饲养猫和狗两种宠物的方法。
孩子的智能是在处理日常事物中,完成语文符号的推理能力。因此让他们分担一些其能力所能及的家事或工作,对其心智与精神的成长,具有正面的促进效果。孩子在工作中不但学习做事的方法和良好的工作态度,同时也学会了动作协调的灵巧,空间关系的能力,并促进其思考的能力。有变化的家事、工作、手艺和劳作,对孩子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。因为它不断对孩子提出问题,不断向孩子做生动的启发的挑战。
父母亲在教导孩子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,必须注意孩子的兴趣,兴趣必须建立在“意义学习”上头。什么叫意义学习呢?心理学家罗吉斯(Carl R·Rogers)认为,孩子一旦发现学习的东西符合自己的意向或需要,就会产生密切相关的感觉,而产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兴趣。在这种环境下,孩子感受到他正在主动探索,有趣味,从而发生专注与求知的意图。
父母亲应努力试图把学校的课业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,把知识带到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和探索,可以使孩子学到更有用的智慧,而不只是对知识的记诵。
国民小学阶段的课业,无论是国语、数学、健康教育、社会或自然,都与生活…
《父母之爱 第一篇 培养健全的精神力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