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今晚等你父親回來,再跟你算總帳。”父親回來以後,果然又因爲母親的告狀,而遭到一頓“修理”。如果經常有這種事情發生時,孩子就會變得焦慮。
許多父母親平常就表現得達觀、美妙、親愛、慈祥,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學會了父母親的特質。但有些父母親平常就很緊張,一會兒怕這,一會兒怕那,無形中,教給孩子許多懼怕和焦慮。比如說,有些父母親看到孩子在地上玩小石子,便即刻加以阻止,說是會感染細菌。看到孩子弄髒了身體,不斷強迫孩子洗手。許多沒有危險性、可以讓孩子去嘗試的活動,都被父母親說得害怕而不敢參加。害怕的太多,就聚集成爲焦慮,抑製一個人潛能的發展。因此,父母親平常教育孩子時,應注意下列原則:
(1)在沒有危險性的範圍內,讓孩子多多嘗試。
(2)有危險性的活動,要說明事實的真相,不宜用恐嚇的方式一再嚇唬他。有危險性的活動,在父母或專人指導下仍可鼓勵他嘗試。
(3)鼓勵孩子多做戶外活動,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,如球類、田徑、登山、遊泳等等。越少活動的孩子越容易畏縮和焦慮。
(4)引導孩子多做試探,培養多方面的能力;帶他多參加各項社交、文藝等活動,陶冶多方面的適應能力。
(5)孩子的安全感和喜悅的經驗,是長大成人克服緊張壓力的有效力量。因此,不要給孩子太多不愉快的童年。
達觀與輕松,配合積極的處世態度,不但能能引發源源不絕的精力,更能促進創造思想的開展。此外,達觀有助社會適應,增強人際關系能力。它對于個人事業和工作之拓展,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。
不久之前,我認識一位青年,他是一所著名大學工學院畢業的。他瘦弱中帶著怯生生的表情,兩只手似乎不知如何舉措一樣,不斷地搓動,兩眼不敢正視別人。他告訴我,有幾次謀職的面談都失敗了,原因是在面談中,總是懼怕得話都說不出來。我發現這個年輕人染上嚴重的焦慮情緒,由于他一緊張就會失態,這是影響他走向成功生活的一大障礙。
對一個人的情緒影響最大者,除了緊張與焦慮之外,尚有一種空虛的厭倦。這種人說什麼也提不起勁,即使用盡心機去尋求克服之道,還是感到無聊。根據美國的調查,有百分之二十的年青人感到無聊,沒有目標,意志消沈。這種消沈會造成吸毒、暴力行動或侵犯別人。美國心理分析學者對這種消沈的反應下了一個定義說:“消沈者一方面對環境不滿,同時又對活動不感興趣,對生活似有憧憬,但又不知憧憬的是什麼。一種空虛感,一種消極的等待態度,希望外界給他帶來滿足。一種對時間的歪曲觀念,仿佛時間是停滯不前。”消沈就是一種郁郁不樂的心情。
造成消沈的原因爲何呢?我想下列幾種原因可能是時下青年消沈的重要因素:
(1)缺乏自信心。孩子在學校裏,學業競爭上遭到淘汰,挫折之馀喪失自信,而走向彷徨、郁郁寡歡之路。
(2)孩子享受太多,缺乏挑戰,喪失了兢兢業業、努力向上的鬥志。
(3)學校時自動升級,不用功讀書,成績低劣的學生一樣升級。凡事隨隨便便,耽于聲色之娛,厭倦于是油然而生。
(4)厭倦往往是害怕吃苦的結果。事實上,吃苦與快樂互爲因果,孩子若怕吃苦,就會退縮消沈。
(5)缺乏生活的目標,失去挑戰的誘因。因此振作不起來。
(6)缺乏活力,體能不好,産生了厭倦的態度。
父母親如果要使孩子能積極振奮,免于淪入消沈的漩渦,就得幫助孩子避免走幾上述的歧路。
最後,如果要引導孩子樂觀與進取,就得引導他有個“希望”。心裏充滿著希望,自然會樂觀進取,因爲它很像黑暗中的探照燈,能給予個人方向和光明,引領其走向成功的人生。
父母充滿希望,才可能養育出懷有希望的子女。有一位心理輔導專家說:“悲觀、恐懼和優郁最易傳染。如果家裏充滿這種氣氛,孩子的樂觀本性就難以保存。相反地,要是經常教導他失敗了盡可再試,遇到困難時正好可以鍛煉其堅忍和品格。這種態度可以減輕世事無常的可怕和危機四伏的緊張。”我想,這段話就應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了。
第四章 訓練熱心和毅力
一個人要想有點成就,就得有熱心。熱心像是源源不絕的生命之火,它不斷燃燒,照亮自己的人生,實現自己的抱負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艾波敦說:“獲得驚人成就的秘訣是熱心。我認爲熱心比專門學說和技巧更爲重要。”缺乏熱心的人,不可能保持百折不撓和堅持奮鬥的毅力。愛默生也說:“任何偉大的事業,都不能在沒有熱心的情況下完成。”
熱心與毅力是個人性格的第一部分,是透過教育而培養出來的,如果你希望孩子將來有所成就,有艱險叵測的世上能保持生氣蓬勃,有活力,有毅力,你一定要注意這方面的教導。
培養孩子熱心和毅力的方法就是自我暗示法,也就是說,要孩子懂得常常暗示自己是具有熱心和毅力的人。父母親運用適當的時機。引用電視節目中一段人物故事即席討論,或從一則新聞事件,去點燃孩子心中熱心的火焰,使他們奮發有爲。在愉快的餐敘裏,在平常的交談中,很自然地點燃令人與奮不已的熱心和毅力。
孩子是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學習熱心的思想和觀念。一則故事,一段社會新聞,都具有奇妙的啓發作用。父母親要引用許多熱心人的故事,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薰陶了熱心的思想和毅力,心理學家詹姆斯(Willkiam James)說:“如果你需要某一心理品質,你就先假定自己有那種品質,然後付諸行動。”孩子是透過人物的仿同和父母的教導中,播下積極的思想和毅力,然後才可能假定自己具有那種熱心和毅力,在平常生活中表現出來。
熱心和毅力是從樂觀的思想中衍生出來的高貴氣質。因此,我們要教給孩子樂觀,每天培養自己喜悅和充滿希望的襟懷。哲學家梭羅(H·Thoreau)說,每天早晨起來,要常常在床上靜臥片刻,告訴自己今天可能的好消息。比如說身體健康良好,心神保持清爽,工作有趣,未來前景是光明的等等,然後高高興興地起床,去度過新的一天。這樣可以使自己樂觀,進而孕育出熱心的活力和堅毅不拔的精神。
熱心的人總是樂于助人。換言之,樂于助人的人能夠産生熱心,熱心的人對別人有興趣,對各種事物一樣抱著積極參與的態度,這就是有活力的人生風格。爲了培養孩子的毅力,你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,多念一些偉人的傳記和故事。這些故事不但能啓發孩子的思想,更重要的是透過人物的認同,而學會偉人的毅力性格。茲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去培養孩子的熱心與毅力。
樹立目標
我們期望孩子保持熱心,有志竟成,這個觀念是正確的。但是如果把這句話當格言或庭訓的口頭禅,則不能激發孩子的毅力和熱心。因爲格言總是動聽而不容易用出來的短句。
如果你希望孩子確能實踐有志竟成的毅力,你就必須先教他怎樣樹立目標。因爲目標是生活及工作的導向,是努力以赴的實踐性誘因。
心理學家弗蘭克(Viktor E·Frankl)指出:毅力就是建立在一個人追求某種目的或意義上。他說:“有了生活的目標,就能忍受任何種種生活的挑戰。”很明顯的,一個人情緒低落,不能振作起來,都是因爲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所致。一個人不怕缺陷和障礙,怕的是失去了屬于他自己的目標,失去了他自己願意努力的方向。
目標是不能抄襲的,你不能拿自己的目標當作孩子的目標,更不能別的孩子的目標要他去實現。目標必須經過孩子自己去發現,肯定它,然後變成他價值理念的一部分。
父母親給孩子訂目標便是越俎代庖,孩子很難接受。我們必須從日常的生活中,提供孩子自然的嘗試機會,從鼓勵與薰陶中建立他的目標。目標有遠程的,也有近程的,都是孩子在學習和摸索中自己發現而樹立起來的。
有一個十歲的孩子,他的母親買了一套“兒童讀唐詩”給他,要他在暑假期間背誦。由于這個目標是父母指定的,所以孩子變成被動的讀書。一個暑假下來,背不到二十首。另外有一個孩子則顯然不同。母親先跟他討論唐詩,偶爾也能背上幾首,當作風雅情趣,大大提高孩子讀詩的興趣,然後才買書。結果,背唐詩成爲孩子暑假生活的目標。他開始把唐詩分成幾部分,每天固定背幾首,一個暑假下來,就把五冊兒童讀唐詩完全背熟了。就整個背唐詩的學習活動而言,是一個長期的目標。孩子所以能長期完成一件工作。是因爲把它分成許多個小目標。一一去克服,由每一個小成就帶來喜悅,而更樂于向前學習。因此,要想孩子在學習和工作上表現出毅力,就必須在“目標”上下工夫。
孩子的心中如果懸著一個前景,就會勇猛精進。爲了使孩子不斷對那前景保持興趣和熱心,適當的鼓勵是必要的。
鼓勵有時是口頭的贊美,有時是一些物質的獎勵。當然,最好的方法就是畫一個進度表,每完成一件事情,就在那張表上畫上一個標記。父母親可以事先跟孩子約定,當孩子獲得某些標記時,送給孩子所需要的文具或運動器具。這樣比較容易培養孩子的熱心和毅力。
明確的目標,使孩子從“坐而談”過渡到“起而行”。目標經孩子的憧憬,使他們看到光明,而不半途而廢。不過父母親在指導孩子去發現目標時,就不得不講求技巧了。茲建議原則如次:
(1) 目標必須是孩子自己發現,然後由他自己擬訂執行的步驟,父母親只能提供建議和誘導,不能越俎代庖。
(2) 孩子執行的目標必須符合他的興趣和能力。
(3) 執行目標時,最好能協助孩子,分成幾個階段並訂下時程去完成。萬不可隨心所欲,時多時少,導致灰心。
(4) 隨時注意孩子執行的進度,給他鼓勵和獎勵,失敗了要設法指導他克服困難的方法。
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,必須面對現實,克難…
《父母之愛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