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今晚等你父亲回来,再跟你算总帐。”父亲回来以后,果然又因为母亲的告状,而遭到一顿“修理”。如果经常有这种事情发生时,孩子就会变得焦虑。
许多父母亲平常就表现得达观、美妙、亲爱、慈祥,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学会了父母亲的特质。但有些父母亲平常就很紧张,一会儿怕这,一会儿怕那,无形中,教给孩子许多惧怕和焦虑。比如说,有些父母亲看到孩子在地上玩小石子,便即刻加以阻止,说是会感染细菌。看到孩子弄脏了身体,不断强迫孩子洗手。许多没有危险性、可以让孩子去尝试的活动,都被父母亲说得害怕而不敢参加。害怕的太多,就聚集成为焦虑,抑制一个人潜能的发展。因此,父母亲平常教育孩子时,应注意下列原则:
(1)在没有危险性的范围内,让孩子多多尝试。
(2)有危险性的活动,要说明事实的真相,不宜用恐吓的方式一再吓唬他。有危险性的活动,在父母或专人指导下仍可鼓励他尝试。
(3)鼓励孩子多做户外活动,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,如球类、田径、登山、游泳等等。越少活动的孩子越容易畏缩和焦虑。
(4)引导孩子多做试探,培养多方面的能力;带他多参加各项社交、文艺等活动,陶冶多方面的适应能力。
(5)孩子的安全感和喜悦的经验,是长大成人克服紧张压力的有效力量。因此,不要给孩子太多不愉快的童年。
达观与轻松,配合积极的处世态度,不但能能引发源源不绝的精力,更能促进创造思想的开展。此外,达观有助社会适应,增强人际关系能力。它对于个人事业和工作之拓展,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。
不久之前,我认识一位青年,他是一所著名大学工学院毕业的。他瘦弱中带著怯生生的表情,两只手似乎不知如何举措一样,不断地搓动,两眼不敢正视别人。他告诉我,有几次谋职的面谈都失败了,原因是在面谈中,总是惧怕得话都说不出来。我发现这个年轻人染上严重的焦虑情绪,由于他一紧张就会失态,这是影响他走向成功生活的一大障碍。
对一个人的情绪影响最大者,除了紧张与焦虑之外,尚有一种空虚的厌倦。这种人说什么也提不起劲,即使用尽心机去寻求克服之道,还是感到无聊。根据美国的调查,有百分之二十的年青人感到无聊,没有目标,意志消沉。这种消沉会造成吸毒、暴力行动或侵犯别人。美国心理分析学者对这种消沉的反应下了一个定义说:“消沉者一方面对环境不满,同时又对活动不感兴趣,对生活似有憧憬,但又不知憧憬的是什么。一种空虚感,一种消极的等待态度,希望外界给他带来满足。一种对时间的歪曲观念,仿佛时间是停滞不前。”消沉就是一种郁郁不乐的心情。
造成消沉的原因为何呢?我想下列几种原因可能是时下青年消沉的重要因素:
(1)缺乏自信心。孩子在学校里,学业竞争上遭到淘汰,挫折之馀丧失自信,而走向彷徨、郁郁寡欢之路。
(2)孩子享受太多,缺乏挑战,丧失了兢兢业业、努力向上的斗志。
(3)学校时自动升级,不用功读书,成绩低劣的学生一样升级。凡事随随便便,耽于声色之娱,厌倦于是油然而生。
(4)厌倦往往是害怕吃苦的结果。事实上,吃苦与快乐互为因果,孩子若怕吃苦,就会退缩消沉。
(5)缺乏生活的目标,失去挑战的诱因。因此振作不起来。
(6)缺乏活力,体能不好,产生了厌倦的态度。
父母亲如果要使孩子能积极振奋,免于沦入消沉的漩涡,就得帮助孩子避免走几上述的歧路。
最后,如果要引导孩子乐观与进取,就得引导他有个“希望”。心里充满著希望,自然会乐观进取,因为它很像黑暗中的探照灯,能给予个人方向和光明,引领其走向成功的人生。
父母充满希望,才可能养育出怀有希望的子女。有一位心理辅导专家说:“悲观、恐惧和优郁最易传染。如果家里充满这种气氛,孩子的乐观本性就难以保存。相反地,要是经常教导他失败了尽可再试,遇到困难时正好可以锻炼其坚忍和品格。这种态度可以减轻世事无常的可怕和危机四伏的紧张。”我想,这段话就应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了。
第四章 训练热心和毅力
一个人要想有点成就,就得有热心。热心像是源源不绝的生命之火,它不断燃烧,照亮自己的人生,实现自己的抱负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艾波敦说:“获得惊人成就的秘诀是热心。我认为热心比专门学说和技巧更为重要。”缺乏热心的人,不可能保持百折不挠和坚持奋斗的毅力。爱默生也说:“任何伟大的事业,都不能在没有热心的情况下完成。”
热心与毅力是个人性格的第一部分,是透过教育而培养出来的,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有所成就,有艰险叵测的世上能保持生气蓬勃,有活力,有毅力,你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教导。
培养孩子热心和毅力的方法就是自我暗示法,也就是说,要孩子懂得常常暗示自己是具有热心和毅力的人。父母亲运用适当的时机。引用电视节目中一段人物故事即席讨论,或从一则新闻事件,去点燃孩子心中热心的火焰,使他们奋发有为。在愉快的餐叙里,在平常的交谈中,很自然地点燃令人与奋不已的热心和毅力。
孩子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学习热心的思想和观念。一则故事,一段社会新闻,都具有奇妙的启发作用。父母亲要引用许多热心人的故事,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薰陶了热心的思想和毅力,心理学家詹姆斯(Willkiam James)说:“如果你需要某一心理品质,你就先假定自己有那种品质,然后付诸行动。”孩子是透过人物的仿同和父母的教导中,播下积极的思想和毅力,然后才可能假定自己具有那种热心和毅力,在平常生活中表现出来。
热心和毅力是从乐观的思想中衍生出来的高贵气质。因此,我们要教给孩子乐观,每天培养自己喜悦和充满希望的襟怀。哲学家梭罗(H·Thoreau)说,每天早晨起来,要常常在床上静卧片刻,告诉自己今天可能的好消息。比如说身体健康良好,心神保持清爽,工作有趣,未来前景是光明的等等,然后高高兴兴地起床,去度过新的一天。这样可以使自己乐观,进而孕育出热心的活力和坚毅不拔的精神。
热心的人总是乐于助人。换言之,乐于助人的人能够产生热心,热心的人对别人有兴趣,对各种事物一样抱著积极参与的态度,这就是有活力的人生风格。为了培养孩子的毅力,你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,多念一些伟人的传记和故事。这些故事不但能启发孩子的思想,更重要的是透过人物的认同,而学会伟人的毅力性格。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孩子的热心与毅力。
树立目标
我们期望孩子保持热心,有志竟成,这个观念是正确的。但是如果把这句话当格言或庭训的口头禅,则不能激发孩子的毅力和热心。因为格言总是动听而不容易用出来的短句。
如果你希望孩子确能实践有志竟成的毅力,你就必须先教他怎样树立目标。因为目标是生活及工作的导向,是努力以赴的实践性诱因。
心理学家弗兰克(Viktor E·Frankl)指出:毅力就是建立在一个人追求某种目的或意义上。他说:“有了生活的目标,就能忍受任何种种生活的挑战。”很明显的,一个人情绪低落,不能振作起来,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所致。一个人不怕缺陷和障碍,怕的是失去了属于他自己的目标,失去了他自己愿意努力的方向。
目标是不能抄袭的,你不能拿自己的目标当作孩子的目标,更不能别的孩子的目标要他去实现。目标必须经过孩子自己去发现,肯定它,然后变成他价值理念的一部分。
父母亲给孩子订目标便是越俎代庖,孩子很难接受。我们必须从日常的生活中,提供孩子自然的尝试机会,从鼓励与薰陶中建立他的目标。目标有远程的,也有近程的,都是孩子在学习和摸索中自己发现而树立起来的。
有一个十岁的孩子,他的母亲买了一套“儿童读唐诗”给他,要他在暑假期间背诵。由于这个目标是父母指定的,所以孩子变成被动的读书。一个暑假下来,背不到二十首。另外有一个孩子则显然不同。母亲先跟他讨论唐诗,偶尔也能背上几首,当作风雅情趣,大大提高孩子读诗的兴趣,然后才买书。结果,背唐诗成为孩子暑假生活的目标。他开始把唐诗分成几部分,每天固定背几首,一个暑假下来,就把五册儿童读唐诗完全背熟了。就整个背唐诗的学习活动而言,是一个长期的目标。孩子所以能长期完成一件工作。是因为把它分成许多个小目标。一一去克服,由每一个小成就带来喜悦,而更乐于向前学习。因此,要想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上表现出毅力,就必须在“目标”上下工夫。
孩子的心中如果悬著一个前景,就会勇猛精进。为了使孩子不断对那前景保持兴趣和热心,适当的鼓励是必要的。
鼓励有时是口头的赞美,有时是一些物质的奖励。当然,最好的方法就是画一个进度表,每完成一件事情,就在那张表上画上一个标记。父母亲可以事先跟孩子约定,当孩子获得某些标记时,送给孩子所需要的文具或运动器具。这样比较容易培养孩子的热心和毅力。
明确的目标,使孩子从“坐而谈”过渡到“起而行”。目标经孩子的憧憬,使他们看到光明,而不半途而废。不过父母亲在指导孩子去发现目标时,就不得不讲求技巧了。兹建议原则如次:
(1) 目标必须是孩子自己发现,然后由他自己拟订执行的步骤,父母亲只能提供建议和诱导,不能越俎代庖。
(2) 孩子执行的目标必须符合他的兴趣和能力。
(3) 执行目标时,最好能协助孩子,分成几个阶段并订下时程去完成。万不可随心所欲,时多时少,导致灰心。
(4) 随时注意孩子执行的进度,给他鼓励和奖励,失败了要设法指导他克服困难的方法。
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,必须面对现实,克难…
《父母之爱 第一篇 培养健全的精神力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