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父母之愛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致勝。我們能夠提早訓練孩子確定目標的習慣,就等于爲他培養了堅忍行事的性格。

  自我控製

  自我控製的能力,能幫助和個人堅毅不拔地完成他所期望完成的工作。因此,教導孩子自我控製,是父母親千萬不能忽略的職責。

  孩子最常見的不能自我控製現象,是經不起外力的引誘而分心。例如孩子一回到家,電視機就在書桌的旁邊,不禁打開電視機,一看就是一個小時。晚間,孩子需要時間複習和預習功課,家人卻在客廳觀賞電視長片或球賽轉播,于是孩子情不自禁地也跟著看起電視。

  孩子能否自我控製,堅持自己原訂計畫去做功課,受兩種因素的影響,其一是內在的心理因素——強烈的動機,可以避免外界的幹擾;其二是外在的環境因素——要注意安排環境,使孩子能專心的學習。這兩種因素的配合,可以增強孩子的毅力和熱心的學習。

  父母親要鼓舞孩子,保持做事的熱心和強烈的動機與決心,不斷的努力。無論是學習一項新的課業或革除舊的惡習,最忌諱的是不能堅持。心理學家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指出:自我控製所以失敗的原因,是因爲自暴自棄所引起。在努力的過程當中,一個人如果求短時的快慰與滿足,就會犧牲長期努力的目標。它往往被一種消極的思想帶動,例如“我相信我做不好”、“別人能力比我好,我無法跟他們競爭”,甚至有些孩子對自己說“再玩一天,明天再開始好了”,日複一日,一直沒有認真執行自己的讀書或工作計畫。

  這種自我控製的失敗源自內在的思想和情緒。父母親很難用責備和苦勸獲得補救。唯一的最好方法是,在他消沈的時候,讓他適當的休息,並鼓勵他想像完成預定工作時的快樂與喜悅,而重新鼓舞其進取和熱心。

  影響孩子自我控製的另一個要素是環境。孩子不能專心念書,往往因爲電視機的幹擾,噪音的影響,光線的不當等等。特別是交結不良的朋友和家庭的糾紛,最容易使孩子分心,中斷其學習的專注,以致喪失毅力與熱心,放棄原定的計畫。遇到這種情況,父母親一定要檢討改進環境。

  毅力與熱心雖然是一種精神的特質,但是它一經表現出來,就是一種很具體的行爲。因此,我們可以透過增強原理,來“塑造”毅力的行爲。具體的說,父母平常要注意孩子的行爲表現,孩子一有毅力或熱心的行爲,就應予以贊美或獎勵。這種方法,可以很有效地建立有毅力的態度與習慣。教孩子自我控製的基本原則如下:

  (1)自我控製可以演化爲毅力和熱心,它是可以透過有效的安排而建立。

  (2)增強孩子自我控製的方法,可以從改變環境、加強其學習動機和減低外界的不利幹擾著手。

  (3)指導孩子訂定計畫,依據計畫執行情形給予獎勵(可用口頭贊美、記載優點、物質獎勵等方法)。

  (4)任何學習或工作計畫,都應從易到難,循序漸進。

  (5)孩子在消極或想停頓其工作時,要鼓勵他前瞻自己的目標,及想像完成計畫的喜悅。

  孩子學會了自我控製,就能自動學習,凡事也能自製。自我控製是父母親指導孩子發展出來的精神力量,它使一個能夠貫徹始終,百尺竿頭更進一步。

  對付失敗

  無論是成人或兒童,失敗絕對不是愉快的感受。但是失敗乃生活常事,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利用失敗,就很難把生活引導到積極的層面。

  一個人如果在失敗的時候不懂得藉機檢討改進,那麼失敗會變成情緒惡化的病源,使人泄氣而振作不起來。如果我們把失敗得失看得輕些,而努力去設法超越,是對個人能力的成長大有助益。因此,父母親如何教導孩子處理失敗,成爲教導上重要的一環。

  人沒有十全十美的,要求孩子十全十美會造成嚴重的挫折感和厭倦感。事實上,生活在不是十全十美下,才顯得多采多姿。教導的本義,應該是指導孩子發揮所長,而不是要他樣樣皆通。

  父母親有時必須特別注意,孩子在學業上過分的順利與成功,缺乏失敗的磨練時,反而不容易養成韌性和毅力。另一方面,如果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功是付出過高的代價才得到,而使他犧牲了歡笑、健康和活潑的朝氣,那就得不償失了。特別是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功,反而帶來懼怕失敗的恐懼,那麼犧牲就更大了。

  多數父母親一心一意設法防止孩子失敗,或設法不讓孩子知道他自己已經失敗,一味降低標准,怕孩子受了刺激,那都是不當的教育。父母親必須明白,人生中遇到失敗十之八九,我們不能教孩子逃避失敗,而是要教他如何在失敗中獲得成長與進步。

 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,失敗的價值有時勝于成功。因爲成功的喜悅,只不過鼓勵重複原來的行爲,反而得不到更多的激發與思考。相反的,對失敗的檢討,卻訓練孩子再求長進的毅力。不過,這有一個條件,孩子不能嘗到太多的敗績,當孩子因爲屢遭失敗打擊而失去自信時,毅力也就保不住了。

  信心是一個人人格的的特質,它必須自小開始培養。孩子小的時候,很容易得到成功,父母親要乘機多贊美和鼓勵,多多給他信心,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出損及自信的話,種下失去信心的種子。

  失敗是一個事實,父母親只能針對事實來協助他,不能以批評的方式責罵他。父母親能注意這一點,孩子的積極心和毅力就得到伸展。愛默生說:“一個人的成功是由多次失敗構成。因爲他每天試驗、冒險,失足的次數越多,前進的速度越快。”

  失敗對孩子而言是彌足珍貴的經驗,要利用它來勵志,不是因它而喪志。有時我們必須先經過失敗才能成功,才能了解成功的真正意義。茲建議教導孩子處理失敗的原則如次:

  (1)不要爲失敗難過。告訴他“事情已做了,過去了,你不可能改變過去。要鼓起勇氣,把它當作一個教訓,接受這個教訓,然後忘掉這件事”。

  (2)教孩子不要诿過他人,要誠心檢討自己。

  (3)檢討之後,切勿自誤,一再拖延,要即刻改過。“從現在開始,而不是從明天做起”。

  要讓你的孩子知道,人生無法避免困難,遇到困難才是發揮創造力的時候。給你的孩子一個座右銘,要他擡起頭來正視困難。並對困難或失敗說:“我比你強,你擊敗不了我。”

  過火的熱心和毅力

  最後,你千萬不要讓你的孩子過于認真,過分的熱心和毅力也會毀損他的前程和健康。

  孩子長期處于勤奮用功和緊張競爭下,漸漸地把埋首苦幹當作刻板的生活態度。日子久了,孩子失去歡笑,變得非常嚴肅,于是形成類似工作狂的性格。在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上,發生嚴重的問題。

  這樣的孩子,會變得孤癖,郁郁不樂,看不慣別人的喜樂。在思想上變得固執,在人際關系上也有了障礙,這類性格的人,往往失去他的創造力。

  爲了孩子能保持正常的毅力和朝氣,你必須注意他的休閑和體能活動。健康的身心,才是源源不絕精力的來源。

  我們期待孩子成長爲一個巨人,但不能揠苗助長。我們希望他活潑愉快,卻不能因而疏于管教。我們希望他有自信,有毅力,就不得不讓他接受失敗的打擊。父母對孩子的教導,往往是在愛與關心下,接受適度的挑戰,讓孩子醞釀出高貴的精神力量。

  

《父母之愛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